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东汉时期的佛经翻译▪P3

  ..续本文上一页涅,道谛说明消灭痛苦的正确途径,即八正道。这苦、集、灭、道四谛,《阴持入经》译为苦、习、尽、道。

  要想达到解脱,就要修三十七道品: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正道。《阴持入经》译为:四意止、四意断、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支贤者、八种道行。

  四念处如下:㈠身念处。观身不净;㈡受念处。观苦、乐等感受都是苦;㈢心念处。观此心识念念生灭,并非常住;㈣法念处。观诸法都是因缘和合而生,没有自性。《阴持入经》对四念处的解释如下:“四意止为何等?或见比丘自身身身相观行止、外身身身相观行止、内外身身身相观行止,尽意念以却世间痴心不便,自痛痛痛相观行止、外痛痛痛相观行止、内外痛痛痛相观行止,尽意念以却世间痴心不便,自意意意相观行止、外意意意相观行止、内外意意意相观行止,尽意念以却世间痴心不便,自法法法相观行止、外法法法相观行止、内外法法法相观行止。尽意念以却世间痴不便。[16]”

  四正勤,又称四正断、四意断,四正胜等,即四种正确的修行努力,据《增一阿含》卷十八,具体如下:㈠努力防止生恶;㈡如果已生恶,应当努力断除;㈢未生善,应当努力使之产生;㈣如果已生善,应当努力坚持到底,使之圆满。《阴持入经》对四正勤解释如下:“何等为从四意正断?或比丘有未生弊恶,意法发方便令不生,劝意不舍方便行。精进摄正意,舍散恶意,是为一断意;已生弊恶意发,清净法欲断,劝意求方便行,精进摄正意,舍散恶意,是为二断意;未生清净法,劝意发方便令生行,精进摄制意,舍散恶意,是为三断意;已生清净法,令止不忘令不减,令行不啻令行足,发方便行,精进摄制意,舍散恶意,是为四意正断。[17]”

  四神足,又称四如意足,即四种可以得到神通的禅定:㈠欲如意足。由想达到神通的意欲之力发起的禅定;㈡念如意足。又称为心如意足,由心念力发起的禅定;㈢精进如意足。由不断止恶行善发起的禅定;㈣慧如意足。又称为观如意足、思维如意足,由思维佛理之力发起的禅定。《阴持入经》对此的解释如下:“何等为四神足?或有比丘为欲定断生死,随行增神足,恶生死猗,却欲猗尽猗,是为一神足;精进定,断生死,随行增神足,恶生死猗,却欲猗尽猗,从不便意生遣离去,是为二神足;意定断生死,随行增神足,恶生死猗,却欲猗尽猗,从不便意生遣离去,是为三神足;戒定断生死,随行增神足,恶生死猗,却欲猗尽猗,从不便意生遣离去,是为四神足[18]。”由此可见,作为早期翻译的佛经,《阴持入经》的很多译文不正确、不明确、不规范,说明当时的翻译技巧还很不成熟。

  五根即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五力即信力、精进力、念力、定力、慧力。《阴持入经》的翻译与此相同。

  七觉支如下:念觉支、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猗觉支(又称为轻安觉支)、定觉支、舍觉支。《阴持入经》译为七觉意:念觉意、法分别觉意、精进觉意、爱可觉意、猗觉意、定觉意、护觉意。

  八正道如下: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阴持入经》译为:直见、直行、直语、直业、直利、直方便、直意、直定。“直”字显然不如“正”字好。“正”字更准确、更明确。“正命”是正确的生活,《阴持入经》译为“直利”,让人不得其解。“正精进”是正确的努力,译为“直方便”,欠妥。

  十二因缘是佛教的轮回理论,又称为十二支: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阴持入经》译为:痴、行、识、名字、六入、致、痛痒、爱、受、有、生、老死忧悲苦,此中“名色”是指构成人体的五蕴,“色”是五蕴中的色蕴,“名”指受、想、行、识四蕴。《阴持入经》译为“名字”显然不对。该经还将“触”译为“致”,将“受”(感受)译为“痛痒”,将“取”译为“受”(接受、受有),都欠妥,反映出早期译经的特点。根据小乘佛教的修行理论,通过修行,可以得到四果:预流果。意谓刚参预圣流;一来果。意谓再来世间一次,音译斯陀含;不还果。意谓不再来世间;阿罗汉。意译应供,意谓受到世间供养。《阴持经》将四果译为:沟港果、频来果、不还果、应仪果。

  以上仅述《阴持入经》关于几组主要专门术语与新译的不同,除此之外,还有很多。

  安世高翻译的《大安般守意经》,又称为《安般经》、《安般守意经》等,安般是梵文anpna的音译,安那般那之略,即出入息,安那是梵文na的音译,意译入息,即吸气。般那是梵文apna的音译,意译出息,即呼气。该经的内容是“数息观”,即通过默数出入息而达禅定的功夫。

  修行数息观,从一数到十,不能多,也不能少。超过十或少于十黠,都是错误的。《大安般守意经》卷上称,“问何等为莫过十数莫减十数?报:息已尽未数是为过,息未尽便数是为减,失数亦恶不及亦恶,是为两恶。至二息乱为短息,至九息乱为长息,得十息为快息。[19]”意思是说:数到十,再接着数,这是一种过失,如果数不到十,也是一种过失。此中把“答”译为“报”,也是早期译经的一大缺点,译语欠妥。

