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通別”檢視《法華經》的獨特之處以及和其它諸經的相通之處,以確立《法華經》最勝無上的地位。 標題之二是“定妙法前後。”這是爲了澄清爲什麼經題中的“法”字放在“妙”字前解釋,而不是按照原來的經題次序“妙法”。 標題之叁是“出舊解”,即將過去諸家對《法華經》的舊釋作一個大略的總結。在此基礎上,智顗推出他自己對《法華經》的新解。通過新、舊解之間的比較,大師確立了他的新解的優越地位,因其觀點更爲全面而前後一致故。 標題之四是“正解《妙法蓮華經》”。 這是智顗正式呈述他對《法華經》經題的诠釋。以前叁個標題作爲序曲,智顗在這一部分開始了其對“妙法蓮華經”五字經題的闡釋。
1.1 對“法”字的闡釋
首先,智顗對“法”字進行了討論。人們所認識的一切事物和現象就稱爲法。大師認爲,法由叁個方面組成,謂衆生法、佛法和心法,能夠涵蓋佛說教中的所有法的種類。“衆生法”體現了法的廣度。具體內容則指十如是:如是相、性、體、力、作、因、緣、果、報、本末究竟等。此十如是與六道四聖的十法界(地域、餓鬼、畜生、人、天、阿修羅、聲聞、緣覺、菩薩、佛)緊密結合。每一法界皆具十如是,故十法界具百如是。另外,每一法界又各具其它九法界,則有百界千如是。十如是乃智顗用以描繪實相真理之特性的理論。解此十如是法有“通解”和“別解”之分。“通解”是給每一法下定義。“別解”則將十界十如分成四組,即地域、惡鬼、畜生、阿修羅等四趣十法,人、天界十法,二乘法界十法,以及菩薩、佛界十法。在十界當中,九法界爲權,唯有佛法界是實。所謂權,即是相對之存在,故一切差別之事相,悉爲權法。所謂實,即是絕對之存在,常住不變之真理,是爲實法。故曰諸法實相:諸法二字顯權法,實相二字示實法。十法中,共有叁種讀法,包含了空、假、中叁谛。若強調現實世界空性如如的特征,則將十如是讀爲是相如, 是性如, 是體如, 是力如, 是作如, 是因如, 是緣如, 是果如, 是報如以及是本末究竟等。這種詞句的組合表達了空谛。若強調現實世界多樣化假性的特征,則將十如是讀爲如是相、如是性、如是體、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緣、如是果、如是報、如是本末究竟等。此種詞句的組合表達了假谛。諸法雖以假有的形式存在,畢竟不過如是空性。假有之差別相建立在空性如如之上,故曰如是相、性等。若強調現實世界即空、即假的中道的特征,“是”這個字能恰當地表達不偏不倚而無分別相的中道精神,故十如是須讀爲相如是、性如是、體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緣如是、果如是、報如是、本末究竟等。此種讀法表達了中道谛之不落兩邊,如實地反映了諸法之空和假相即的實理。
其二,“佛法”是從法的高度來說的。十法界和十如是分成權和實。就權而言,每一法界都是不同的,而九法界是權,佛法界是實。就實而言,所有的法界及其十如是都是佛法界一實相。根據大師性具的理論,所有的法界都具佛界之性,乃非權非實,包容全體。此種無分別的非權非實的境界即能應于九界之權、一佛界之實也。
其叁,“心法”則從法的深度來契入。心法契入法的所有方面,對衆生法、佛法和心法不加區分,故心法收攝佛法和衆生法。
1.2 對“妙”字的闡釋
第二是對“妙”字的解釋,亦有“通釋妙”和“別釋妙”兩部分。在“通釋妙”這部分裏,“妙”有“相待”與“絕待”之別。“相待妙”之妙與權(粗)教相對而存在。權教是帶方便之半字教,“但隨他意語,非佛本懷故”,故是粗妙。“絕待妙”是不帶方便之滿字教,“暢如來出世本懷故,”無需與權教相對而存在,“不因于粗而名爲妙。”這就意味著《法華經》乃佛陀最究竟之說教,會聲聞、緣覺、菩薩叁乘入一佛乘,超越粗、妙兩邊,離言絕慮,不可思議,故是絕待妙也。
“別釋妙”部分以大量的篇幅詳盡地闡述了《法華經》中本門和迹門 中的十妙。本、迹二門十妙是智顗爲建立一個無所不包的、完整而前後一致的佛學體系所作的努力。
1.2.1 迹門十妙
迹門十妙一章是智顗用力最勤、內容最豐的部分。十妙即境妙、智妙、行妙、位妙、叁法妙、感應妙、神通妙、說法妙、眷屬妙以及功德利益妙。
(1)境妙 彙集了佛教中所有有關真理的範疇,共有六類真理之境,包括十如是、十二因緣、 四谛、 叁谛、 二谛、 一谛 及在一谛範疇中的無谛無說。 真理之境這一妙反映了智顗爲使佛說之法體系化所作的努力,他將這些範疇以他自己的判教思想體系诠釋之,即行者對每一類真理的認識都有藏、通、別、圓 四個層次的深淺不同。以四教體系統貫對各類真理之境的闡述,不僅使真理之境體系化,而且這一體系反過來有力地論證了四教義乃是智顗自身佛學理論的支柱。
