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摩尼寶經》二卷)、《問署經》一卷(安公雲出方等部,或雲《文殊問菩薩署經》)、《胡般泥洹經》一卷(今缺)、《兜沙經》一卷、《阿閦佛國經》一卷(或雲《阿閦佛刹諸菩薩學成品經》,或雲《阿閦佛經》)、《孛本經》二卷(今缺)、《內藏百品經》一卷(安公雲出方等部,《舊錄》雲《內藏百寶經》。遍校群錄,並雲《內藏百寶》,無《內藏百品》,故知即此經也。
《出叁藏記集》卷二,對此說明如下:“右十叁部,凡二十七卷。漢桓帝靈帝時,月支國沙門支谶所譯出。其古品以下至《內藏百品》凡九經,安公雲,似支谶出也[24]。”此中“凡九經”是“十經”之誤。
《出叁藏記集》卷十叁《支谶傳》還記載說:“操行淳厚,性度開敏,禀持法戒以精勤著稱。諷誦群經,志存宣法。”對其譯笈評價如下,“凡此諸經,皆審得本旨,了不加飾,可謂善宣法要,弘道之士也。後不知所終[25]。”
曆代經錄對支谶譯笈的記載很不一致,隋費長房《曆代叁寶記》卷四載爲21部63卷,唐智升《開元釋教錄》卷一載爲23部64卷。呂先生對此說明如下:“支谶所譯的佛經究竟有幾種,因當時未曾記載,很難確定,在晉代道安著述經錄時,據他所見寫本,年代可考的只有叁種:
一、《般若道行經》十卷(光和二年即公元179年譯)
二、《般舟叁昧經》二卷(現存叁卷,譯年同上)
叁、《首楞嚴經》二卷(中和二年即公元185年譯)
此中《首楞嚴經》一種,現在缺失。另外,從譯文體裁上比較,道安認爲象是之谶所譯的有九種:四、《阿阇世王經》二卷。五、《寶積經》一卷(一名摩尼寶經)。六《問署經》一卷。七、《兜沙經》一卷。八、《阿佛國經》一卷。九、《內藏百寶經》二卷。十、《方等部古品日遺日說般若經》。十一、《胡般泥洹經》一卷。十二、《孛本經》二卷。此中後叁種現在都缺佚。又支敏度《合首楞嚴經記》裏提到而道安所未見的,還有:一叁、《屯真陀羅所問如來昧經》一卷。綜計起來,支谶譯笈現存九種,缺本四種,僧佑《出叁藏記集》依據《別錄》加了《光明叁昧經》一卷,這是支曜譯本的誤記。費長房《曆代叁寶記》又依據各雜錄加了《大集經》等八種,也都出于附會,不可信。[26]”呂《新編漢文大藏經目錄》收錄支谶譯笈8種19卷。
支谶的譯經時代比安世高稍晚,安世高譯笈屬小乘,大多選自《阿含經》,支谶譯笈屬大乘,已經涉及般若、華嚴、寶積、涅等部。也是選譯。
支谶譯笈的代表作是《道行般若經》和《般舟叁昧經》。呂對此說明如下:這二部經“原本都由竺佛朔傳來,而支谶爲之口譯,以支谶學問之博,這兩種也應該是他所熟悉的,因而譯功專歸于他,並無不可。但從僧佑以來經錄家都說竺佛朔也有這兩種翻譯,就未免重複了。[27]”
支婁迦谶是中國弘揚大乘佛教的第一人,其譯笈《道行般若經》十卷叁十品,是《般若經》最古的譯本,道行即波羅蜜,又稱爲波羅蜜多(pramit),意譯爲“度”,“道行”原爲中國道家名詞,支谶用以譯波羅蜜,說明他與安世高一樣,在翻譯佛教專門術語時,采用了“格義”方法。般若是梵文praj的音譯,意譯爲智慧,但不是一般人的智慧,而是成佛的智慧。所以般若是諸佛之母。在六種波羅蜜中,般若波羅蜜最高,有了它,才能産生其他五種波羅蜜,所以《般若道行經》的《泥犁品》說,“般若波羅蜜者,即五波密之護,悉與民眼目,般若波羅蜜是護,令五波羅蜜各得名字。[28]”
《道行般若經》又稱《道行般若波羅蜜經》、《摩诃般若波羅蜜道行經》、《般若道行經》、《般若道行品經》等,在本經的異譯本有吳支謙的《大明度經》六卷,前秦昙摩蜱與竺佛念合譯的《摩诃缽羅波羅蜜經持》五卷、後秦鸠摩羅什譯《小品般若波羅蜜經》十卷、唐玄奘譯《大般若經》第四分、宋代施護譯《佛母出生叁法藏般若波羅蜜多經》二十五卷。與本經最接近的譯本是支謙譯本,其注釋有東晉支遁的《道行指歸》、道安的《道行品集異注》、竺僧敷的《道行義疏》等,可惜皆佚。
《道行般若經》的基本內容是說一切事物都是因緣和合而成,沒有自性,所以是空。此中所說“自性”是梵文svabhva的意譯,是不依賴于任何事物的獨立存在性。《道行般若經》首先講五蘊空,第一品《道行品》稱:“菩薩行般若波羅蜜,色不當于中住,痛癢、思想、生死、識,不當于中住[29]。”此中“痛癢”是五蘊中的受蘊,此中“生死”是五蘊中的行蘊,此中之“行”不是行爲,是事物的遷流變化,故以生死代之。
支婁迦谶在翻譯《道行般若經》的時候,用道家的“本無”、“自然”表達“性空”這一概念,說明他采用了格義方法。五蘊是本無,佛也是本無,卷六《恒竭優婆夷品》稱:“佛言,諸法甚深,色、痛癢、生死、識甚深。何等爲死、痛癢、思想、生死、識甚深?如本無,色、痛癢、生死、識本無,爾故甚深。”關于五蘊的理論深奧難懂,其原因在于五蘊是本無,既自性空。支婁迦谶的這種翻譯影響極大,以致于形成了東晉時期的本無宗。
