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涅,道谛說明消滅痛苦的正確途徑,即八正道。這苦、集、滅、道四谛,《陰持入經》譯爲苦、習、盡、道。
要想達到解脫,就要修叁十七道品: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八正道。《陰持入經》譯爲:四意止、四意斷、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覺支賢者、八種道行。
四念處如下:㈠身念處。觀身不淨;㈡受念處。觀苦、樂等感受都是苦;㈢心念處。觀此心識念念生滅,並非常住;㈣法念處。觀諸法都是因緣和合而生,沒有自性。《陰持入經》對四念處的解釋如下:“四意止爲何等?或見比丘自身身身相觀行止、外身身身相觀行止、內外身身身相觀行止,盡意念以卻世間癡心不便,自痛痛痛相觀行止、外痛痛痛相觀行止、內外痛痛痛相觀行止,盡意念以卻世間癡心不便,自意意意相觀行止、外意意意相觀行止、內外意意意相觀行止,盡意念以卻世間癡心不便,自法法法相觀行止、外法法法相觀行止、內外法法法相觀行止。盡意念以卻世間癡不便。[16]”
四正勤,又稱四正斷、四意斷,四正勝等,即四種正確的修行努力,據《增一阿含》卷十八,具體如下:㈠努力防止生惡;㈡如果已生惡,應當努力斷除;㈢未生善,應當努力使之産生;㈣如果已生善,應當努力堅持到底,使之圓滿。《陰持入經》對四正勤解釋如下:“何等爲從四意正斷?或比丘有未生弊惡,意法發方便令不生,勸意不舍方便行。精進攝正意,舍散惡意,是爲一斷意;已生弊惡意發,清淨法欲斷,勸意求方便行,精進攝正意,舍散惡意,是爲二斷意;未生清淨法,勸意發方便令生行,精進攝製意,舍散惡意,是爲叁斷意;已生清淨法,令止不忘令不減,令行不啻令行足,發方便行,精進攝製意,舍散惡意,是爲四意正斷。[17]”
四神足,又稱四如意足,即四種可以得到神通的禅定:㈠欲如意足。由想達到神通的意欲之力發起的禅定;㈡念如意足。又稱爲心如意足,由心念力發起的禅定;㈢精進如意足。由不斷止惡行善發起的禅定;㈣慧如意足。又稱爲觀如意足、思維如意足,由思維佛理之力發起的禅定。《陰持入經》對此的解釋如下:“何等爲四神足?或有比丘爲欲定斷生死,隨行增神足,惡生死猗,卻欲猗盡猗,是爲一神足;精進定,斷生死,隨行增神足,惡生死猗,卻欲猗盡猗,從不便意生遣離去,是爲二神足;意定斷生死,隨行增神足,惡生死猗,卻欲猗盡猗,從不便意生遣離去,是爲叁神足;戒定斷生死,隨行增神足,惡生死猗,卻欲猗盡猗,從不便意生遣離去,是爲四神足[18]。”由此可見,作爲早期翻譯的佛經,《陰持入經》的很多譯文不正確、不明確、不規範,說明當時的翻譯技巧還很不成熟。
五根即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五力即信力、精進力、念力、定力、慧力。《陰持入經》的翻譯與此相同。
七覺支如下:念覺支、擇法覺支、精進覺支、喜覺支、猗覺支(又稱爲輕安覺支)、定覺支、舍覺支。《陰持入經》譯爲七覺意:念覺意、法分別覺意、精進覺意、愛可覺意、猗覺意、定覺意、護覺意。
八正道如下:正見、正思維、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陰持入經》譯爲:直見、直行、直語、直業、直利、直方便、直意、直定。“直”字顯然不如“正”字好。“正”字更准確、更明確。“正命”是正確的生活,《陰持入經》譯爲“直利”,讓人不得其解。“正精進”是正確的努力,譯爲“直方便”,欠妥。
十二因緣是佛教的輪回理論,又稱爲十二支: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陰持入經》譯爲:癡、行、識、名字、六入、致、痛癢、愛、受、有、生、老死憂悲苦,此中“名色”是指構成人體的五蘊,“色”是五蘊中的色蘊,“名”指受、想、行、識四蘊。《陰持入經》譯爲“名字”顯然不對。該經還將“觸”譯爲“致”,將“受”(感受)譯爲“痛癢”,將“取”譯爲“受”(接受、受有),都欠妥,反映出早期譯經的特點。根據小乘佛教的修行理論,通過修行,可以得到四果:預流果。意謂剛參預聖流;一來果。意謂再來世間一次,音譯斯陀含;不還果。意謂不再來世間;阿羅漢。意譯應供,意謂受到世間供養。《陰持經》將四果譯爲:溝港果、頻來果、不還果、應儀果。
以上僅述《陰持入經》關于幾組主要專門術語與新譯的不同,除此之外,還有很多。
安世高翻譯的《大安般守意經》,又稱爲《安般經》、《安般守意經》等,安般是梵文anpna的音譯,安那般那之略,即出入息,安那是梵文na的音譯,意譯入息,即吸氣。般那是梵文apna的音譯,意譯出息,即呼氣。該經的內容是“數息觀”,即通過默數出入息而達禅定的功夫。
