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祖禅风述略
吕有祥
内容提要:论述马祖在禅宗心本论基础上融会华严宗的理事俱无碍论,进一步凸显“即心即佛”的主体自觉自信,创造性地提出“ 平常心是道”的修行方式。
关键词:马祖、平常心、华严宗、即心即佛
作者吕有祥任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教授,主要着作有校勘《古尊宿语录》等。
马祖道一(709-788),俗姓马,名道一,四川什邡人。依资州罗汉寺唐和尚出家,于渝州圆律师受具足戒,得法于惠能的大弟子南岳怀让,后于江西洪州(今南昌) 传扬禅法, “四方学者云集座下”,“入室弟子139人(《祖堂集》谓88人),各为一方宗主”(《五灯会元》),形成独具特色的洪州禅派,道一被尊称为“马祖”。 马祖开创的洪州禅传至唐末宋初,发展成五家分灯禅中的沩仰、临济二宗,而临济宗在入宋后,独盛禅林,成为禅宗的代名词。由此可以说,马祖道一在中国禅宗发展史上是继惠能之后又一开创性人物。
马祖禅既继承了菩提达摩以来,特别是惠能、怀让禅的主旨,又融入了佛教其它思想要义,融会创新,开创出新的禅风。马祖禅风主要表现为:在禅宗心本论基础上融会华严宗的理事俱无碍论;进一步凸显“即心即佛”的主体自觉自信;创造性地提出“ 平常心是道”的修行方式;运用灵活多样的传法方法。
一、 在禅宗心本论基础上融会华严宗的理事无碍论
禅宗自名“心宗”,把全部理论认识和修行实践都集中于“心”,为此而形成了“以心为本”的庞大体系。惠能是禅宗心本论体系的奠基者。惠能说:“心量广大犹如虚空,……能含日月星辰大地山河一切草木,恶人善人、恶法善法、天堂地狱尽在空中。世人性空亦复如是,性含万法是大,万法尽是自性。”( 法海本《坛经》)“外无一物而能建立,皆是本心生万种法。故经云,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德异本《坛经》) “自性含万法,名为含藏识。”“世人性本自净,万法在自性。思量一切恶事即行于恶,思量一切善事便修于善行,如是一切法尽在自性。”( 法海本《坛经》) “三世诸佛、十二部经,亦在人性中本自具有。”“自法性有三世佛,此三身佛从性上生。”( 法海本《坛经》)总之,本心亦即自性,是一切精神境界和物质现象的本源,一切精神境界和物质现象的生灭皆取决于“心行”“思量”。惠能的弟子南岳怀让留下来的法语不多,其根本思想仍是"一切万法,皆従心生"的心本论。
马祖道一直接承继了他的先师惠能和怀让的心本论思想。他说“一切法,皆是心法。一切名,皆是心名。万法皆从心生,心为万法之根本。经云,识心达本源。故号为沙门。"(《马祖道一广录》)
同时,马祖道一进一步融会了华严宗的一心本体论和理事相即论。《马祖道一广录》说:“森罗及万象,一法之所印。凡所见色,皆是见心,心不自心,因色故有。”“一切诸法皆等,纯一无杂。若于教门中得,随时自在。建立法界,尽是法界。若立真如,尽是真如。若立理,一切法尽是理。若立事,一切法尽是事。举一千从,理事无别,尽是妙用。更无别理,皆由心之回转。譬如月影有若干,真月无若干。诸源水有若干,水性无若干,森罗万象有若干,虚空无若干。说道理有若干,无碍慧无若干,种种成立,皆由一心也。”
这里的“教门”,即指华严宗。就本体之心和宇宙万有的关系来看,一切物质现象都是心的显现,本质都是心,心是清净无形的,不能独自呈现,它通过有形的万物呈现出来。就万物中的理事关系而言,即理即事、理事无别,理是真如本体,事是现象,理是一,事是多,如同真月与月影、水性与众河之水,虽有一多之别,但无实质之异。但理也好,事也好,都是一心生起的,“皆由一心也”,因此“一心”是万物理事的最终本体。马祖由此认为禅修者发自“一心”的一切思想行为都是合乎“理”的、合乎佛法的。这种心本论和理事相即论的融合成为马祖禅的理论基础。
二、 进一步凸显“自心是佛”的主体自觉自信
“自心是佛”,不需外求,是禅宗的核心。禅宗从菩提达摩起,即紧紧围绕这一核心问题展开其修禅理论和方法。初祖菩提达磨以"深信含生凡圣,同一真性"为“理入”,这里的“真性”实际上就是真如佛性。二祖慧可说:"人中有佛性……本迷摩尼谓瓦砾,豁然自觉是真珠。……观身与佛不差别,何须更觅彼无余。”(《楞伽师资记》)四祖道信引《无量寿佛经》中"诸佛法身入一切众生心想,是心是佛”,提出"当知佛即是心,心外无别佛。……知心体,体性清净,体与佛同。"(《楞伽师资记》)五祖弘忍说:“真如佛性自性清净,清净者,心之原也。”“三世诸佛皆从心性中生……自识本心是佛。”(《最上乘论)》惠能以心本论对 “本心即佛” 这一思想进行了充分的理论论证。马祖在说法中继续强化这一思想。
