..续本文上一页认识,体悟到事物的对立面相即一体的道理,此即所谓“无明即法性”,“烦恼即菩提”。时空的距离,因了“一心三观”而达到圆顿的认识高度,对于“烦恼即菩提”的实相的悟人,使得修行得道成为了当下的现实,而不再是遥不可及、虚无飘渺的理想未来。现实和未来的距离因为行者对“无明即法性”的正确认识以及直觉把握而顿时消泯殆尽。行者于一念心中契人实相,解脱究竟。
这种建立在实相基础上的作为修行出发点的“一心三观”的认识高度,以及最终的“一心三观”的证成,使得“一心三观”体现了圆教的特色,代表了圆顿止观为纯粹的如实修行的中道正观。一切法千差万别的性相同时观照,并在一心中具足,无前无后,无有次第。
因此,“一心三观”证成的结果,便是一心中得一切诸法。智顗用三谛、三观、三智、五眼来概括一心之具足诸法,以及诸法圆融统一、无有分别的境界。证道成果的特征是,行者同时实现“一心三谛”、“一心三观”、“一心三智”以及“五眼”的相即认同:“证成者,若证一心三观,即是一心三智、五眼也。”“也就是说,证成一心三观,便同时意味着圆融三谛的境界,以及“三智一心中得”。因为空观即是佛智照空,人二乘所见,知一切法的总相(一切智川殴观即是佛智照假,知一切法的别相——一切种种差别之修道法门(道种智);中观即是佛智照空、假、中,皆见实相,通达诸法总相、别相,化道断惑(一切种智)。
三智、三谛、五眼皆是一心三观的证成,相即不二,故是一心。同时,它们又说明了证成三观境界的丰富多样性。名义上的差别,是从不同的层次去体现“一心”的作用:“所照为三谛,所发为三观,观成为三智。”三谛、三观、三智分别属于本体论、方法论和认识论的范畴。认识的主体是“心”,认识的出发点是“观”,认识的对象是“谛”,认识的结果是。“智”,认识的作用是“眼”。这些皆可由“一心二观”统摄,从而构成了天台圆顿止观体系。
智顗用动静交融之“既寂而照”来描绘理想的实相成佛之境。“寂”的状态可以莲华或佛为象征,“照”的状态则可以菩萨为象征。若行人具无量慈悲心,则大多显现菩萨相。若行人更注重住于涅檠寂静的境界,则显现阿罗汉或佛的相貌。若行人以去除魔障、斩断烦恼为主,则现金刚护法相。
当行人获得解脱,开显佛性,便证得真如法性之身一一法身,象征“寂”的状态。在法身的基础上,行人便可获得由心意业力所化生的无实质之身一一意生身,象征“照”的功用。此身外化身之意生身,不受物理的时空限制,千里之遥,咫尺之近;过去未来,历历在目。又如蛟龙般水中来去自由,或如大鹏般展翅高飞。顶天立地,扪摸日月,刀枪不入,水火不侵,随心所欲,降魔除妖,如意自在,神游十方。并可随心所欲,治病救人。凡此种种超越理性思维的直观境界,变化万千,现希有事,非可以用常理测度之,故是不思议也。智顗在解释以实相学说为背景的“一念十界”之属于不可思议止观范畴时说:“云何具十法界
答:不可思议,无相而相,观智宛然。他解须弥容荠,荠容须弥;火出莲华,人能渡海,就希有事,解不思议。”在禅定中,行者的意生身所具有的威力,正是智颤所说的不思议实相特性在感性证悟层面上的展现。
实相不思议的特性
l、实相的不思议特性
天台智顗的实相说极为丰富。笔者总结实相不思议的特性如下:
①实相所代表的是融会各乘的一佛乘。这是揭示实相的无所不包的特性。显然,一佛乘之位最高,证悟成佛乃众生所追求的终极目标。其至高无上的特性使之成为唯一能融会其它三乘而归于一乘的力量。故联系一佛乘而言之,实相具有包容一切的特性,能起到统摄各宗各派的作用。
②实相是由二元体组成的。这是描绘实相在空间和时间上构成的有机部分所谓体”广、位高、用长是也。故其境玄而又妙,深广不可测。是一实相而具二元,是二元而只是一体,故实相非呆板固定的模式,而是灵活而全面的。不可用单一僵化、片面偏颇的思维模式来认知。
③实相即是佛境的代表。这是彰显实相在成佛之境域中理事兼融的特征。智顗认为,对实相的证悟即是契人佛境。在他看来,成佛之境即是寂静而常照。契理成佛解脱是寂静,由慈悲誓愿而应机度生是常照。此一照理鉴机之佛境,正说明了实相之理并非是静止的,而是充满活力的,能动的,具有济世化他的功能。
④实相即是佛性。这是论证解脱之道落实到个体的可行性上。佛性为众生本具之性。既然人人皆有实相佛性,那就为众生皆能成佛提供了依据。同时,成佛亦是终极目标,因为只有一佛乘才能包容一切,普令众生皆成佛道。众生本具之佛性说明了众生成佛的可能性,是为成佛的基础,即佛因;佛性彰显的极至就是最终修证成佛,是为佛果。其整个的修行过程所包括的最初之佛因和最终之佛果,展现了实相完整性和圆融无碍的特征。
