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要的。如果没有健康的身体,说起话来就会有气无力,那怎么能使语言生动呢?尤其是讲“养生之道”这类题材时,说服力就会减去大半。
心理的健康对教师来说,就更为重要。一个心理健康的教师,不知不觉地就会成为学生的榜样;相反一个心理状态不健康的教师,无形中也会给学生带来不好的影响。
仪表虽然没有身心健康那样重要,但仪表往往能决定一个人的第一印象。如第一印象不好,以后做起事业效果就要打折扣,太恶劣的仪表还会影响到教室的气氛、学生的情绪和学习效果。
据佛经的记载,释迦世尊的身心健康状况和仪表的端庄,都是第一流的。可以说是“望之俨然,即之也温”的好老师。经中记述的释迦世尊具足三十二相和八十种随形好,就说明这个问题。有兴趣的读者,可以查看《法界次第初门》、《大萨遮尼乾子受记经》、《大智度论》等。
(九)充分的耐心和坚定的信心
耐心和信心对于一个教师来说,有时是十分重要的。尤其当学生的智能和生理上有缺陷时,教师的耐心和信心就更为重要。因为感官有缺陷或智力较差的学生,其学习的效果和速度就没有一般正常的学生来得好。因此,对他们就要花更多的时间,这时如果教师没有耐心和信心,就不能把教育工作做好。
从佛经中,我们可以了解释迦世尊在做教育工作时,具有无比坚定的信心和充分的耐心。
在《华严经·贤首菩萨品》和《梵网经》中说:信心是一切行为功德的根本,它不但可以帮助一个人恭敬行善和追求智慧,并且可以消除一切疑惑和傲慢。在《大乘本生心地观经》的《功德庄严品》中,释迦世尊发愿要耐心地教化所有众生,并且在教育过程中,即使备受种种辛苦,也绝不因对方的习性和智能低下而生懈怠。
(十)生动有趣的语言和幽默的运用
一个教师除了要精通语言,把自己所说的概念表达得清晰以外,还要善于运用各种方式把话说得生动有趣,这就是说教学的语言,要富于幽默感,并且要运用生动有趣的譬喻,使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轻松愉快。
在《法界次第初门》最末一卷中,描述了释迦牟尼佛的语言有八种特色:
1、极妙音——释迦世尊智慧深广,能使听闻的人悟解微妙的真理:
2、柔软音——释迦佛无限慈悲,他的讲话能使听闻的人改过向好;
3、和适音——释迦佛所说语言和谐适当,能使听闻的人自然领会正确的道理;
4、尊慧音——释迦佛人格高尚,所以他的声音能使人肃然起敬;
5、不女音——释迦佛的声音刚毅有力;
6、不误音——释迦佛智慧广博,他的讲话没有错误的地方,使听闻的人获得正确的见解;
7、深远音——释迦佛的声音清澈远闻;
8、不竭音——释迦佛的声音滔滔不绝,耐人寻味,意趣无穷。
在《不思议秘密大乘经》第七卷中,更详细记载他的声音,有六十四种美妙的变化和特色。例如说佛陀的讲话非常洪亮清晰,柔和悦耳、流畅顺利……他说话不但句句精彩,而且音质也十分优美,他的音调会使你产生无比的信心和欢喜,他的话使人听起来很明白,有洗涤烦恼、鼓舞你向上的作用。同时他的说话从无讥笑别人,毁谤或浮躁的现象,他的声音真是太吸引人了!
佛经中生动、有趣、幽默、诙谐的故事,也多得不胜枚举。因为幽默的语言,能使对方在轻松、有趣的方式下,自然消除疑虑,接受劝教。譬如《四十二章经》第七章载:当一个人正出恶语的时候,佛陀却平心静气地对他说:“朋友!假如你送礼物(在此指他所骂的话)给别人,而别人没有接受,你是不是仍旧拿回来?”这一句话使其顿悟前非,受到了深刻的教育。记得佛经中还有这样的一个故事:从前有父子二人,以共同耕种葡萄园为生。可是那个儿子很懒惰,不愿意好好地工作。因此,他的老子在临死前告诉他的儿子说,他有黄金埋在葡萄园里,那个儿子一心想挖到那些黄金,于是在他的父亲去世后不久,便开始挖葡萄园的土,但他翻遍了整个园子,还是没有找到父亲埋藏的黄金,当时他很不高兴,但由于他努力翻了葡萄园的土,那年却换得了一个葡萄的好收成。他想了很久,才明白他明白他父亲临死前所说那句话的意思:原来并没有什么黄金埋在地下,是以此来启发他。说明只有努力耕种,才能获得好收成,能得到财富。从此,他也就改掉懒散的习惯,而勤恳地耕种了。
从以上所说来看,一个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运用幽默故事,不但能建立师生问的亲切关系,而且可以提高教学的效果。
(十一)善于运用种种姿态和动作
一个优秀的教师或演说家,一定要学会如何运用他全身的姿势和动作,来表达他内心的讯息。因为这样一来,听众除了感受生动的谈吐内容外,还可以感受到行为语言。心理学告诉我们:一个人在学习过程中,所运用的感官愈多,他的学习效果便会愈佳。譬如说听广播教学的效果,总没有电视教学的效果来得好。因为听收音机时,我们只用了听觉去学习,而在看电视时,我们却同时运用了听觉和视觉。由上面这个道理,我们可以了解:如果一个教师善于运用各种姿势、表情、动作等等来从事教学工作,便可以增进学生的学习效果。
