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認識,體悟到事物的對立面相即一體的道理,此即所謂“無明即法性”,“煩惱即菩提”。時空的距離,因了“一心叁觀”而達到圓頓的認識高度,對于“煩惱即菩提”的實相的悟人,使得修行得道成爲了當下的現實,而不再是遙不可及、虛無飄渺的理想未來。現實和未來的距離因爲行者對“無明即法性”的正確認識以及直覺把握而頓時消泯殆盡。行者于一念心中契人實相,解脫究竟。
這種建立在實相基礎上的作爲修行出發點的“一心叁觀”的認識高度,以及最終的“一心叁觀”的證成,使得“一心叁觀”體現了圓教的特色,代表了圓頓止觀爲純粹的如實修行的中道正觀。一切法千差萬別的性相同時觀照,並在一心中具足,無前無後,無有次第。
因此,“一心叁觀”證成的結果,便是一心中得一切諸法。智顗用叁谛、叁觀、叁智、五眼來概括一心之具足諸法,以及諸法圓融統一、無有分別的境界。證道成果的特征是,行者同時實現“一心叁谛”、“一心叁觀”、“一心叁智”以及“五眼”的相即認同:“證成者,若證一心叁觀,即是一心叁智、五眼也。”“也就是說,證成一心叁觀,便同時意味著圓融叁谛的境界,以及“叁智一心中得”。因爲空觀即是佛智照空,人二乘所見,知一切法的總相(一切智川毆觀即是佛智照假,知一切法的別相——一切種種差別之修道法門(道種智);中觀即是佛智照空、假、中,皆見實相,通達諸法總相、別相,化道斷惑(一切種智)。
叁智、叁谛、五眼皆是一心叁觀的證成,相即不二,故是一心。同時,它們又說明了證成叁觀境界的豐富多樣性。名義上的差別,是從不同的層次去體現“一心”的作用:“所照爲叁谛,所發爲叁觀,觀成爲叁智。”叁谛、叁觀、叁智分別屬于本體論、方法論和認識論的範疇。認識的主體是“心”,認識的出發點是“觀”,認識的對象是“谛”,認識的結果是。“智”,認識的作用是“眼”。這些皆可由“一心二觀”統攝,從而構成了天臺圓頓止觀體系。
智顗用動靜交融之“既寂而照”來描繪理想的實相成佛之境。“寂”的狀態可以蓮華或佛爲象征,“照”的狀態則可以菩薩爲象征。若行人具無量慈悲心,則大多顯現菩薩相。若行人更注重住于涅檠寂靜的境界,則顯現阿羅漢或佛的相貌。若行人以去除魔障、斬斷煩惱爲主,則現金剛護法相。
當行人獲得解脫,開顯佛性,便證得真如法性之身一一法身,象征“寂”的狀態。在法身的基礎上,行人便可獲得由心意業力所化生的無實質之身一一意生身,象征“照”的功用。此身外化身之意生身,不受物理的時空限製,千裏之遙,咫尺之近;過去未來,曆曆在目。又如蛟龍般水中來去自由,或如大鵬般展翅高飛。頂天立地,扪摸日月,刀槍不入,水火不侵,隨心所欲,降魔除妖,如意自在,神遊十方。並可隨心所欲,治病救人。凡此種種超越理性思維的直觀境界,變化萬千,現希有事,非可以用常理測度之,故是不思議也。智顗在解釋以實相學說爲背景的“一念十界”之屬于不可思議止觀範疇時說:“雲何具十法界
答:不可思議,無相而相,觀智宛然。他解須彌容荠,荠容須彌;火出蓮華,人能渡海,就希有事,解不思議。”在禅定中,行者的意生身所具有的威力,正是智顫所說的不思議實相特性在感性證悟層面上的展現。
實相不思議的特性
l、實相的不思議特性
天臺智顗的實相說極爲豐富。筆者總結實相不思議的特性如下:
①實相所代表的是融會各乘的一佛乘。這是揭示實相的無所不包的特性。顯然,一佛乘之位最高,證悟成佛乃衆生所追求的終極目標。其至高無上的特性使之成爲唯一能融會其它叁乘而歸于一乘的力量。故聯系一佛乘而言之,實相具有包容一切的特性,能起到統攝各宗各派的作用。
②實相是由二元體組成的。這是描繪實相在空間和時間上構成的有機部分所謂體”廣、位高、用長是也。故其境玄而又妙,深廣不可測。是一實相而具二元,是二元而只是一體,故實相非呆板固定的模式,而是靈活而全面的。不可用單一僵化、片面偏頗的思維模式來認知。
③實相即是佛境的代表。這是彰顯實相在成佛之境域中理事兼融的特征。智顗認爲,對實相的證悟即是契人佛境。在他看來,成佛之境即是寂靜而常照。契理成佛解脫是寂靜,由慈悲誓願而應機度生是常照。此一照理鑒機之佛境,正說明了實相之理並非是靜止的,而是充滿活力的,能動的,具有濟世化他的功能。
④實相即是佛性。這是論證解脫之道落實到個體的可行性上。佛性爲衆生本具之性。既然人人皆有實相佛性,那就爲衆生皆能成佛提供了依據。同時,成佛亦是終極目標,因爲只有一佛乘才能包容一切,普令衆生皆成佛道。衆生本具之佛性說明了衆生成佛的可能性,是爲成佛的基礎,即佛因;佛性彰顯的極至就是最終修證成佛,是爲佛果。其整個的修行過程所包括的最初之佛因和最終之佛果,展現了實相完整性和圓融無礙的特征。