⑤实相即是中道。这是从认识论的角度诠释实相之五分无别、包容万象、兼收并蓄、肯定一切的本质属性,由对实相中道的把握而达到解脱自在。
实相中道的具体内容即是空、假、中三谛圆融的真理之境,一心三观之于一念心而能圆观三谛的实践进路,由修空、假、中三观而破除见思、尘沙、无明三惑,证得三智,从而成就佛果之二种德行,即般若、解脱、法身三德。
智顗“中道实相”的理论意在总摄宇宙万事万物,实相乃无所不包。实相的这种性质就决定了它的不可思议性。在这里,所谓的不可思议,指的是实相的可伸缩性、灵活性、多面性、可纵可横性而义无所谓纵横。可以有相,亦是无相,不能用一个固定的思路去套。众生的思维往往是僵固的、偏颇的,很难全面地从总体上去观察合把握事物的方方面面,总是以——定的模式或以二分法去认知某一事物,瞥见一面或两面而丧失其他的方面。
诚然,智顗指出了凡夫思维有致命的缺陷,提供了通往实相的方法,那就是属于圆教的“不思议法”。所以,要把握住中道实相,就必须采用智者大师所说的“不思议法”。
2、一心三观:把握实相的不思议法
智顗“一心二观”的理论从理性解悟层面上开展出了实相不思议的特性。作为止观修行的最高层次,“一心三观”紧密围绕观心成就。观心分为三个方面,即作为认识主体的能观之心,作为认识对象的所观之境,以及证成时能所冥合的状态以及达到的境界。
①所观之境这是观一念无明之心,具足一切诸法,即智顗“一念三千”所表达的状态。以心观心,所观之心具足诸法,诸法无非是即空即假,非空非假的中道实相。是故心亦无它,只是中道实相。一念三千所代表的,就是心的这种心物一体的不可思议之境。智顗曰:“若从心生一切法者,此则是纵;若心一时合一切法,此即是横。纵亦不可,横亦不可,只心是一切法,一切法是心故。非纵非横,非一非异,玄妙深绝,非识所识,非言所言,所以成为不可思议境。””
②能观之心此心亦是实相。因为“心如幻焰,但有名字,名之为心。适言其有,不见色凰适言其无,复其虑想;不可以有无思度故,故名心为妙……心本无名,亦无无名。心名不生,亦复不灭。心即是实相。””观之主体与观之对象皆是实相,故两者皆不可思议。由此推出,“一心三观”便是不思议之心观照不思议之境。
3、实相所具有的认识论和解脱论的意义
实相说体现了智颤对世界的积极的看法。他认为实相是诸法之体,是无远弗届的。当实相以如此的面貌呈现出来时,智颤对俗世间所持之独特的肯定的态度也就表露无遗了。生死无常、瞬息变幻的世间其实与恒常觉悟所居之土无异。“无常即是常”这个命题可以从四方面来解释。
第一,从辩正的角度来看,作为相对的一组概念,只因有了无常,才有所谓的常的存在,无常和常是不能相离的,故两者相即。
第二,从形而上学的角度来说,无常本身其实就是常。世间永无止境的生死轮回所呈现的不正是一种永恒的常态吗
所以,无常即是常。
第三,就宗教实践的角度而言,无常这种状态正是促使众生修行求解脱的原动力。没有无常,又怎么会有证悟而永住于常的最终解脱呢
第四,从圆融不二的法门来论,如来法身遍布法界而为常,此常在世俗间所显现的则是无常相。如来之境妙不可测,而其常住性则从无常的状态中体现出来。
这四个方面表明,俗世间所具有的是积极的意义,应该肯定。智颤这种独特的观点,与传统佛教中对世间普遍持否定的态度反其道而行之。小乘对世界的看法是消极的,生死和涅架是对立的两边,必待生死灭已,方得涅椠。而大乘中观派虽将生死与涅槃等同,但这是建筑在空性基础上的认同,诸法既然当体即空,世间与涅架当然也没有差异。这仍然是从否定的进路来打破对立的两极。所以,智颤的进路是创新的,具有认识论和解脱论的意义。
以上所述种种实相之不思议性,体现在其超越语言概念范畴,不囿于任何思维模式,真俗不二,不异而相对,相对而又不异。即事显理,烦恼即菩提,业道即解脱,苦道即法身。智者举如意宝珠为例来形容此一而异之三法,宝和光显然非珠,不与珠一。然而,宝和光皆由珠而来,故亦不与珠异。实相之境为圆教上上智菩萨所观,轮迥三道即是涅槃所具之三种德相。圆教人直接契人诸法实相,深悟无常三道即是涅槃三德,二者一体,无需破除三道方显三德。那么,三道是如何与三德相即的呢
首先,烦恼道即般若。在智者大师看来,世人总是将烦恼定义为黑暗,视般若为能照破黑暗。其实,这只是一种概念的区分,以黑暗与光明相对,并将两者分别与烦恼和般若联系起来。这显然带有主观性,是人为的一种联系。当我们了知客观实相五分无别,…
《圆满的成佛之境》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