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妙法莲华经玄义》管窥▪P4

  ..续本文上一页,果圆万德,故以为譬。” 智顗所赋予莲华的象征意义使其对《法华经》的迹、本二门的诠释体系之合法性和权威性得以建立。

   1.4 对“经”字的诠释

   最后,智顗对经题的解释是“经”之一字。 大师将“经”字的含义搜集总结为多重,分为不可翻和可翻两大类。每一种含义皆由教、行、义三者统摄,谓教本、行本、义本。“经”不可翻而含五义:法本、微发、涌泉、绳墨、结鬘。(1)“含法本”者,谓经是佛陀善巧教化、用四悉檀说法的结果。一切本不可说,以四悉檀之因缘则有言说。世界悉檀说是为教本,为人、对治悉檀即为行本,第一义悉檀则是义本。(2)“含微发”之义是说四悉檀说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逐渐引领众生从对教义的粗浅认识逐步深化,最终达到完全的证悟。(3)“含涌泉”是说从四悉檀涌出无量教义,法之源泉不可穷尽。(4)“含绳墨”意为,佛以四悉檀说为准绳,令行者去除邪见,远离非道,行于正道。(5)“含结鬘”是指将组成经的教、行、理三个方面统摄一处,如结花鬘,令不零落,而成一统一的整体。

   其二,“经”字可翻亦含五义,包括经、契、法本、线、善语教。每一义皆含教本、行本、义本三义。(1)第一,经翻成“经”。经义联系教的方面,经之织物的纵线与纬之横线相对而言,在这里即指记载于书面之佛经,纵贯整个佛教。在行的方面,经义指欲契入真理的所有实践之行,此行源自心的作用和佛说。在义的方面,经代表真理,因观心的结果和佛说皆是真理的显现。(2)第二,经翻成“契”。此指契缘、契事以及契义。佛说世界悉檀是契缘,为人悉檀是契生善,对治悉檀是契破恶,这三种悉檀是为契事。第一义悉檀直显最高真理,故是契义。(3)第三,经翻成“法本”。与不可翻中的法本义相同。(4)第四,经翻成“线”。此意为线可贯持教、行、义,使这些方面不至于散乱零落。(5)经翻成“善语教”。这是指四悉檀与教(语)、行和义(理)的关系。世界悉檀是善语教,为人、对治悉檀是善行教,第一义悉檀是善理教。针对这两种对“经”字有翻或无翻之不同的见解,大师采取和融有无之中道,谓有和无均无不适,无所乖诤。经之完整的意思乃是有翻五义和无翻五义的结合。

   “经”字的进一步阐释则从历法明经及观心明经等方面来进行。历法明经是说,所谓“经”是随众生的悟性不同而有所区别。有的以佛说法之声为经;有的以色为经,即记载佛教之纸墨;或以尘为经,即眼、耳、笔、舌、声、意六尘一一皆可为经。观心明经强调心能摄一切。凡诸多含义,皆可以观心任运释之而无所碍,因为心本身就是经,所谓“遍一切心无不是经。”故单凭一个“经”字,就已经包含了大千世界理与事之无别和无碍。

   2.辨体

   以上,我们简略地概括了《法华玄义》别释五章中的第一部分“释名”的内容。紧接着的是别释五章的第二部分“辨体”。 “辨体”旨在说明《法华经》之体乃是一实相印。为了给实相一个准确的定义,智者就实相这一概念在世典、外道、小乘中所具有的不同意义作了分析,指出这些实相概念徒有实之名,而无其义。儒家之实只是护国治家。外道以邪智僻解谓实。小乘称厌苦苏息之偏真为实。实相之真正的含义应该是既寂而照。由于寂,便具空相;由于照,便具假相和中道。此实相之体便是即空、即假、即中之三谛圆融,不一不异,即三而一,即一而三。

   另外,大师还就实相的种种名称对实相作了进一步说明。他指出,实相之体虽然只有一法,但因其所包含的意义与功用不同,而有诸如妙有、真善妙色、实际、毕竟空、如如、涅槃、虚空佛性、如来藏、中实理心、非有非无中道、第一义谛、微妙寂灭等等异名。此乃是佛随缘而说的结果,但实相之体还是一。依教而言,即有四根:“随此四根,故四门异说。说异故名异,功别故义异。悟理不殊,体终是一。” 这样一解释,就使种种有关不同名称的诤喧显得毫无意义。同时,此实相不仅是《法华经》之体,也是诸经之体,因为它包括了偏真之真,“世间一切治生产业,皆与实相不相违背。”有此实相作体,诸法无论粗妙,皆融而妙。

   那么,我们怎么样来把握这一不可言说的实相?智者大师给我们指出了入实相之门,乃是约观、约教而言。观心和教相各有四门,谓空门、有门、亦空亦有门、非空非有门。

   3.明宗

   别释五章的第三部分是“明宗”。 体与宗密不可分,故智顗在将宗与体区别开来的同时,指出它们之间的一致性。宗与体的关系是“不异而异。约非因非果而论因果,故有宗、体之别耳。” 宗是为了显体,有如梁柱之存在凸显了作为体的屋之空间。而屋空之体则反过来保证了柱梁之宗存在的价值。故智顗强调说:“柱梁是屋之纲维,屋空是粱柱所取。不应以梁柱是屋空,屋空是梁柱。”