⑤實相即是中道。這是從認識論的角度诠釋實相之五分無別、包容萬象、兼收並蓄、肯定一切的本質屬性,由對實相中道的把握而達到解脫自在。
實相中道的具體內容即是空、假、中叁谛圓融的真理之境,一心叁觀之于一念心而能圓觀叁谛的實踐進路,由修空、假、中叁觀而破除見思、塵沙、無明叁惑,證得叁智,從而成就佛果之二種德行,即般若、解脫、法身叁德。
智顗“中道實相”的理論意在總攝宇宙萬事萬物,實相乃無所不包。實相的這種性質就決定了它的不可思議性。在這裏,所謂的不可思議,指的是實相的可伸縮性、靈活性、多面性、可縱可橫性而義無所謂縱橫。可以有相,亦是無相,不能用一個固定的思路去套。衆生的思維往往是僵固的、偏頗的,很難全面地從總體上去觀察合把握事物的方方面面,總是以——定的模式或以二分法去認知某一事物,瞥見一面或兩面而喪失其他的方面。
誠然,智顗指出了凡夫思維有致命的缺陷,提供了通往實相的方法,那就是屬于圓教的“不思議法”。所以,要把握住中道實相,就必須采用智者大師所說的“不思議法”。
2、一心叁觀:把握實相的不思議法
智顗“一心二觀”的理論從理性解悟層面上開展出了實相不思議的特性。作爲止觀修行的最高層次,“一心叁觀”緊密圍繞觀心成就。觀心分爲叁個方面,即作爲認識主體的能觀之心,作爲認識對象的所觀之境,以及證成時能所冥合的狀態以及達到的境界。
①所觀之境這是觀一念無明之心,具足一切諸法,即智顗“一念叁千”所表達的狀態。以心觀心,所觀之心具足諸法,諸法無非是即空即假,非空非假的中道實相。是故心亦無它,只是中道實相。一念叁千所代表的,就是心的這種心物一體的不可思議之境。智顗曰:“若從心生一切法者,此則是縱;若心一時合一切法,此即是橫。縱亦不可,橫亦不可,只心是一切法,一切法是心故。非縱非橫,非一非異,玄妙深絕,非識所識,非言所言,所以成爲不可思議境。””
②能觀之心此心亦是實相。因爲“心如幻焰,但有名字,名之爲心。適言其有,不見色凰適言其無,複其慮想;不可以有無思度故,故名心爲妙……心本無名,亦無無名。心名不生,亦複不滅。心即是實相。””觀之主體與觀之對象皆是實相,故兩者皆不可思議。由此推出,“一心叁觀”便是不思議之心觀照不思議之境。
3、實相所具有的認識論和解脫論的意義
實相說體現了智顫對世界的積極的看法。他認爲實相是諸法之體,是無遠弗屆的。當實相以如此的面貌呈現出來時,智顫對俗世間所持之獨特的肯定的態度也就表露無遺了。生死無常、瞬息變幻的世間其實與恒常覺悟所居之土無異。“無常即是常”這個命題可以從四方面來解釋。
第一,從辯正的角度來看,作爲相對的一組概念,只因有了無常,才有所謂的常的存在,無常和常是不能相離的,故兩者相即。
第二,從形而上學的角度來說,無常本身其實就是常。世間永無止境的生死輪回所呈現的不正是一種永恒的常態嗎
所以,無常即是常。
第叁,就宗教實踐的角度而言,無常這種狀態正是促使衆生修行求解脫的原動力。沒有無常,又怎麼會有證悟而永住于常的最終解脫呢
第四,從圓融不二的法門來論,如來法身遍布法界而爲常,此常在世俗間所顯現的則是無常相。如來之境妙不可測,而其常住性則從無常的狀態中體現出來。
這四個方面表明,俗世間所具有的是積極的意義,應該肯定。智顫這種獨特的觀點,與傳統佛教中對世間普遍持否定的態度反其道而行之。小乘對世界的看法是消極的,生死和涅架是對立的兩邊,必待生死滅已,方得涅椠。而大乘中觀派雖將生死與涅槃等同,但這是建築在空性基礎上的認同,諸法既然當體即空,世間與涅架當然也沒有差異。這仍然是從否定的進路來打破對立的兩極。所以,智顫的進路是創新的,具有認識論和解脫論的意義。
以上所述種種實相之不思議性,體現在其超越語言概念範疇,不囿于任何思維模式,真俗不二,不異而相對,相對而又不異。即事顯理,煩惱即菩提,業道即解脫,苦道即法身。智者舉如意寶珠爲例來形容此一而異之叁法,寶和光顯然非珠,不與珠一。然而,寶和光皆由珠而來,故亦不與珠異。實相之境爲圓教上上智菩薩所觀,輪迥叁道即是涅槃所具之叁種德相。圓教人直接契人諸法實相,深悟無常叁道即是涅槃叁德,二者一體,無需破除叁道方顯叁德。那麼,叁道是如何與叁德相即的呢
首先,煩惱道即般若。在智者大師看來,世人總是將煩惱定義爲黑暗,視般若爲能照破黑暗。其實,這只是一種概念的區分,以黑暗與光明相對,並將兩者分別與煩惱和般若聯系起來。這顯然帶有主觀性,是人爲的一種聯系。當我們了知客觀實相五分無別,…
《圓滿的成佛之境》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