许多佛经,如《涅槃经》、《法华经》、《大般若经》、《大智度论》等,都讲到释迦佛是一位运用行为语言的能手,他的全身都会说法,都会做暗示和表情,甚至全身都能“微笑”。许多经典都记载着释迦佛每次讲经时,他的身上还会放出各种不同颜色的光芒,他的放光也是一种行为语言。甚至他还有“神能变异”的本领,现出种种境界,进行直观教学。这里我们除去神异部分,但直观的教学方法,我们现代的教育还是采用的,只是运用幻灯、电影、电视、电脑、实验、参观等现实方法而已。
(十二)善巧方便与循循善诱
作为一个教师要把学生教好,除了全面了解学生之外,还要运用种种善巧方便的办法,慢慢地教育学生。
释迦世尊的教育,处处注意到学生的本性和习气。《法句譬喻经》里讲了如下的故事:有一次,释迦世尊和弟子看见地上有一张旧“纸”,他便叫一位弟子把那张“纸”捡起来,并问他那是什么“纸”?那弟子回答说:这是一张包过檀香的包装“纸”,它现在虽然没有包檀香了,但仍然还很香哩!释迦佛又和弟子往前走,见到地上有一条绳子,他又叫那位弟子把绳子捡起来,接着问:那条绳子是做什么用的呢?弟子回答说:这是一条绑鱼的绳子,所以嗅起来鱼腥味还很浓。于是他就告诉弟子:这两种东西本来都是很清洁的,由于遇到不同的外缘,所以气味变得大不相同。人也是这样,亲近好的朋友,久而久之就会学好,亲近凶恶的朋友,就会逐渐染坏。
譬喻,是释迦世尊教育学生的常用方式。在《观佛三昧海经》中,释迦佛举了六个譬喻,使弟子明白念佛三昧的优点;在《如来藏经》中,释迦佛举了九个譬喻,说明一切众生都有佛性;在《妙法莲华经》中,释迦佛运用了七个很有趣的譬喻,说明大乘自利利他的道理;《金光明经》第一卷上有四个譬喻;《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经·受持品》中有八个譬喻;在《华严经》和《涅槃经》里,就多得有千种以上的譬喻,这些譬喻大都是非常精彩的,限于篇幅恕不列举了。我在《佛经典故趣闻录》中,就选了几百则,有兴趣者可查看。
(十三)良好的环境与集体的作用
要想收到理想的教育效果,就要发挥教育集体——例如学校——的作用,还要使学生有个和谐愉快的环境,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兴趣与习惯,使学生有健康的身心。
释迦世尊所创立的僧团制度和各种戒律,便是为达到此目的服务的。据佛经记载,寺院就是佛教徒修学佛法的地方,这好比我们学习各种专门知识的学府。在这所学府里的所有人,都遵照“六和敬”的集体生活原则,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像亲兄弟一样住宿在一起,学习在一起。这个集体注意到充分运用团体的力量,激励学生在学习中相互切磋、琢磨,鼓励学生亲近贤慧的人,以求共同进步。
《维摩经·菩萨品》上说:“乐于亲近同学”。《法华经·五百授记品》上说:“饶益同修行者”。佛经中把能够助长我们智慧和善行的人,叫做“善知识”。释迦佛还教导他的学生,要学会不论是在顺境还是逆境中,都能得到智慧和益处。佛教到我国以后,亦是同样遵此而行的。陈隋时代的天台宗奠基人智顗(538—597),在《摩诃止观》第四卷上所说的:“切磋、琢磨、同心齐智,如乘一船,互相敬重……”,就是说明互相促进的修学原则的。
(十四)结合实际的学习方法
在教学中联系实际,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是一种好的学习方法。如果教材脱离实际,或教学中不用启发性,来引导学生自行解决问题,无疑是不能收到良好效果的。
释迦世尊就是十分注意教学内容,并切实联系实际的。譬如《法句经》说:“虽然读诵了许许多多的好道理,但不去实行,又有什么益处呢?如果是这样,则不如记一句嘉言,并遵照实行,更能得到实际的利益。《华严经》讲述了如下的故事:只听人家讲说,而自己不去实行,是无法成就最高智慧的。多闻而不努力修行,好比一个人专为别人摆设山珍海味,自己却在旁边饿肚子。他一天到晚专数别人的财,而自己身上却无钱。这好比生在富丽的王宫,而却受饥寒的折磨。这像耳聋的人能演奏音乐,可以怡悦别人,而他自己却一点也听不到。
(本文原作于1987年元旦,曾载《广东佛教》及《祥和洒脱之路》,今作修改后,重收于此)
《生活中的佛教 与现代教育理念相吻合的佛教教育》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