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果报应真实不虚的道理,缺乏物我一体的慈悲精神,为了满足纵情享乐的欲望,把动物看作如同没有任何感觉的微不足道的草芥与沙石一样,毫无慈悯恻隐之心地肆意残杀。而动物被杀时,是完全不情愿地被迫承受着被残酷地剥夺自己最珍贵爱惜的生命、不堪忍受的极度恐惧、绝望和痛苦,内心充满着刻骨铭心的怨恨。这种怨戾之气日积月累愈久愈深,加上人类杀生时的恶心恶业,感召为种种瘟疫、海啸、地震、台风、旱涝、灾荒、战争等天灾人祸。而在战争中,漠视生命的积习一发而不可收拾,这时连人类自身的生命也会变得无足轻重了。
天地生养了万物,人类并非是这个星球上唯一的主人,我们不得不与其它每一件事物互即互入地存在。我们应该与地球上的一切有情众生和谐地共同生存在这个世界上。当我们给其他生命带来幸福与安乐时,就是储备了自己未来的快乐;而当我们伤害其他生命时,其实就是在伤害自己。一切动物都和我们一样,有佛性和知觉灵性,它们也都向往幸福与安宁,热爱自己的生命,畏惧痛苦与死亡。我们没有任何理由藐视甚至剥夺它们生存的权利。杀害动物这种伤残生命至极的行为,只会加重自己嗜血、冷酷、对生命的麻木、冷漠与践踏等人性残缺面的发展。而在动物被悲惨地杀戮的痛苦之上,人类是不可能建立起真正的幸福安乐的。我们生存的这个世界,只有在人类与动物和平共处的时候,才会显示出它的自然和谐之美,洁白的和平鸽才会在世界上自由、恒久地飞翔。而一旦人类对自己的行为不再负责时,自然界同样会对人类施以相同的回报,这就是丝毫不爽的因果报应规律。
如果我们的孩子从小就受慈心于物、戒杀护生的教育,那他长大以后一定会有一颗不造作的爱心,知道孝顺和体恤照顾父母亲人,与人为善,遵纪守法,会在人世间播种更多慈悲与和谐的种子。而如果人人都已经奉行慈心于物、戒杀护生的善行,那可以想见,对动物都能这样仁慈的人类,对待自己的同类人,会更加充满宽容、理解和慈悲。那时,因人们的这些善心善行,人类的福德善果会因此增加很多,
自然感得风调雨顺,土地肥沃,五谷丰登,果实盈溢,灾疫不起,国界安宁,兵戈无用,人民健康长寿,和谐安乐,平安吉祥不祈而至。
在纷繁复杂,竞争日益激烈的现代社会,金钱和物欲享受成为越来越多人的终生奋斗和追逐的目标,千千万万的人有如过江之鲫,不顾一切地涌向财富之门。尘世的喧嚣与浮躁,浸染着一颗颗迷惘、脆弱而孤独的心灵。我们向四处寻觅美好与幸福,却忽略和压抑了那些本来已存在于我们内心和周围的可贵的和谐安乐因素。贪爱、瞋恨、怀疑、嫉妒、失落等烦恼情绪束缚着我们,使我们执著于过去,而我们的希望、幻想和忧虑使我们执著于未来。很多人都被囚禁于孤寂、焦虑、愤怒、沧桑、疲惫而无助的烦恼心境,和相信和谐、美好、幸福与安宁只存在于未来的观念中。过去的已经过去,现在的正在迁流变化,未来的还没有到来,而我们一般人的心却在这之中患得患失。
佛陀告诉我们,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牛命本质上都是庄严神圣的,我们应该以庄严神圣的内涵和目的来生活。慈悲才是我们自己和这个世界最好的保护。对宇宙中所有芸芸众生的高尚无私的慈爱与悲悯,会给我们的生命存在带来更加美妙的意义和价值。我们的身心,也会因为明了自心本具的慈悲心怀,而更加安详、清明、喜悦和幸福。
