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能起观照智慧,依智慧而生起修行。这就直接契入了众生得以依教修行证果的根据。修行之因即已包含了修行证果的必然性。因果连贯始终。故智顗的三轨理论是统摄性因和结果的以成佛为宗旨的圆满学说。为了更进一步的说明三轨之融摄一切佛法的一佛乘的特性,智顗又从纵横无碍的角度来论证三轨。从纵的方面来说,这是就十界十如论于三轨。因为凡心一念即具十法界。此一一界悉有烦恼性相、恶业性相及苦道性相。翻转三道性相即成三轨性相。从横的方面来说,三轨类通十种三法(三道、三识、三佛性、三般若、三菩提、三大乘、三身、三涅槃、三宝、三德)。如此纵横论三法揭示了诸法之间理一的本质,从而使三轨涵盖宇宙上下、圆融无碍的特色得到了展示。
(6)感应妙 体现了圣人与众生之间的关系,以及佛陀之随缘救度众生的大神通之力。尽管形式可能不同,一切法界有情众生皆得与佛感应道交,而佛则以无缘大慈、同体大悲赴机应之。当众生有可生之善,圣人慈悲,随机赴应,拔苦与乐。也就是说,佛陀成佛以后,为救度众生,仍然应机示现,只要众生有可生之善,就会感得佛陀之应,这种双向的交融是为感应妙。有二十五有之机,便有二十五三昧之应。机与应之间的关系主要以四句概括之,谓:冥机冥应,冥机显应,显机显应,显机冥应。若就机而言,有四种不同:冥机,显机,亦冥亦显机,非冥非显机。就应而论也是四种。另外,一机可感四应,所谓:冥机冥应,冥机显应,冥机亦冥亦显应,冥机非冥非显应。其余三种机可推而知之,故共为十六种。 而一应亦赴四机,故也是十六种。机和应两者相加是三十二句,再加前面四句,共得三十六种感应道交的情形。智顗感应妙的理论为《法华经》众生皆可成佛道的观点提供了佐证。
(7)神通妙 是不可思议化他之情境,指佛运用神通,以身轮、口轮、心轮(即佛以身、口、意三业碾摧众生之惑业)来唤醒众生,以便实施其教化的工作。神通妙的理论是智顗对佛经中所描绘的所有神奇特异的现象的总结,大师藉以强调佛陀教化众生之善巧方便。神通依教而有不同,或五通、或六通。 唯圆教之神通有异,不以事禅而得神通,乃以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清净为六通。此六根因中道而通利,任运互用,自在无碍。至于神通化他,智者大师举出佛以各种慈悲,熏陶生发无记化化禅(指一种任运自如、无穷变化而又自在无碍之禅定),在十法界中化现不同的形象救度众生。藏、通、别三教之神通有粗有妙,唯圆教之神通依中道而任运应于十界,故但妙无粗。
(8)说法妙 具体指佛所说之十二部经, 乃总括一切佛法。智顗认为,佛陀说教是对四缘(下根、中根、上根、上上根)而说,故十二部经也有藏、通、别、圆四种不同。说法妙是佛陀唤醒众生后所实施的举措,以其说教来引领众生步入佛道。智顗认为,既然十二部经是佛陀说教的代表,那么,不管是大乘还是小乘,所有的佛说都能被十二部经包容尽竟。
(9)眷属妙 是说众生皆是佛之子,此一眷属妙的范畴源自于佛之说法。智顗强调,众生皆因佛之说法而受道,因受道而成佛之眷属。又因结亲之方式与时间场合不同而有诸种眷属名称。共有五种眷属,即理性眷属、业生眷属、愿生眷属、神通生眷属以及应生眷属。这五类眷属将所有的众生都包括进去,故所有的众生都将蒙佛之救度而得解脱。
(10)利益妙 总结了世尊诸多说法教化众生之成就。众生成为佛陀眷属后必被佛恩,沾佛雨,而此利益共有七种,分别为不同眷属所沾之利益,众生因根基的大小而所得利益不同。二十五有果报益 (地上清凉益)为业生眷属之益。二十五有因花开敷益 (小草益)为业生眷属之益。真谛三昧析法益 (中草益)为愿生眷属之益。俗谛三昧五通益 (上草益)为神通生眷属。真谛三昧体法益 (小树益)为愿生眷属之益。俗谛三昧六通益 (大树益)为神通生眷属之益。中道王三昧益 (最实事益)为应生眷属之益。智顗在上述七益的基础上又广而开之,而为十益,即果益、因益、声闻益、缘觉益、六度益、通益、别益、圆益、变易益以及实报益。
至于文本的结构,大师将迹门十妙放在五个标题下讨论。第一个标题是“标章”,旨在给十妙一一下定义。第二个标题“引证” 是从《法华经》里找到十妙的根据。第三个标题“生起” 对十妙的顺序和相互关系作了说明。第四个标题“广解”的内容是整个《法华玄义》的宗旨所在,大师对十妙进行了详细、精微而系统的阐释。第五个标题“结权实”是为了澄清藏、通、别三教并不单纯是权教,权中含实,因其包含着佛陀施教的真实意图,善巧方便之权教是为了最终揭显圆实之教。根据智顗的体系,四教中的藏、通、别是权,圆教是实。它们分别对应于乳、酪、生苏、熟苏以及醍醐五味。前三教是粗,或亦粗亦妙,与前四味相配。圆教唯妙无粗,故是醍醐味。
