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蓮華經玄義》管窺
沈海燕
《閩南佛學》,[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第叁輯,
2004年版,第434-452頁
內容提要:在中國佛教史上,天臺宗作爲中國第一個佛教宗派,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智顗爲天臺宗的實際創始人,其思想理論是天臺宗立宗的基石。在智顗的著作中,《法華玄義》最完整地表達了大師的佛學理論體系。因此著作的龐大和複雜,至今涉足其整個本文的研究尚屬寥寥。本文意在對大師的整個文本框架作一個大略的介紹,從而探討其圓融哲學是如何通過《法華玄義》文本體現出來的。
關鍵詞:法華玄義|圓融哲學|法華經|五章|實相
An Approach to Tiantai Philosophical System of Buddhism
Abstract:
In history of Chinese Buddhism, the establishment of Tiantai Buddhism, as the first established Chinese Buddhist School, was one of the most significant events marking a milestone transforming Indian Buddhism to Chinese Buddhism. The actual founder of the Tiantai Buddhist School is Zhiyi (538-597). His thoughts and theories laid solid foundation for the school. Among Zhiyi”s work, his masterpiece The Profound Meaning of the Lotus Stra, contains most of his philosophical system concerning Buddhism, and thus can be regarded as the key text in understanding deeply his Buddhist philosophy. Due to the fact that a survey of this text is lacking in current study, this paper endeavors to give an outline of it, in an attempt to reveal how Zhiyi”s perfect and harmonizing philosophy is demonstrated through this text.
--------------------------------------------------------------------------------
一、前言
中國佛教的形成和建立是和天臺宗緊密聯系在一起的,而天臺宗的成就又是與其創始人智顗 (公元 538 - 598) 的理論體系密切相關的。智顗對于中國佛教的貢獻乃是盡人皆知的事實,故有“東土小釋迦”之稱。智顗理論體系的建構是基于其對《妙法蓮華經》的诠釋,而最能夠代表其佛學思想體系及其獨特的佛學理論的是他的巨著《妙法蓮華經玄義》(又稱《法華玄義》)。在這一部作品中,智顗不但系統地揭示了《妙法蓮華經》的宗旨,使之成爲中國最爲廣泛閱讀的佛經,更重要的是,他通過诠釋的手段,建立起了其自身完整的佛學體系,由此而完成了佛教中國化的進程。此種修學的方法有如安藤俊雄所評價的那樣:
如有名的天臺叁大部,與其把它說爲法華經的論釋,勿甯說法華經是天臺智者獨創的思想的注釋。可以說,《法華玄義》是以智者自己的理論糅合諸家學說,兼收並蓄、無所不包、融會貫通、發展創造的傑作,充分體現了大師圓融無礙的哲學特色。
誠然,關于智顗的思想研究已非罕見,但由于《法華玄義》文本本身的龐大、結構的複雜,博大精深的思想內容、深奧的義理名相,故這一著作從未以一個較爲完整清晰的面目呈現在世人面前。欲研究《法華玄義》的學人往往在這一巨著面前望洋興歎,不能真正一窺其堂奧。本文試圖對《法華玄義》的內容結構做一個簡略的介紹,爲讀者契入這部繁複深奧的原著提供方便。換言之,智顗究竟是以怎樣的組織結構來诠釋《法華經》的,或者說,他是如何通過《法華經》的诠釋來組織自己的思想體系的呢? 這便是本文所要探討的議題。