(2)智妙 給行者提供了契入各類真理之境的進路,並在第叁妙的“行妙”中指示了相應于獲得各類智慧範疇的實踐體系。智與境密切相關。智能顯理,而智妙必待境之融妙方能稱之,故智顗對境論智妙,而總結出了二十種智。二十智根據四教而分爲四組:叁藏教七智有:世智、五停心四念處智、四善根智、四果智、支佛智、六度智、體法聲聞智。通教五智包括:體法支佛智、體法菩薩入真方便智、體法菩薩出假智、別教十信智、叁十心智。別教四智是:叁十地智、叁藏佛智、通教佛智、別教佛智。圓教四智爲:圓教五品弟子智、六根清淨智、初住至等覺智、妙覺智。通過智照境,智顗認爲四個對真理之境的認識層次乃源于此四組智慧。由此,智顗提供給行者一個以最勝之智慧而悟解最究竟之真理的實踐藍圖。
(3)行妙 包括佛教中所有實踐之行的種類,智顗在分別論述了四教之行不同的定義和內容後,又將重點放在別教和圓教五行,是謂聖行、梵行、天行、嬰兒行以及病行。尤其是對別教之“聖行,”智顗將之放在戒、定、慧叁種聖行當中展開。戒聖行是各種戒律的修行。定聖行指用止觀的方法修煉禅定的功夫。慧聖行即指修習四種四谛慧(生滅四谛慧、無生滅四谛慧、無量四谛慧以及無作四谛慧)。值得一提的是,別教菩薩在實踐無作四谛慧之行時,可獲二十五叁昧,破二十五有, 顯二十五有我性 (即佛性)。二十五有乃是智顗的佛教宇宙論。梵行即是無緣慈、悲、喜、舍,是故福德莊嚴。天行乃基于菩薩發真(即發起自己本有之真性)修慧(即由于修習而生智能),上求佛道,由理成行,是故智能莊嚴。嬰兒行和病行乃是爲了下化衆生。前者是菩薩示從人天果報到四教的不同修行,以開發衆生的善機,令得生長。 後者則是菩薩因衆生病而起無緣大悲,示現各種形象,或遊地獄,或生人間,爲六道衆生示彼所病,以爲警醒。因菩薩之悉同彼病,故能遍于法界,利益衆生。
圓五行被智者稱爲“如來一行”,比別五行更勝一籌。因爲別五行不能圓運,而如來行是“圓具十法界,一運一切運。” 圓五行即叁谛叁昧。圓聖行說的是佛戒,能寂照,即是定、慧,代表了真谛叁昧。圓梵行即是佛以慈悲救濟九法界衆生。令彼得入佛法界,代表了俗谛叁昧。圓天行是觀十法界 寂滅,代表了中道王叁昧。圓嬰兒行即雙照二谛,照九法界善性相,體現了俗谛叁昧。圓病行則是照九法界惡性相,亦體現了俗谛叁昧。此叁谛叁昧能圓破二十五有;“即空故,破二十五惡業見思等;即假故,破二十五無知;即中故,破二十五無明。智者描述 “如來行”的特色是叁與一的等同,“即一而叁,即叁而一。一空一切空,一假一切假,一中一切中。”
(4)位妙 總攝了佛教裏所有的修行證果的理論。修行的果位共有叁草二木六種,從低到高,次第而上,根據修行的層次不同而得不同的果位。小草位屬人天乘位,指欲界四天及色界、無色界叁十叁天之持五戒修十善衆生品位。中草位屬二乘,有七賢位、七聖位及其辟支佛位。上藥草位屬叁藏菩薩位,乃是釋迦牟尼佛曆叁大阿僧祗劫所修之位,從初發菩提心,起慈悲誓願,修行六度波羅蜜,觀察解明四谛,直至道場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小樹位屬通教叁乘,是聲聞、緣覺、菩薩共同擁有之位。大樹位屬別教位,指五十二菩薩位,包括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和妙覺,乃根據其伏破塵沙惑及無明之高下而論位次。最高的最實位則屬圓教位,亦指五十二位,乃是就圓教而論之位,故與別教之位在意義上有根本不同。另外,依其伏忍根本無明及諸惑之深淺而在十信位之前有圓教五品位。諸位之修行不同,斷惑有別,故位有高下。
(5)叁法妙 論述了真性軌、觀照軌、資成軌叁法之成一大乘,是“妙位所住之法”,是上述四妙的總括。境、智、行叁妙乃是修德(修行所成之德)之叁軌,叁法則是性德(本來性具之德)之叁軌。真理之境即是真性軌相,契入真理之智能是觀照軌相。獲得智慧之行已是資成軌相也。而修行證果諸位,則是修此叁法所證之果耳。性德之叁軌是聯系叁因佛性來說的。真性軌即正因佛性,是衆生本具的實相真理;觀照軌是了因佛性,即衆生本具的獲得證悟實相智能的能力;資成軌是緣因佛性, 指衆生潛在的積功累德的能力,能使衆生本具的實相真理得到顯現,而成就佛果。故叁軌的叁個方面即是由真理之境、智慧和實踐之行所組成的。叁軌理論乃是智顗對一切佛法的總結,相當于傳統佛教中的教、行、證叁法。“教”相當于觀照軌,“行”相當于資成軌,“證”相當于真性軌。然而,傳統佛教中,佛之教法爲第一,其二是依佛的教法而修行,最後是依修行而證悟聖果。智顗的叁軌理論則高屋建瓴,先揭示衆生本具之實相爲一切修行之根本,依此而…
《《妙法蓮華經玄義》管窺》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