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陀法语 四月▪P2

  ..续本文上一页这五个方法,就可将嗔念去除。

  四月十九日

  我会把法镜传给你。人若有了它,就能满怀信心地说:“我不会堕入恶道为畜牲或恶鬼。我是证得预流果的修行者。我不再烦恼,一定能证悟正觉。”

  甚么是法镜?圣洁弟子对佛陀具有坚如磐石的信心,想著:“世尊是一位无上士(世间最尊贵者)、正遍知(能正确遍知一切事物)、明行足(德行与善行都圆满具足)、善逝(虽入涅槃却从不舍弃众生)、世间解(了解世间一切事理)、调御丈夫(能善巧调御众生的根性,化导他们)、天人师(教化天神与人之导师)、应供(德行圆满,受人天供养)、世尊(世人所共同尊重者)。”

  圣洁弟子对佛法具有坚如磐石的信心,想著:“世尊对佛法的教导达至尽善尽美。佛法是显见的,不为时间所限,人人都可亲身尝试的,佛法是上进的,智者可以自己证得。”

  圣洁弟子对僧团具有坚如磐石的信心,想著:“佛陀的弟子修习得很愉快、修习得很直截、修习得很正确、修习得很有规律。这四对人,这八种人都值得供养、殷勤招待、赠送礼物及合掌顶礼。他们是世间无比的善好的源头。”

  再者,圣洁弟子具有受圣洁者所赞赏的德行—全面完整、完美无缺、有助于解脱、为智者所赞美、不受世俗所影响、有助于禅定的德行。

  四月廿日

  一个人或许无法知道他人的心念习性,但至少可以下决心去了解自己的心念习性。他可以依下法锻炼自己:一般男士、女士或青少年都爱打扮。在对镜自照或观看水中倒影时,一发现污点或粉刺,就设法将它清除,清除后便十分满意、高兴,想道:“干净的确很好。”同样的,培育良好品格的最有效方法是自我反省。人应自问:“我时常贪婪或嗔恨或懒散或激动或疑惑或愤怒吗?我的思想是清洁的或污秽的?感情是强烈的或平淡的?我是懒散的或精进的?我能控制或不能控制自己?”在自我检讨时,如果发现自己心境在日常生活中的确存有这些邪恶无益的心念,就应下定决心,加倍努力、奋发、提高警惕、全神贯注去断除它们。反之,如果发现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并无这些邪恶无益的心念,就应加倍努力去发展这些心境,进一步消除恶念。

  四月廿一日

  当时,佛陀在本那勒尸(Benaves)住了一段日子后,便向苦行林出发。途中经过一座树林,他便在一棵树下静坐片刻。当时,有三十位友好之人带著妻子,结伴在林中游玩。其中一位是单身汉,带著一名大伙儿为他安排的妓女同行。当这群人正玩得高兴的时候,那个妓女不声不响地偷拿了他们的东西潜逃了。于是大伙儿四处寻找她。

  他们看到佛陀在树下休息,便上前问道:“尊者,你有看见一个女人从此经过吗?”

  于是,他们把事情的经过告诉佛陀。佛陀听了,问道:“依你们的看法,是寻找那女人重要,还是寻找自我重要?”

  “尊者,说实在的,寻找自我比较重要。”

  “那么,就请坐下,我来为你们说法。”

  于是,这群人坐下听佛陀讲解德行、天堂、危险、感官之乐的虚实性与腐败性及放弃感官欲求的好处等。佛陀知道此刻他们的心念已脱离了障碍、能被训练、振奋、喜悦;于是为他们解说诸佛特有的教诲—苦谛、集谛、灭谛、道谛。

  四月廿二日

  沉迷于赌博有六种危害:若赢了,会激起对方怨恨;若输了,会痛失钱财;所说的言语不被法庭接受;被朋友、官员疏远;没有人愿意与他成亲,因为人们都认为赌徒养不起妻子。

  四月廿三日

  忍辱是最高的苦行。

  四月廿四日

  我曾听过“永持爱心是最伟大崇高的”之说。世尊就是这句话的证明者,因为他被证实是永持爱心的。

  四月廿五日

  当时,有一名比丘患了痢疾,摔倒在自己的粪便中。世尊与阿难尊者正在视察宿舍。遇上这病僧,世尊问道:“比丘,你怎么了?”

  “我患了痢疾。”

  “没人照顾你吗?”

  “没有的,世尊。”

  “为何其他比丘不照顾你呢?”

  “因为我对他们没有用处,世尊。”

  于是世尊对阿难说:“你去提水来,我们一起冲洗这病比丘。”水提来后,世尊负责倒水,阿难负责洗刷。冲洗完毕,两人合力把病僧抬上床。

  过后,世尊召集众僧,问道:“比丘们,为何不照顾那病比丘?”

  “因为他对我们没有用处,世尊。”

  “你们都没有父母在身旁照顾,如果彼此不相互照顾,又有谁来照顾你们呢?你们如果愿意照顾我,就应该照顾患病之人。”

  四月廿六日

  舍利弗尊者说有五种方法可以灭除升起了的嗔念。那五种呢?