卷五《照明品》又進一步解釋說:“何謂知識?知識之本無。何所是本無?是欲有所得者,是亦本無。怛薩阿竭亦本無,因慧如住。何謂所本?世間亦是本無。何所是本無者?一切諸法亦本無。如諸法本無。須陀洹道亦本無。斯陀含道亦本無,阿那含道亦本無,阿羅漢道、辟支佛道亦本無,怛薩阿竭亦複本無,一本無無有異,無所不入,悉知一切。”(《大正藏》卷八,第450頁)這一段把“本無”論講得很清楚。知識是本無,世間是本無,一切事物都是本無,小乘佛教四果是本無,佛也是本無。一切事物都是毫無區別的本無。只要認識了“本無”論,就能認識一切事物,包括有爲法、無爲法、世間、出世間、俗人、聖人等。此中“怛薩阿竭”即梵文tathgata的音譯,意譯如來。是佛的一個稱號,意謂“乘如實道而來”。
《道行般若經》中又用“自然”這一道家名詞,表達本無實性這一概念。第五品《泥犁品》稱,“般若波羅蜜無所有。若人于中有所求,謂有所有,是即爲大非。何以故?人無所生,般若波羅蜜與人俱皆自然。人恍忽故。”(《大正藏》卷八,第441頁)這裏把最神聖的般若波羅蜜說成是“無所有”,是性空,是本無。如果有人于中有所求,則爲很大的過失,因爲人和般若波羅蜜都是“自然”,都是本無,都是性空,都是幻有。此中“泥犁”是梵文niraya的音譯,意譯地獄。
《道行般若經》和其他《般若經》一樣,很重視中道的論述。卷九第二十八品《薩陀波倫菩薩品》中有這樣一段論述:“空本無所從來,去亦無所至,佛亦如是;無想本無所從來,去亦無所至,佛亦如是;無處所本無所從來,去亦無所至,佛亦如是;無所從生本無所從來,去亦無所至,佛亦如是;無形本無所從來,去亦無所至,佛亦如是;幻本無所從來,去亦無所至,佛亦如是;野馬本無所從來,去亦無所至,佛亦如是;夢中人本無所從來,去亦無所至,佛亦如是;泥洹本無所從來,去亦無所至,佛亦如是;想象本無所從來,去亦無所至,佛亦如是;無有生無有長本無所從來,去亦無所至,欲知佛亦如是;無所適本無所從來,去亦無所至,欲知佛亦如是;虛空本無所從來,去亦無所至,欲知佛亦如是;經果本無所從來,去亦無所至,欲知佛亦如是;本端本無所從來,去亦無所至,欲知佛亦如是。”(《大正藏》卷八,第473頁)龍樹著《中論》第一偈講的“八不”(不生亦不滅。不常亦不斷,不一亦不異,不來亦不出)發揮了這種思想。“八不就是中道”。
從《道行般若經》的譯文來看,支婁迦 谶這個人,沒有熟練掌握漢語,術語多用音譯,很少用意譯,譯文晦澀難懂,難怪支敏度說他“凡所出經,類多深玄,貴尚實中,不存文飾。”(《合首楞嚴經記》,《出叁藏記集》卷七,中華書局點校本,第270頁)
支谶和安世高一樣,把涅(nirvna)譯爲泥洹。又把羅漢(arhat)譯爲阿羅呵,把正遍知(samyaksabuddha)譯爲叁耶叁佛,把佛所具有的無所不知的智慧“一切智”(sarvajn)譯爲薩若,把現等覺(abhisabuddha)譯爲阿惟叁佛,把叁十七道品譯爲叁十七經法,把無上正等正覺(anuttarasamyaksabuddha)譯爲阿多羅叁耶叁菩,把精進(vrya)譯爲惟逮把五根(pancendriya)譯爲般遮旬等。
支婁迦谶把本無性空理論應用到修行實踐上,就是般舟叁昧,所以他又譯了《般舟叁昧經》(pratyutpannabuddhasammukhvasthitasamdhistra),又稱爲《十方現在佛悉在前立定經》,據《開元釋教錄》,該經共有七個譯本,《大正藏》卷十叁收了叁不版本,署名支婁迦谶譯的有二個版本:一卷本和二卷本。另有《拔陀菩薩經》一卷,失譯,這是最古的譯本。有人認爲叁卷本可能是竺法護譯,所以我們下文的分析,主要依據一卷本。
叁昧是梵文samdhi的音譯,意爲禅定,所以般舟叁昧又稱爲般舟定。般舟是梵文pratyutpanna的音譯,意爲“現前”。因爲修行這種禅定,十方諸佛可以出現在面前,所以這種禅定又稱爲“諸佛現前叁昧”、“佛立叁昧”等。修行這種禅定,九十天爲一期,除用食之外,要常行而不休息,步步聲聲唯念阿彌陀佛,所以般舟叁昧又稱爲常行叁昧。
一卷本《般舟叁昧經》,以“聞如是”開頭,叁卷本連這句話也沒有,直接說“佛在……”不同于鸠摩羅什以後的漢譯本佛經,以“如是我聞”開頭。這不符合佛的遺囑,因爲釋迦牟尼佛臨涅前,曾經留下遺囑,在回憶他說話的時候,爲了讓人們相信,前面要冠以“如是我聞”(ev…
《東漢時期的佛經翻譯》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