二、《法華玄義》的綱領
智者大師以名、體、宗、用、教五章(或稱五重玄義)來統領整個《法華玄義》,五章既是诠釋《法華經》的體例,組織整個文本的架構,也是文本所要闡述的宗旨。第一章“名”揭示了經題的含義。第二章“體”是有關《法華經》所本的實相之體。第叁章“宗”解釋法華經之根本教義,乃以修行成佛之因和證道成佛之果爲一經宗要。第四章“用”所揭顯的是《法華經》教化衆生之力用。第五章“教相”分別評判佛陀諸說教,這使得不同的佛說都在一個完整的學說體系中各自占有相應的位置。
作爲诠釋經典的體例、文本組織的架構以及開展論述的宗旨,五章(五重玄義)之重要性不言而喻。換言之,五章是智顗對所有佛經所含之精髓的概括性總結。既然五重玄義乃蘊含于諸經中,故所有的佛經都可用這五重玄義來作诠釋,並可從這五個方面來加以把握。美國學者Donald Lopez認爲诠釋學“廣義的來說,可以看作是爲了探求文本之義而建立的規則。” 而筆者以爲,五章不僅是智顗诠釋佛經的方法體例,也是大師用以組織其學說的方式,同時亦是文本得以有序開展的手段。是故,在五章框架下的對于《法華經》的诠釋便是大師自身思想體系的顯現。智顗分別將五章放在“通”和“別”兩個範疇之下來討論,使這兩大部分成爲《法華玄義》的文本架構。 “通釋”是爲了檢視《法華經》與其余諸經的共通之處。因此,五章得以通申諸經。“別釋”是區別兩者的不同之處,五章特別用于诠釋《法華經》的宗旨。讓我們先看一看“通釋”部分。
叁、《法華玄義》的第一大部分――通釋
在“通釋五章”這一部分裏, 智者大師共從七個不同的方面(標章、引證、生起、開合、料簡、觀心、會異)來討論五章,使五章成爲诠釋《法華經》以及其它所有佛經的規範性的體例。第一,“標章”是給五章的每一章下定義,說明建立五章的原委。第二,“引證”是援引經典爲根據,證明五章非其創造,經中早有明示,乃是诠釋佛經的合法體例。第叁,“生起”是通過解釋五章之生成次第及其相互之間的關系來說明其所以如此排列的因由。“名”能揭示法的存在,故爲首。法之所本即“體”,故體次之。體依宗而顯,惟有修因證果之實踐方能契入實相之體,故“宗”又次之。因有會體之修行而得以起“斷疑生信”(斷除疑惑而信一實相之妙理。)的叁種二智權實之力用, 故“宗”後便生起“用”。最後的“教相”則是由于用的利益之多而須加以區別。第四,“開合”是討論五章所表達的豐富的佛教概念,由五章所涵蓋的範圍之廣來說明五章可作爲佛教之綱領。共有叁種開合。第一種開合是將五對概念分別放在五章下面來討論,即事理、教行、因果、自行化他權實二智以及聖說聖默。第二種開合是用五章來說明叁種叁法,即叁軌、叁道和叁德。 最後之開合則以人身的不同作用來譬喻五章。第五,“料簡”是解釋用五章共申諸經的重要性。若以五重玄義來诠釋衆經,我們不但可以看到衆經的共性,而且還不會失去每一部經所具的個性。第六,“觀心”是介紹觀心法門,意在將上述論五章的五個方面都包括到觀心裏去,並展示觀心乃契入實相真理的最易行的實踐方法。第七,“會異”是智顗爲他的五章之诠釋新體例與傳統的四悉檀(佛說法的四種範疇或佛度生的四種方法:世界悉檀,各各爲人悉檀,對治悉檀、第一義悉檀) 會通所作的努力。智顗認爲,五章與稱機說法之四悉檀相應。“釋名”對應“世界悉檀,”“辨體”對應“第一義悉檀,”“論宗”對應“爲人悉檀,”“明用”是“對治悉檀,”“教相”是分別悉檀。智顗廣用四悉檀之義,從而有效地消釋了諸經中的矛盾之處,謂盡管真理只是一實相,但表達這一實相的方法可以是多種多樣的。佛說教的不同方式以四悉檀概括之,四悉檀可起觀,起教,起十二部經。五章既然能與傳統的四悉檀一一對應,那麼,五章作爲诠釋所有佛經的方法體例之合法性也就勿庸置疑了。
四、《法華玄義》的第二大部分――別釋
“別釋五章”是《法華玄義》的第二大部分。 智顗將五章分爲五個方面來一一闡述,每一章遂構成一個獨立的章節。第一個章節“釋名”的主旨是揭示蘊涵在“妙法蓮華經”五字經題裏的玄妙之義。第二個章節“辨體”意在辨別《法華經》之體與其它諸經之體的異同。第叁個章節“明宗”是彰顯《法華經》獨特的成佛因果之宗要。第四個章節“論用”討論唯《法華經》具有的斷疑生信的力用。第五個章節“教相”將佛說教之特性總結爲叁種,謂頓、漸和不定。
1.釋名
在這五個章節裏,“釋名”這一章節用力最多,闡釋最詳,內容最豐富。其中的論述分別在四個標題下展開。標題之一“判…
《《妙法蓮華經玄義》管窺》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