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妙法蓮華經玄義》管窺▪P5

  ..續本文上一頁和妙的分別心呢?智顗引介了“開粗顯妙”的方法,“結權實”的方法,“觀心”的方法,以及“結成悉檀”的方法。(1)“開粗顯妙”是智顗揭顯佛說中含蘊實相真理的方法。智顗強調,佛說方便權教的真實意圖是爲了使聽衆的根基成熟,從而堪受玄妙之教。當衆生明了了這一意圖後,權教即決了入妙,因爲所有的佛說都是建立在實相基礎之上的,故無論粗妙、權實之教,其作用都將使一切衆生最終證入佛道。(2)“結權實”是大師爲自己的論點所下的結論,實相乃包含了權(方便之法)和實(實相之理)兩個方面。方便之法是爲了彰顯實相之理,而實相之理則倚賴方便之法而得以揭顯。當實相真理得到揭示後,權和實這兩極概念便自然融入一實相中。(3)“結成悉檀”被智顗用來解釋不同佛說存在的原由。智顗靈活自如的思辨哲學使他既深達諸法一體之實相(理),同時也看到諸法森羅萬象的一面(事)。以此全面的觀點看問題,四悉檀即被引介來展示多樣化的統一。換言之,即使在理體上只有一實相,但表述這一實相的言語可以根據衆生的根性不同和場合不同而多種多樣。另外,既然修行成佛是佛說的最終目的,那麼,四悉檀就可以被看作是引領衆生步入佛道的四個階梯。作爲第一個階梯的世界悉檀隨衆生樂欲性情而說俗谛;第二個階梯的爲人悉檀生起衆生之善;第叁個階梯的對治悉檀進一步去除衆生之惡;最後一個階梯的第一義悉檀則揭顯一佛乘之普令衆生解脫成佛的無上之道。以此一佛乘作爲最終的目標,行者即能超越粗、妙之教的區分,而直達無分無別的實相理體。總之,無論是粗或是妙,所有的佛說都在成佛之宗旨下統一了起來。茲將智顗的論域模式表解如下:

   1. 第一步 : 標章、引證、釋、明、總論、廣解

   2. 第二步 : 生起、開合、 料簡、判粗妙

   3. 第叁步 : 開粗顯妙、結成權實、結成悉檀、觀心

   以上我們描述了智顗討論領域中的組織模式,此模式可以用來檢視《法華玄義》文本的每一個章節。例如,文本的第一大部分“通釋五章”中共由七個標題組成。第一“標章”和第二“引證”是對不同概念加以定義,並引文證成。這屬于討論的第一步。第叁“生起”和第四“開合”是區分五章之不同,這就屬于討論的第二步。第五“料簡”,第六“觀心”以及第七“會異”則是討論的第叁步,因爲這些標題乃在區分不同的範疇的同時,強調五章之作爲統攝整個佛藏的作用,使佛說成爲一個完整連貫的整體。茲表解“通釋”五章部分的討論模式如下:

   通釋

   第一步 : 1. 標章 2. 引證

   第二步 : 3. 生起 4. 開合

   第叁步 : 5. 料簡 6. 觀心 7. 會異

   至于《法華玄義》文本的第二大部分“別釋”五章,乃由五個章節組成,其漸次遞進的模式與智顗的討論公式吻合。諸法皆有名,先須加以解釋,故“釋名”是第一個章節,是爲後面各章的基礎。符合討論模式的第一步。當真理被賦予名稱時,此真理之名即是“實相”,可以作爲理體。故“辨體”是第二章,以辨別一經之旨歸。以體爲基石,宗得以成立,闡明法華經教之宗要是修行成佛之因果。故第叁章爲“明宗”,以澄清一經所主之修行。作爲修行之果實,便必不可免地生起利他的作用。故第四章爲“論用”,以論證一經之斷疑生信之力用,強調佛陀引領衆生步入佛道的真實意圖。這叁章符合討論模式的第二步。最後一章的“教相”總結前述各章,判釋一經之教相及價值,謂所有的佛說都可統一起來,可以頓、漸、不定叁種教相概括之。這叁種教相說明,盡管佛應機說教不同,而其說法的意圖則一,那就是令衆生普成佛道。智顗之區分不同教相的目的,旨在論證實相是諸法融合一體的境界,而這一實相則經由建立至高無上的法華經教而成爲現實。故這最後一章符合討論模式的第叁步。 茲表解“別釋”五章部分的討論模式如下:

