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通别”检视《法华经》的独特之处以及和其它诸经的相通之处,以确立《法华经》最胜无上的地位。 标题之二是“定妙法前后。”这是为了澄清为什么经题中的“法”字放在“妙”字前解释,而不是按照原来的经题次序“妙法”。 标题之三是“出旧解”,即将过去诸家对《法华经》的旧释作一个大略的总结。在此基础上,智顗推出他自己对《法华经》的新解。通过新、旧解之间的比较,大师确立了他的新解的优越地位,因其观点更为全面而前后一致故。 标题之四是“正解《妙法莲华经》”。 这是智顗正式呈述他对《法华经》经题的诠释。以前三个标题作为序曲,智顗在这一部分开始了其对“妙法莲华经”五字经题的阐释。
1.1 对“法”字的阐释
首先,智顗对“法”字进行了讨论。人们所认识的一切事物和现象就称为法。大师认为,法由三个方面组成,谓众生法、佛法和心法,能够涵盖佛说教中的所有法的种类。“众生法”体现了法的广度。具体内容则指十如是:如是相、性、体、力、作、因、缘、果、报、本末究竟等。此十如是与六道四圣的十法界(地域、饿鬼、畜生、人、天、阿修罗、声闻、缘觉、菩萨、佛)紧密结合。每一法界皆具十如是,故十法界具百如是。另外,每一法界又各具其它九法界,则有百界千如是。十如是乃智顗用以描绘实相真理之特性的理论。解此十如是法有“通解”和“别解”之分。“通解”是给每一法下定义。“别解”则将十界十如分成四组,即地域、恶鬼、畜生、阿修罗等四趣十法,人、天界十法,二乘法界十法,以及菩萨、佛界十法。在十界当中,九法界为权,唯有佛法界是实。所谓权,即是相对之存在,故一切差别之事相,悉为权法。所谓实,即是绝对之存在,常住不变之真理,是为实法。故曰诸法实相:诸法二字显权法,实相二字示实法。十法中,共有三种读法,包含了空、假、中三谛。若强调现实世界空性如如的特征,则将十如是读为是相如, 是性如, 是体如, 是力如, 是作如, 是因如, 是缘如, 是果如, 是报如以及是本末究竟等。这种词句的组合表达了空谛。若强调现实世界多样化假性的特征,则将十如是读为如是相、如是性、如是体、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缘、如是果、如是报、如是本末究竟等。此种词句的组合表达了假谛。诸法虽以假有的形式存在,毕竟不过如是空性。假有之差别相建立在空性如如之上,故曰如是相、性等。若强调现实世界即空、即假的中道的特征,“是”这个字能恰当地表达不偏不倚而无分别相的中道精神,故十如是须读为相如是、性如是、体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缘如是、果如是、报如是、本末究竟等。此种读法表达了中道谛之不落两边,如实地反映了诸法之空和假相即的实理。
其二,“佛法”是从法的高度来说的。十法界和十如是分成权和实。就权而言,每一法界都是不同的,而九法界是权,佛法界是实。就实而言,所有的法界及其十如是都是佛法界一实相。根据大师性具的理论,所有的法界都具佛界之性,乃非权非实,包容全体。此种无分别的非权非实的境界即能应于九界之权、一佛界之实也。
其三,“心法”则从法的深度来契入。心法契入法的所有方面,对众生法、佛法和心法不加区分,故心法收摄佛法和众生法。
1.2 对“妙”字的阐释
第二是对“妙”字的解释,亦有“通释妙”和“别释妙”两部分。在“通释妙”这部分里,“妙”有“相待”与“绝待”之别。“相待妙”之妙与权(粗)教相对而存在。权教是带方便之半字教,“但随他意语,非佛本怀故”,故是粗妙。“绝待妙”是不带方便之满字教,“畅如来出世本怀故,”无需与权教相对而存在,“不因于粗而名为妙。”这就意味着《法华经》乃佛陀最究竟之说教,会声闻、缘觉、菩萨三乘入一佛乘,超越粗、妙两边,离言绝虑,不可思议,故是绝待妙也。
“别释妙”部分以大量的篇幅详尽地阐述了《法华经》中本门和迹门 中的十妙。本、迹二门十妙是智顗为建立一个无所不包的、完整而前后一致的佛学体系所作的努力。
1.2.1 迹门十妙
迹门十妙一章是智顗用力最勤、内容最丰的部分。十妙即境妙、智妙、行妙、位妙、三法妙、感应妙、神通妙、说法妙、眷属妙以及功德利益妙。
(1)境妙 汇集了佛教中所有有关真理的范畴,共有六类真理之境,包括十如是、十二因缘、 四谛、 三谛、 二谛、 一谛 及在一谛范畴中的无谛无说。 真理之境这一妙反映了智顗为使佛说之法体系化所作的努力,他将这些范畴以他自己的判教思想体系诠释之,即行者对每一类真理的认识都有藏、通、别、圆 四个层次的深浅不同。以四教体系统贯对各类真理之境的阐述,不仅使真理之境体系化,而且这一体系反过来有力地论证了四教义乃是智顗自身佛学理论的支柱。
