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根本沒有所謂的煩惱是暗、般若是明這類概念的定義時,我們就不再被主觀思想所束縛“了。也就是說,當煩惱不再有“暗”的含義時,般若即煩惱,又何須斷煩惱而求般若
當般若不再有“明”的含義時,煩惱即般若,又何來籍般若以破煩惱呢
從擺脫了概念束縛這個意義上來說,煩惱道即般若德也。
其次,業道即是解脫。業道在人們的概念中是束縛身心的罪魁禍首,而解脫即意味著得大自在。然而,智者認爲,若人們深識諸法一體之理,業道和解脫的對立不過是心識的作用。既然心識能將其區分開來,也能將其合爲一體。只要不再將業視爲縛,就無所謂求得解脫。若不再視解脫爲自在,那又有什麼可得呢
所以說,業道即是解脫。
再其次,苦道即是法身。智者曰,當苦與生死、法身與樂聯系起來時,兩者就是對立的事物了。只要不再將一體之現實一分爲二,吾人就知道,苦非生死,何所可憂
法身非樂,又何所可喜
實相猶如虛空,無得亦無失。故苦道與法身相即。智者強調叁道之所以與叁德不異,乃在于叁道具足成佛之因,而叁德則是成佛之果。有因才有果,果從因來,故因果相即一體。是名上上智觀十二因緣得佛菩提。
觀心的結果,便是自覺意識地養成在煩惱的當下即生起菩提,苦道即不再是苦,而是法身之常樂。業道不再是輪回的桎梏,而是解脫的良藥。這對傳統佛教視人生爲苦的思想幾乎是顛覆性的突破。智顫卓然不群的思維理路、思想的深刻和全面,洞察事物的能力和智慧使中國佛教大放異彩。
4、“一心叁觀”之圓頓不思議性
智顗在論述圓教“一心叁觀”的圓頓不思議特性時說:“圓頓止觀相者,以止緣于谛,則一谛而叁谛。于止,則一止而叁止。譬如叁相在一念心,雖一念心而有叁相。止谛亦如是。所止之法雖一而叁,能止之心雖叁而一也。以觀觀于境,則一境而叁境;以境發于觀,則一觀而叁觀。如摩酰首羅面上叁日,雖是叁目而是一面。觀境亦如是,觀叁即一,發一即叁,不可思議。”
另外,智顗論述一心叁觀的方法時,謂只需專注一心和一觀,即能通達叁谛叁觀,從而證得中道實相:“秪約無明一念心,此心具叁谛;體達一觀,此觀具叁觀。””
圓教的認識論和真理觀乃是不思議叁觀得不思議叁智,由此攝不思議叁谛之理。這便是由一心叁觀認識叁谛圓融之中道,而叁谛之理只在一心中,圓融叁谛只是一實谛之理,故一心叁谛即是悟人一實谛。
顯然,一心叁觀的方法及其成就,即在于“觀念念心”,如此自然將現象與本質統一于法性實相,將叁谛統一于一谛,而使個體與全體皆與實相冥合。觸處皆真,任舉一法,無非實相,由此而實現在生活中的每一念觀心,念念契合實相,身心得大自在“觀念念心無非法性實相。是名等一大車。于一一心即空即假即中。是名各賜大車。徹叁谛之源名爲高。收十法界名爲廣。無量道品名衆寶莊校。”
當行者在實相觀的指導下,體悟到念念皆不離實相,一即一切,念念無非是全體實相的顯現時,則行人自然在日常生活中不斷煩惱而證得菩提。吾人無需刻意去斷除煩惱,因爲煩惱即菩提。由于有對法界一體的認識,我們便能從這個人爲的概念“煩惱”中解脫出來。沒有了概念分別的束縛,人的精神自然便達到了解脫。這就是智顗所謂的“不斷而斷”。由此,則敵對的煩惱和涅槃達成了一致,色空不二:無常、苦、空、無我即是常、樂、我、淨。
七、結淪
以上論述了智顗的“一念叁千”說,如何從心的不可思議性來認識一念的豐富內涵。一念善或一念惡雖有隱顯狀態的不同,善、惡仍然同時存在,無非是實相的顯現,叁千諸法具足在一念中。
一念叁千是智顗聯系觀心來論實相之境,而實相本身所具的特性,則由叁谛來體現。領悟叁谛的途徑即是叁觀。若悟叁谛圓融,便意味著叁觀一心中得。叁觀的證成,便等于佛之叁智、五眼的成就。由此,我們得知“一心叁觀”的重要意義。作爲最究竟的圓教實修方法,“一心叁觀”是建築在別教“次第叁觀”的基礎上的。我們的個案研究表明,次第叁觀是行人實踐圓頓止觀的必要階梯,可使行人漸次通達實相真理。然而,“次第叁觀”相對“一心叁觀”來說,仍然是方便法門,究竟的觀心方法便是“一心叁觀”。因爲它不但是方法,同時也是成佛的境界。當一心同時觀照事物即空、即假、即中相即一體時,此即是叁谛圓融之境。故“一心叁觀”達到了圓頓認識的高度,具有不可思議性。在此境界,行者同時實現了“一心叁谛”、“一心叁觀”、“一心叁智”以及“五眼”的相即認同。我們的個案研究表明,行者實踐“一心叁觀”,便能達到“既寂而照”的自利利他的自由之境。法身象征著“寂”的狀態,而身外化身之意生身則是“照”的功用的展現。
不思議叁觀的成立是源于實相本身的不可思議,故我們進一步總結了實相之不思議性。具體而言之,即是實相的無所不包的特性,實相即一而叁,即叁而一的特性;實相理事兼融的特征實相具足佛因佛果的完整性和圓融無礙的特征;實相之無分無別、包容萬象、兼收並蓄、肯定一切的中道屬性。
實相之不思議性由“一心叁觀”從理性解悟的層面及其直覺證悟的層面開展出來。前者以圓融不二的中道法門來領悟對待的兩邊相即認同的道理煩惱即菩提,生死即涅槃。後者則在解悟的基礎上,跳脫理性思維的窠臼,當下直覺地洞察到宇宙萬法爲一體的本質。如此,則行者自然得身心自在,證人色空不二。
《圓滿的成佛之境》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