  “就以一个言语洁净,行为却不洁净的人为例子吧!假设有个穿著以破布制成的袈裟的僧人,看见路上有块破布,便用左脚踩压著,用右脚摊开,观看它有利用价值,然后继续上路。同样的,对一个言语洁净,行为却不洁净的人,我们不必理会他的行为;相反的,应注重他洁净的地方。”

  “对于一个言语不洁净,行为却洁净的人,我们又如何灭除嗔念呢?假设有一个被炽热的天气折磨得疲倦厌烦、喉干口渴的人来到一个长满青苔、水藻的池塘。他投身入池,拨开苔藻、再用双手掬水来喝,全身备觉爽快,然后继续上路。同样的,对一个言语不洁净,行为却洁净的人,我们不必理会他的言语;相反的,应注重他洁净的地方。”

  “对于一个言语、行为不洁净,心念却不时达致清澈平静的人又如何呢?假设有一个被炽热的天气折磨得疲倦厌烦、喉干口渴的人,看见一个积满水的牛蹄印坑,他于是想:“这是牛蹄印坑,如果我用双手或找个杯来掬水,必定会把泥浆给搅拌上来,变得不适予饮用了。若我扒在地上,像牛一样低头饮水又如何呢?”想著他便如此做了。同样的,对于一个言语、行为不洁净,心念却不时能达至清澈平静的人,我们不必理会他的行为、言语,应注重他清澈、平静的心念。”

  “对于一个言语、行为不洁净、心念又不能达至清澈平静的人又如何呢?假设有一个身患重病,痛苦难挨的人,独自徒行在前后都没有村落的大道上,既找不到合适的粮食与药物,也找不到人来照顾或指引到另一个村落去。若有人看见他,一定会起怜悯之心,想著:“这可怜的人,若得不到他人的帮助,一定会死去。”同样的,对于一个言行不洁净,心念又不能达至清澈平静的人,我们应发慈悲心,同情他,想著:“这可怜的人应放弃恶行、培育善行,否则死后一定不能轮回到善道。”

  “对于一个言行洁净,心念又清澈平静的人,我们又如何灭除嗔念呢?假设有一个被炽热的天气折磨得疲倦厌烦、喉干口渴的人,来到一个清凉澄澈的池塘。池边万木争荣、林荫蔽天,是个歇脚的好地方。于是他跳入水中沐浴畅饮一番,再躺在树荫下歇息。同样的,对于这么一个人,我们应想著他在言行上的洁净与心念上的清澈平静。”

  四月廿七日

  如果你的敌人,

  在他的势力领域中伤害你;

  你又何必心中懊恼,

  在自己领域中伤害自己。

  含著满眶热泪,

  你离开嘘寒问暖、鼎力相助的家人。

  你何不离开敌人?

  何不撇下带来莫大伤害的愤怒?

  把你围困的愤怒,

  腐蚀了你努力培育的一切德行之根,

  谁会如此愚蠢呢?

  何以他造了恶业,

  你为之愤怒?

  难道你愿意模仿他的恶行?

  如果有人激怒、煽动你,

  要你去造恶;

  你何必气愤,

  何必如他所愿。

  如果你生气,

  他或许会受害、或许不,

  但你觉得气愤,

  你必定自己受害。

  如果敌人气昏了头,

  自甘走上痛苦之道,

  难道你愿意步他后尘?

  当敌人激你生气以伤害你,

  让这般怒意自行消失,

  别无谓的伤害自己。

  四月廿八日

  锡达(Citta)居士对众比丘说:“假设有一根绳子或一把牛轭将一头黑公牛与一头白公牛绑在一起,那么应该说黑牛是白牛的枷锁呢?还是白牛是黑牛的枷锁呢?”

  “不!都不是,居士,黑牛、白牛都被绳子或牛轭所束缚。”

  “比丘们,与此同样的,眼根不是物件的枷锁,那物件也不是眼睛的枷锁;因为它们二者而产生的欲望与执著才是枷锁。耳根与声音,鼻根与气味、舌根与味道、心与念头等都不是枷锁。因为它们的相互配合而激起的欲望与执著才是真正的枷锁。”

  “善哉!居士,你说得好。你具备了与佛陀精湛的教诲相一致的慧眼!”

  四月廿九日

  金米拉(Kimbila)问世尊:“如来证入涅槃后,甚么因素能使佛法持久?”

  “当如来证入涅槃后,如果男女僧众、居士能够敬重与注意佛、法、僧,能够敬重与注意修行、禅定、热诚、善好,那么佛法就会持久。”

  四月卅日

  当我告诉一些愚人“放弃它”时,他们却说:“这不过是微不足道的小事,这沙门太强调小节了。”他们非但没有放弃,还对我与其他要修行的人感到不满。这形成了他们的坚韧、结实又牢固的枷锁,不易被摧毁,有如一块大木头难被磨损一般。

  

《佛陀法语 四月》全文阅读结束。

✿ 继续阅读 ▪ 佛陀法语 五月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