   4.论用

   别释五章的第四部分是“论用”。 用是与宗联系起来考察的。就宗用而言,因果是宗,断伏是果。就用宗而言,慈悲是用宗,断疑生信是用用。权实二智能断疑生信,故为《法华经》之大用。

   5.教相

  别释五章的第五部分是“教相”。 教相是将佛教判释为顿、渐、秘密三类。此三种教相约教、观两门来解释。教门是为信行人,成闻义;观门为法行人,成慧义。在列举南三北七诸家之说,指出其过失,并引经文证之后,智者大师正式推出其五时八教的判教体系。五时乃约五味而言,五味是半字与满字的结合,如此则权实无所偏废耳。

   上述是对《法华玄义》两大部分的内容和结构的简单的概述。无独有偶,智顗也认为《法华经》有两大范畴,谓迹门和本门(法华经二十八品中,前十四品为迹门,后十四品为本门。)。迹门乃近成之垂迹,是久远之佛陀的影现,是本门之佛的教化事业之继续。本门是最初之佛果,乃久成之本地,是迹门之所由来的根本。《法华玄义》的结构与智顗对《法华经》所立的范畴相应,使前者成为智顗圆融哲学完整特性的有机写照。

   然而,当我们通读了《法华玄义》之后,我们也许会被此文本事无巨细的详尽阐述,多方面多角度的透视,复杂的分段、章节和标题等等所困惑。我们或许会问:此文本有没有一条可供追溯的线索或者特定的模式来让我们把握智者大师的论述呢?我们的研究表明,智顗的讨论界域采用了虽不确定,但相对稳定的模式。此一模式是多元化的、多视角的以及呈阶梯式的递进。我们将之总结如下。

   五、智顗讨论界域的模式

   智顗讨论的模式通常包含三个步骤。(1)第一个步骤是在论述某一个问题前,列举和解释与此问题相关的具有代表性的各种佛教理论。智顗一般将之放在标题“总论”或“明”下加以讨论。显然,智顗罗列这些理论的目的不仅仅是简单的重述,而是把它们的要点概括出来,放在“广解”和“释”的标题下,根据智顗自己的判教体系四教义重新加以解释。所以,这些被重新诠释和整合的理论以连贯一致、逐级递进的面貌呈现出来,分别与四教相应,即从三藏教开始,逐级递进至通教、别教和圆教。智顗的阐述赋予了佛教以新的气象,反映了中国佛教徒将佛教本土化所作的努力。智顗通常采取的举措是首先介绍与论题相关的各类佛教概念范畴,然后将这些概念一一作出清楚的界定。这是在“标章”之下进行的。大多数情况下,智顗会接着引经据典来支持其论点的合理合法性,以使其思想体系融入传统的佛教中,成为传统佛教的当然的一部分。这是在“引证”的标题下进行的。

   (2)第二个步骤是将不同的概念范畴加以区别划分,令它们之间的内在纽带清晰的展示出来。在大多数情况下,这些范畴之间的关系呈逐级递进的态势。智顗提供了多种检视这些范畴的方法。首先,阶梯式渐进的四教模式代表了宗教实践逐步由浅入深认识真理的过程,故对所有相应的概念的检视也是有关它们之间的互相依赖、互相生成的关系。智顗称之为“生起”。其次,四教义及其与之相应的概念范畴被划分为或粗或妙,优劣自现,从而确认圆教之普令众生皆入佛道的最胜无上的地位。智顗称此方法为“料简”,或“开合”,或是“判粗妙”。以这种判教的标准来衡量,行者就十分清楚他们修行的最终目标了。换言之,若行者获得了声闻或缘觉的三藏教果位,那么,他/她即被告知不应执着于此。他/她必须继续追求通教的果位,并在通教果位的基础上追求别教的果位,乃至最终获得圆教的果位。同理,通教菩萨和别教菩萨也必须继续努力,直至证悟圆教的实相真理。

   (3)智顗讨论界域里的最后的一个步骤是将所有的理论和学说都统一起来,以彰显实相乃蕴含于宇宙万法之中。对智顗来说,仅仅明了四教之粗或妙是远远不够的,因为究竟的成佛境界是超越而寂静、离言冥会的,万法融会认同、无分无别。既然如此,那么,我们为什么还需要先分别诸法,然后才超越万象世界呢?我们是不是可以直接就达致最究竟的寂灭境界而无须经过区分粗妙的过程呢?我们对智顗的这一先区分、后融合的程序的理解是,这个程序是认识真理必经的过程。无分别之超越是建立在对事物之不同的认识基础之上的。这仍然是一种宗教修行中逐渐契入真理的渐进的模式。区分的目的是为了不区分,所以区分是达到无分无别境界之前的必然步骤。我们要注意的一点是,如果没有最后超越的境界,单只是区分事物间的不同就会变成不合理,并成为行者证入佛道的障碍。所以,行者的正知正见乃是将区分事物当成达到无分别境界的桥梁,防止错误地将分别的观点当成最究竟的解脱。

   然而,行者如何能够超越粗…

《《妙法莲华经玄义》管窥》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