   別 釋

   第一步 : 1. 釋名

   第二步 : 2. 辨體 3. 明宗 4. 論用

   第叁步 : 5. 教相

   另外,智顗對迹門十妙的诠釋是在五個標題下進行的。第一“標章”和第二“引證”是給每一妙下定義,並引經論證十妙的範疇之合法性。這符合第一步的討論模式。第叁的“生起”和第四的“廣解”討論了十妙的順序,並一一解釋了十妙的意義。這符合第二步的討論模式。第五個標題“結權實“統攝十妙之不同,將諸種差別不同概括爲權和實,權實乃是一體之兩面。這符合智顗討論模式的第叁步。茲表解诠釋迹門十妙的模式如下:

   迹 門 十 妙

   第一步 : 1. 標章 2. 引證

   第二步 : 3. 生起 4. 廣解

   第叁步 : 5. 結權實

   再者,智顗對本門十妙的诠釋是在十個標題下展開的。從第一到第五的標題屬于智顗討論模式的第一個步驟。第一“略釋”給十妙一一下了定義。第二“生起”解釋了十妙的次序。第叁“迹本異同”說明了本中十妙和迹中十妙的對應關系以及本門獨有之妙。第四“引文證”將蘊含在《法華經》裏的十妙之義揭顯出來。第五“廣解”深入诠釋本門十妙的每一妙。第六“叁世料簡”和第七“論粗妙”的標題符合智顗論域模式的第二個步驟,這兩個標題乃是區分粗、妙之不同。第八、第九和第十這叁個標題則相當于智顗論域模式的第叁步,著眼于圓融的一實相。第八“結權實”闡明本門是實相之理,迹門是源自于本門的方便權法。第九“利益”列出本門所出之利益,以進一步強調本門之殊勝。第十“觀心”旨在說明,佛陀由觀心而得此本妙,行者只要如佛所行,亦行觀心法門,則亦能如佛證悟耳。茲表解诠釋本門之論域模式如下:

   本 門 十 妙

   第一步 : 1. 略釋 2. 生起 3. 迹本同異 4. 引文證 5. 廣解

   第二步 : 6. 叁世料簡 7. 論粗妙

   第叁步 : 8. 結權實 9. 利益 10. 觀心

   六、結論

   從以上簡要的概括中,我們能清楚的看到,《法華玄義》是由形式與理論兩部分組成的。《法華玄義》的結構以“通釋”和“別釋”及“五章”貫穿,理論上則由“四教義”統攝。而形式上的結構乃是由縱、橫兩個方面來貫穿的。從總體上來說,整部著作由 “通釋” 聯系橫的方面,涵蓋廣度;“別釋” 則爲縱的方面,而形成深度。具體而言,由于通、別兩部分均約五章而論,故各自又成縱橫結構。也就是說,當“通釋”在廣度上展開時,“五章”則從深度上進行闡述。而當“別釋”專注于深度時,“五章”則又在橫向面上拓展,形成廣度。另外,《法華玄義》的整個诠釋如涓涓溪流,每一部分的討論都互相關聯,呈一逐步擴展的態勢:“通”和“別”兩大部分互爲補充,第二大部分“別釋”是第一大部分“通釋”的延伸和擴展。除此之外,因《法華玄義》的理論建構由四教義貫穿之,故四教義是衡量每一部分诠釋的准繩,最顯著的例子就是智顗對十二因緣境和四谛境的描述。對這兩類真理範疇的理解分別是四種,相應于四教義。因有四種理解故,而有四種十二因緣。思議生滅十二因緣是藏教之境,思議不生不滅十二因緣是通教之境,不思議生滅十二因緣是別教之境,不思議不生不滅十二因緣是圓教之境。再者,因對四谛境有四種理解而産生四種四谛境。生滅四谛、無生滅四谛、無量四谛以及無作四谛,一一與藏、通、別、圓四教對應。此外,二十智可劃分爲四類,分屬于四教。對行的闡述也是在四教的範疇中進行的。具體而言,每一教都以約教增數而明行。四教之不同的實踐之行便導致不同的修證果位,分別屬于四教的範疇。對叁軌的檢視也是在四教的標准下進行的,故叁軌在四教中各具不同的定義。顯然,四教是智顗用來建構《法華玄義》的理論准繩,能統攝所有的佛教教義,使各種佛說成爲一個圓融互補的整體。《法華玄義》是具體運用四教義的典範,而對四教義本身詳盡的闡述則見于智顗的著作《四教義》。吳汝鈞先生對四教義的重要意義曾作過如下的評論:

   因其(四教義)理論的全面性和清晰性而超越于其它理論之上,這一點是不能忽視的。這個理論證明了智顗對佛教教義的透徹理解,並展示了其自身對何以爲圓融之佛教的觀點。

  

《《妙法蓮華經玄義》管窺》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