马祖示众云:“汝等诸人,各信自心是佛,此心即佛。达磨大师从南天竺国来至中华,传上乘一心之法,令汝等开悟,又引《楞伽经》以印众生心地。恐汝颠倒,不信此一心之法各各有之,故《楞伽经》以佛语心为宗,无门为法门。夫求(佛)法者,应无所求,心外无别佛,佛外无别心。”(《马祖道一广录》)
这里,马祖一方面指出每个人的“自心”就是“佛”,自心与佛一体不二;另一方面强调“心外无别佛”,彻底否定外在的佛,对外在佛的彻底否定也是为了强化“自心是佛”的信念。因此,马祖在传法中,对于向外求佛的人痛加训斥,对于坚信“自心是佛”始终不动摇的人加以称赞。《马祖道一广录》记载:
大珠慧海初参祖,向马祖“求佛法。”马祖曰:“自家宝藏不顾,抛家散走作什么?我这里一物也无,求甚么佛法?”大珠慧海遂礼拜,问曰:“阿那个是慧海自家宝藏?”祖曰:“即今问我者是汝宝藏,一切具足,更无欠少,使用自在,何假向外求觅!”大珠慧海于言下“自识本心。”
大梅山法常禅师初参祖,问:“如何是佛?”祖云:“即心是佛。”法常当即大悟。后居大梅山。马祖令一僧往山勘验法常的见解,僧云:马师“近日又道非心非佛。”法常云:“任汝非心非佛,我只管即心即佛。”其僧回举似祖。祖云:“梅子熟也。”
“自心是佛”、“心外无别佛”的哲学意义在于,破除一切外在的权威偶像,高扬人自身的价值和尊严,是人作为宗教主体的自觉和自信。马祖禅的后继者们在“自心是佛”的基础上提出“即人即佛”的思想,如百丈怀海说“自古自今,佛只是人,人只是佛”,(《古尊宿语录》)把眼光从外部世界收回来,反观自己的身心,就会明白自己就是活佛活祖。临济义玄批评那些不相信自己是活佛活祖,“屈言我是凡夫,他是圣人”的人,是“披他师子皮,却作野干鸣,大丈夫不作大丈夫气息”,(《镇州临济慧照禅师语录》)要学人自觉、自尊、自信、自主,藐视一切圣贤权威,做顶天立地的“大丈夫”。
自心和佛的关系,实质上就是一般宗教中的人与神的关系。“自心是佛”或 “即人即佛”是对人的自我意识的强化,正如费尔巴哈在《基督教的本质》中所说的:“较早的宗教认为客观的东西,现在认为是主观的。也就是说,过去看成上帝加以崇拜的东西,现在认为是属于人的,因此,宗教里的每一个进步,都是一种更深刻的自我认识。”但须指出的是,这种自我意识的极端化,又会淡化宗教的神圣性意识和敬畏意识,削弱宗教对人心的约束力,消解宗教特有的社会功能。
三、 创造性地提出“ 平常心是道”的修行方式
以“心即是万法”、“心即是佛”、“理事无别”为理论基础,马祖道一进一步提出了“道不用修”“平常心是道”的修行方式,这种修行方式有别于传统,是马祖禅风的特出表现。
有僧问马祖:“如何是修道?”马祖回答说:“道不属修,若言修得,修成还坏,即同声闻。若言不修,即同凡夫。”僧云:"作何见解即得达道。"马祖云:"自性本来具足,但于善恶事上不滞,唤作修道人。取善舍恶,观空入定,即属造作。更若向外驰求,转疏转远。但尽三界心量。一念妄想,即是三界生死根本。但无一念,即除生死根本,即得法王无上珍宝。”(《马祖道一广录》)
“道不属修”,马祖又称为“道不用修”,含有二义:其一,马祖认为“心即是万法”、“心即是佛”, “自性本来具足”,所以用不着修。其二,佛道不是传统的修法。马祖首先否定了声闻小乘佛教的修法,认为声闻小乘佛教修行的结果是“修成还坏”。为什么声闻小乘修行的结果是“修成还坏”?马祖没有作解释。可能是因为声闻小乘畏怖生死轮回,乐趣灰身灭智的涅槃,以为有所得,而在大乘佛教看来,“得即无得,无得即得”,因此声闻小乘的这种修行反而成为证得佛道之障碍。其次,马祖又批评了佛教一般通行的“取善舍恶,观空入定”,向外求佛法的修行方法,认为这种修行方法的结果远离“本来具足”的“自性”,即远离自我的清净本心。同时,在马祖看来,修行佛道的根本要求是无分别,无执着,而传统的修行方法会使修道人陷入善、恶、空、坐禅入定等分别和执着。在上述意义上,马祖认为“道不属修”。
但是,僧人出家的目的就是修行佛道,这是出家僧人和世俗凡夫的区别,所以马祖说“若言不修,即同凡夫”。佛道还是要修的,只是不是传统的修法。那么,到底怎么作才是修行佛道呢?马祖回答是“平常心是道”。马祖说:
“道不用修,但莫污染。何为污染?但有生死心、造作、趋向,皆是污染。若欲直会其道,平常心是道。何为平常心?无造作、无是非、无取舍、无断常、无凡无圣。经云:“非凡夫行,非圣贤行,是菩萨道。”只如今行住坐卧,应机接物,尽是菩萨道。道即是法界,乃至河沙妙用,不出法界。”(《马祖道一广录》)
从…
《马祖禅风述略》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