1.2.2本门十妙
与迹门十妙理论密切相关的是智顗的本门十妙理论。本门十妙 是:本因妙、本果妙、本国土妙、本感应妙、本神通妙、本说法妙、本眷属妙、本涅槃妙、本寿命妙以及本利益妙。此十妙亦如迹中之十妙,乃是环环相扣,前后相连,有此必有彼。智者对此作了如下的解释:“所以本因居初者, 必由因而致果。果成故有国。极果居国,即有照机。机动则施化,施化则有神通。神通竟,次为说法。说法所被,即成眷属。眷属已度,缘尽涅槃。涅槃故则论寿命长短。长短之寿所作利益....” 迹中十妙乃源于本中十妙,是本中十妙的显现。尽管迹门和本门表现为不同的范畴,两者实乃不可分离。既然迹门是本门的彰显,本门是迹门的根源,两者互相包含,而成一个整体。大师本、迹二门的理论即指出两者之间的不同,也说明其不可分离的特性,以彰显佛法之玄妙和不可思议,是不能用确定的语言来表达的。换言之,尽管迹门代表权(方便之事法),本门代表实(实相之理),从根本上来说,权并不仅仅是权,因为迹门源自本门,包含着本门之实;实并非只是实而已,因为本门早已包含了迹门之施权故。所以,从两者不可分离的角度来说,迹非迹,本非本。迹和本玄妙而不可思议,非权非实,但同时又是权和实的代表。
(1)“本因妙”指最初本门之佛在久远前的修行成佛之因。迹门中的境妙、智妙和行妙即是此本因妙的显现。(2)“本果妙”是佛在本门最初证得之佛果,而迹门中的三法妙正是本果妙的显现。(3)“本国土妙”乃是佛本门证道后所成之国,是本门独有之妙。此原初国土亦称为娑婆(Sha),是佛永久居住之所。佛在迹门之娑婆世界施行教化,乃源自于此本国土也。(4)“本感应妙”指出众生之与佛陀在迹门感应道交之关系乃是此本门感应妙的延续。这说明佛陀救度众生之事业从本门就已经开始,在迹门也未尝终止,前后始终一贯耳。(5)“本神通妙”是佛陀最初之运用神通来济世度生,而其在迹门中之继续运用神通,便是其永无止尽的慈悲度众的明证。(6)“本说法妙”说明佛陀在迹门中的说法是本门说法妙的彰显。(7)“本眷属妙”作为佛之眷属最元始的形式说明众生始终都是佛之子,一直得到佛从本门至迹门教化众生之利益也。(8)“本涅槃妙”是佛最初之入涅槃,此妙唯本门独有,揭示了佛自始至终都住于此元初之涅槃的事实。佛陀在迹门唱言涅槃只是佛善巧之举措,目的只是为了调伏教化众生。(9)“本寿命妙”是佛陀于本门入涅槃的结果,亦只属于本门所有之妙。此妙证明佛陀之实际寿命无量。佛在迹门所显现的或长或短的寿命实源于此永久之本寿命妙也。(10)“本利益妙”是佛在本门教化众生之果实。此妙说明,佛之教化的利益从始至终贯穿于本门和迹门。
至于“本门十妙”这一部分的文本结构,智顗将其论述放在十个标题下展开。(1)“略释”部分给十妙的每一妙作定义。(2)“生起”部分解释十妙的排列顺序。十妙前后连贯,每一妙皆是后一妙成立的依据。(3)“迹本同异”描绘了迹门十妙与本门十妙之间的相应关系,以及本门独有、迹门所无的范畴。(4)“引文证”援引《法华经》经文,强调本门十妙早在经里就有暗示,以为十妙之合法性张本。(5)“广解本门十妙”为每一妙作了解释。(6)“三世料简”强调佛最初之成道是早已在本门中就实现了的,佛最近之证果和未来之事业皆只是此本门中的久远之佛的显化。(7)“论粗妙”澄清了迹门为粗这一事实,因为迹门实源于本门。本门是妙,因为本门方是佛最初证果之道场。(8)“结成权实”意在阐明,迹门包含了权和实,而本门则唯实无权。智顗指出,无论是权亦或是实,其真实的体性(即法性; 梵文:dharmat)乃是非本非迹,非权非实。法性的这一特色决定了本、迹二门不可以言诠,因为他们是不可区分的。但因缘际会故,两者必须加以区分并解释,以使行者能理解本、迹二门各自的特性。(9)“利益”则说明来自本门中的各种利益。(10)“观心”强调成佛离不开观心,观心一法是行者证悟的最佳途径。
1.3 对“莲华”的解释
在对“妙”字作了大量的描绘后,智顗接着对“莲华”进行了诠释。 在智顗看来,莲华即是妙法本身,也是妙法的象征。莲华之所以被用来作为经名的一部分,是因为:“权实难显,借喻莲华,譬于妙法。” 因为权、实之真理本身不可思议,所以就必须借助莲华来代表妙法。智顗主要将莲华用来譬喻本、迹二门,以及迹中十妙和本中十妙。唯有莲华才能譬喻诸法,因为其本身就是诸法的象征:“唯此莲华,华果具,多可譬。因含万行…
《《妙法莲华经玄义》管窥》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