  《大安般守意经》认为:修习数息观,可以得到十种智,称为十:数息、相随、止、观、还、净、四谛,前六种称为六行,又把六行和三十七道品联系起来,“净时为随道亦为随行也数息为四意止,相随为四意断,止为四神足念,观为五根五力,还为七觉意,净为八行也[20]。”紧接着又把六行贬为“六衰行”。

  这六事还可以达等四禅:通过数息到初禅,通过相随可以达到二禅,通过止可以达到三禅,通过观可以达到四禅,康僧会的《安般守意经序》进一步发挥说:“是以行寂,系意着息数一至十,十数不误意定在之,小定三日,大定七日,寂无他念,泊然若死,谓之一禅。禅,弃也。弃十三亿秽念之意。已获数定,转念着随,蠲除其八,正有二意,意定在随,由在数矣。垢浊消灭,心稍清净,谓之二禅也。又除其一,注意鼻头,谓之止也。得止之行,三毒、四趣、五阴、六冥诸秽灭矣。煚然心明,踰明月珠,淫邪污心,犹镜处泥,秽垢污焉。偃以照天,覆以临土聪叡圣达,万土临照,虽有天地之大,靡一夫而能睹。所以然者,由其垢浊,众垢污心,有踰彼镜矣。若得良师剗刮莹磨,薄尘微曀,荡使无余。举之以照,毛发面理,无微不察,垢退明存,使其然矣。情溢意散,念万不识一矣。犹若于市,驰心放听,广采众音,退宴在思,不识一夫之言。心逸意散,浊翳其聪也。若自闲处,心思寂寞,志无邪欲,侧耳靖听,万句不失,片言斯着,心靖意清之所由也。行寂止意,悬之鼻头,谓之三禅也。还观其身,自头至足,反复微察,内体污露,森楚毛竖,犹睹脓涕。于斯具照天地人物,其盛若衰,无存不亡,信佛三宝,众冥皆明,谓之四禅也。摄心还念诸阴皆灭,谓之还也。秽欲寂尽,其心无想,谓之净也。[21]”

  在《大安般守意经》里,有些话不象是原有的经文,很象是注释者或讲经者的话,具有明显的中国特征,如开头对经题的解释:“安为身,般为息,守意为道,守者为禁,亦谓不犯戒。禁者亦为护,护者遍护一切无所犯。意者息意,亦为道也。安为生,般为灭,意为因缘,守者为道也。安为数,般为相随,守意为止也。安为念道,般为解结,守意为不堕罪也。安为避罪,般为不入罪,守意为道也。安为定,般为莫使动摇,守意莫乱意也,安般守意名为御意至得无为也。安为有,般为无,意念有不得道,意念无不得道,亦不念有亦不念无,是应空,定意随道行。有者谓万物,无者谓疑,亦为空也。安为本因缘,般为无处所,道人知本无所从来,亦知灭无处所,是为守意也。安为清,般为净,守为无,意名为,是清净无为也。无者谓活,为者谓生,不复得苦故为活也。安为未,般为起,已未起便为守意。若已意起便为守意,若已起意便走为不守,当为还,故佛说安般守意也。安为受五阴,般为除五阴,守意为觉因缘,不随身口意也。守意者,无所着为守意,有所着不为守意,何以故?意起复灭故,意不复起为道,是为守意。守意莫令意生,生因有死,为不守意,莫令意死。有死因有生意亦不死。是为道也[22]。”

  对安、般二字的解释,如前所述,此中所引繁琐罗嗦的解释,不象是印度话,那两个梵文字没这么多意思。这种繁琐的解释,很象是中国人解经的话。该经还有很多具有中国特征的话,如把业报称为“宿命对”,把禅定称为“坐禅”。通过禅定可以获得神通,成为神仙,把禅称为“不死药”,可以“久在世间”。把“息”与“气”联系在一起,气灭就是空,就是死等等。很象是中国道家语言。把释文和经文混杂在一起,是早期译经的又一重大缺点。

  据《出三藏记集》卷六康僧会着《安般守意经序》,继承安世高事业的主要有三个人:南阳韩林、颖川皮业、会稽陈慧。康僧会是陈慧的学生,《高僧传》卷一《安清传》记载说,“尊吾道者,居士陈惠;传禅经者,比丘僧会。[23]”

  四、支娄迦谶的译经事业

  支娄迦谶,梵文lokaema的音译,简称为支谶。中亚古国大月氏人,汉桓帝末年(公元167年顷)来到中国洛阳,从事译经。光和二年(179 )译出《般若道行经》十卷、《般舟三昧经》三卷,中平二年(185)译出《首楞严经》二卷。除此之外,还有译年不可考的《伅真陀罗经》二卷(《旧录》云《伅真陀罗王经》,《别录》所载,《安录》无,今缺)、方等部《古品曰遗日说般若经》一卷(今缺)、《光明三昧经》一卷(出《别录》,《安录》无)、《阿阇世王经》二卷(安公云出《出阿含》,旧录称云《阿阇世经》)、《宝积经》一卷(安公云,一名《宝尼经》,光和二年出,《旧录》云《…

《东汉时期的佛经翻译》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