修行數息觀,從一數到十,不能多,也不能少。超過十或少于十黠,都是錯誤的。《大安般守意經》卷上稱,“問何等爲莫過十數莫減十數?報:息已盡未數是爲過,息未盡便數是爲減,失數亦惡不及亦惡,是爲兩惡。至二息亂爲短息,至九息亂爲長息,得十息爲快息。[19]”意思是說:數到十,再接著數,這是一種過失,如果數不到十,也是一種過失。此中把“答”譯爲“報”,也是早期譯經的一大缺點,譯語欠妥。
《大安般守意經》認爲:修習數息觀,可以得到十種智,稱爲十:數息、相隨、止、觀、還、淨、四谛,前六種稱爲六行,又把六行和叁十七道品聯系起來,“淨時爲隨道亦爲隨行也數息爲四意止,相隨爲四意斷,止爲四神足念,觀爲五根五力,還爲七覺意,淨爲八行也[20]。”緊接著又把六行貶爲“六衰行”。
這六事還可以達等四禅:通過數息到初禅,通過相隨可以達到二禅,通過止可以達到叁禅,通過觀可以達到四禅,康僧會的《安般守意經序》進一步發揮說:“是以行寂,系意著息數一至十,十數不誤意定在之,小定叁日,大定七日,寂無他念,泊然若死,謂之一禅。禅,棄也。棄十叁億穢念之意。已獲數定,轉念著隨,蠲除其八,正有二意,意定在隨,由在數矣。垢濁消滅,心稍清淨,謂之二禅也。又除其一,注意鼻頭,謂之止也。得止之行,叁毒、四趣、五陰、六冥諸穢滅矣。煚然心明,踰明月珠,淫邪汙心,猶鏡處泥,穢垢汙焉。偃以照天,覆以臨土聰叡聖達,萬土臨照,雖有天地之大,靡一夫而能睹。所以然者,由其垢濁,衆垢汙心,有踰彼鏡矣。若得良師剗刮瑩磨,薄塵微曀,蕩使無余。舉之以照,毛發面理,無微不察,垢退明存,使其然矣。情溢意散,念萬不識一矣。猶若于市,馳心放聽,廣采衆音,退宴在思,不識一夫之言。心逸意散,濁翳其聰也。若自閑處,心思寂寞,志無邪欲,側耳靖聽,萬句不失,片言斯著,心靖意清之所由也。行寂止意,懸之鼻頭,謂之叁禅也。還觀其身,自頭至足,反複微察,內體汙露,森楚毛豎,猶睹膿涕。于斯具照天地人物,其盛若衰,無存不亡,信佛叁寶,衆冥皆明,謂之四禅也。攝心還念諸陰皆滅,謂之還也。穢欲寂盡,其心無想,謂之淨也。[21]”
在《大安般守意經》裏,有些話不象是原有的經文,很象是注釋者或講經者的話,具有明顯的中國特征,如開頭對經題的解釋:“安爲身,般爲息,守意爲道,守者爲禁,亦謂不犯戒。禁者亦爲護,護者遍護一切無所犯。意者息意,亦爲道也。安爲生,般爲滅,意爲因緣,守者爲道也。安爲數,般爲相隨,守意爲止也。安爲念道,般爲解結,守意爲不墮罪也。安爲避罪,般爲不入罪,守意爲道也。安爲定,般爲莫使動搖,守意莫亂意也,安般守意名爲禦意至得無爲也。安爲有,般爲無,意念有不得道,意念無不得道,亦不念有亦不念無,是應空,定意隨道行。有者謂萬物,無者謂疑,亦爲空也。安爲本因緣,般爲無處所,道人知本無所從來,亦知滅無處所,是爲守意也。安爲清,般爲淨,守爲無,意名爲,是清淨無爲也。無者謂活,爲者謂生,不複得苦故爲活也。安爲未,般爲起,已未起便爲守意。若已意起便爲守意,若已起意便走爲不守,當爲還,故佛說安般守意也。安爲受五陰,般爲除五陰,守意爲覺因緣,不隨身口意也。守意者,無所著爲守意,有所著不爲守意,何以故?意起複滅故,意不複起爲道,是爲守意。守意莫令意生,生因有死,爲不守意,莫令意死。有死因有生意亦不死。是爲道也[22]。”
對安、般二字的解釋,如前所述,此中所引繁瑣羅嗦的解釋,不象是印度話,那兩個梵文字沒這麼多意思。這種繁瑣的解釋,很象是中國人解經的話。該經還有很多具有中國特征的話,如把業報稱爲“宿命對”,把禅定稱爲“坐禅”。通過禅定可以獲得神通,成爲神仙,把禅稱爲“不死藥”,可以“久在世間”。把“息”與“氣”聯系在一起,氣滅就是空,就是死等等。很象是中國道家語言。把釋文和經文混雜在一起,是早期譯經的又一重大缺點。
據《出叁藏記集》卷六康僧會著《安般守意經序》,繼承安世高事業的主要有叁個人:南陽韓林、穎川皮業、會稽陳慧。康僧會是陳慧的學生,《高僧傳》卷一《安清傳》記載說,“尊吾道者,居士陳惠;傳禅經者,比丘僧會。[23]”
四、支婁迦谶的譯經事業
支婁迦谶,梵文lokaema的音譯,簡稱爲支谶。中亞古國大月氏人,漢桓帝末年(公元167年頃)來到中國洛陽,從事譯經。光和二年(179 )譯出《般若道行經》十卷、《般舟叁昧經》叁卷,中平二年(185)譯出《首楞嚴經》二卷。除此之外,還有譯年不可考的《伅真陀羅經》二卷(《舊錄》雲《伅真陀羅王經》,《別錄》所載,《安錄》無,今缺)、方等部《古品曰遺日說般若經》一卷(今缺)、《光明叁昧經》一卷(出《別錄》,《安錄》無)、《阿阇世王經》二卷(安公雲出《出阿含》,舊錄稱雲《阿阇世經》)、《寶積經》一卷(安公雲,一名《寶尼經》,光和二年出,《舊錄》雲《…
《東漢時期的佛經翻譯》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