(2)智妙 给行者提供了契入各类真理之境的进路,并在第三妙的“行妙”中指示了相应于获得各类智慧范畴的实践体系。智与境密切相关。智能显理,而智妙必待境之融妙方能称之,故智顗对境论智妙,而总结出了二十种智。二十智根据四教而分为四组:三藏教七智有:世智、五停心四念处智、四善根智、四果智、支佛智、六度智、体法声闻智。通教五智包括:体法支佛智、体法菩萨入真方便智、体法菩萨出假智、别教十信智、三十心智。别教四智是:三十地智、三藏佛智、通教佛智、别教佛智。圆教四智为:圆教五品弟子智、六根清净智、初住至等觉智、妙觉智。通过智照境,智顗认为四个对真理之境的认识层次乃源于此四组智慧。由此,智顗提供给行者一个以最胜之智慧而悟解最究竟之真理的实践蓝图。
(3)行妙 包括佛教中所有实践之行的种类,智顗在分别论述了四教之行不同的定义和内容后,又将重点放在别教和圆教五行,是谓圣行、梵行、天行、婴儿行以及病行。尤其是对别教之“圣行,”智顗将之放在戒、定、慧三种圣行当中展开。戒圣行是各种戒律的修行。定圣行指用止观的方法修炼禅定的功夫。慧圣行即指修习四种四谛慧(生灭四谛慧、无生灭四谛慧、无量四谛慧以及无作四谛慧)。值得一提的是,别教菩萨在实践无作四谛慧之行时,可获二十五三昧,破二十五有, 显二十五有我性 (即佛性)。二十五有乃是智顗的佛教宇宙论。梵行即是无缘慈、悲、喜、舍,是故福德庄严。天行乃基于菩萨发真(即发起自己本有之真性)修慧(即由于修习而生智能),上求佛道,由理成行,是故智能庄严。婴儿行和病行乃是为了下化众生。前者是菩萨示从人天果报到四教的不同修行,以开发众生的善机,令得生长。 后者则是菩萨因众生病而起无缘大悲,示现各种形象,或游地狱,或生人间,为六道众生示彼所病,以为警醒。因菩萨之悉同彼病,故能遍于法界,利益众生。
圆五行被智者称为“如来一行”,比别五行更胜一筹。因为别五行不能圆运,而如来行是“圆具十法界,一运一切运。” 圆五行即三谛三昧。圆圣行说的是佛戒,能寂照,即是定、慧,代表了真谛三昧。圆梵行即是佛以慈悲救济九法界众生。令彼得入佛法界,代表了俗谛三昧。圆天行是观十法界 寂灭,代表了中道王三昧。圆婴儿行即双照二谛,照九法界善性相,体现了俗谛三昧。圆病行则是照九法界恶性相,亦体现了俗谛三昧。此三谛三昧能圆破二十五有;“即空故,破二十五恶业见思等;即假故,破二十五无知;即中故,破二十五无明。智者描述 “如来行”的特色是三与一的等同,“即一而三,即三而一。一空一切空,一假一切假,一中一切中。”
(4)位妙 总摄了佛教里所有的修行证果的理论。修行的果位共有三草二木六种,从低到高,次第而上,根据修行的层次不同而得不同的果位。小草位属人天乘位,指欲界四天及色界、无色界三十三天之持五戒修十善众生品位。中草位属二乘,有七贤位、七圣位及其辟支佛位。上药草位属三藏菩萨位,乃是释迦牟尼佛历三大阿僧祗劫所修之位,从初发菩提心,起慈悲誓愿,修行六度波罗蜜,观察解明四谛,直至道场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小树位属通教三乘,是声闻、缘觉、菩萨共同拥有之位。大树位属别教位,指五十二菩萨位,包括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和妙觉,乃根据其伏破尘沙惑及无明之高下而论位次。最高的最实位则属圆教位,亦指五十二位,乃是就圆教而论之位,故与别教之位在意义上有根本不同。另外,依其伏忍根本无明及诸惑之深浅而在十信位之前有圆教五品位。诸位之修行不同,断惑有别,故位有高下。
(5)三法妙 论述了真性轨、观照轨、资成轨三法之成一大乘,是“妙位所住之法”,是上述四妙的总括。境、智、行三妙乃是修德(修行所成之德)之三轨,三法则是性德(本来性具之德)之三轨。真理之境即是真性轨相,契入真理之智能是观照轨相。获得智慧之行已是资成轨相也。而修行证果诸位,则是修此三法所证之果耳。性德之三轨是联系三因佛性来说的。真性轨即正因佛性,是众生本具的实相真理;观照轨是了因佛性,即众生本具的获得证悟实相智能的能力;资成轨是缘因佛性, 指众生潜在的积功累德的能力,能使众生本具的实相真理得到显现,而成就佛果。故三轨的三个方面即是由真理之境、智慧和实践之行所组成的。三轨理论乃是智顗对一切佛法的总结,相当于传统佛教中的教、行、证三法。“教”相当于观照轨,“行”相当于资成轨,“证”相当于真性轨。然而,传统佛教中,佛之教法为第一,其二是依佛的教法而修行,最后是依修行而证悟圣果。智顗的三轨理论则高屋建瓴,先揭示众生本具之实相为一切修行之根本,依此而…
《《妙法莲华经玄义》管窥》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