我们通过学佛修行而唤醒和增强的慈悲利他情怀,能有力地帮助我们剥落和解除内心几乎是挥之不去的怨恨、厌恶、恐惧、冷漠、贪婪、嫉妒、骄慢等等给自他都带来痛苦的烦恼情绪,帮助我们用宽恕、理解、悲悯、柔和的心来对待曾经伤害过自己的人,从而走上一条能给自己和他人都带来身心的和谐、愉悦与幸福、自利利他的美好的人生之路。而我们高尚的人格,慈悲的热忱,宽广的胸怀,智慧、快乐而安详的生活方式,会在周围创造出关怀、信任、幸福的氛围,以无声感化的力量,起到净化社会人心,度化众生的作用。我们的生命之树,也会因为佛法慈悲的润泽和滋养而永葆生机,最终结出菩提之果。
而一个人如果缺乏广阔的慈悲利他的心胸,那他的慈悯之心很可能会越变越小,其运用范围将会越来越局限在自己的亲人乃至自己一个人身上;这个人也很可能就成为一个只知道为自己争权夺利、费尽心机经营盘算的人,甚至会为一己之利而不惜危害他人与社会。人们因为漠视了内心世界本来具足的、能给自他都带来安乐的慈悲情怀,使得心灵如同无水的枯井,一切深层的美好情感都被深深禁锢;真正的安乐之源没有开启,而外在的物质世界并不能提供真实究竟的安乐,人们只有无可奈何地饱受心灵之苦。
我们花了太多的钱,浪费了太多的时间,去追求生活的“艺术”和物欲的享受。其实,佛法美化了的生活艺术是用不着花费那么多金钱的,发起利益一切众生的慈悲心学佛修行,本身就是一种真正享受生活的睿智的方式。我们慈悲利他的心怀,能够帮助我们体认和回归自己本来清净灵明的心性的本来面目,就象浪花体认和回归自己水的本性一样。从而帮助我们停止痛苦无依的漂泊与寻觅,回归到真实的自我和当下的生命,与我们终极意义上“常,乐,我,净”的生命本来相约。
我们因此能以更加健康柔和的身心去亲近美丽宁静的大自然,欣赏碧蓝的天空和舒卷自如的白云,还有那些生长在天地间、阳光雨露养育的生机盎然的花草树木,从而更能体悟到生命原本的清明与美妙: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我们也因此更能够欣赏和品味生活中的快乐和生命中每一瞬间的宁静与美好,发现和体会我们身心内外许多清新优美的事物:清晨带着露珠开放的鲜花,秋天满天飞舞的落叶,茂盛的树林中清澈美丽的潺潺溪流,清新的山风中轻轻飘落的缤纷落英,枝叶扶疏的绿树丛中婉转啼鸣的群鸟,深蓝的夜空中灿烂的星辰,彼此的真诚而温馨的微笑……用我们慈悲柔和的心来观照,生命原本是那么地充满了诗情画意,我们原来可以如此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人类文明已跨入现代化的时代,我们怎能重新回到那温情匮乏的蛮荒岁月
让我们真诚地祈愿:佛法慈悲的甘露妙雨,能净化这个热恼不安的世间,润泽现代人日渐干涸的心灵荒漠;佛法慈悲与智慧的璀灿光明,能遣除无明愚痴的黑暗,照亮每一个众生的心灵;佛法慈悲利他的鲜花能盛开在每一个众生的心田,和谐与美好能充满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注释:
11]大智度论释初品大慈大悲义第四十二(卷二十七),圣者龙树造,后秦龟兹国三藏鸠摩罗什译, 《大正藏》第25页。
[2][6]《大方广佛华严经》 (共40卷),卷第四十《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唐厕宾国三藏般若奉诏译, 《大正藏》第10册。
[3][9]《西藏生死书》,
(美国)索甲仁波切著,郑振煌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青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6月第1版,第228页,233页,第410-411页。
[4]《大宝积经》卷第1gtt-~,菩萨藏会第十二之七,四无量品第五,唐三藏法师玄奘奉诏译, 《大正藏》第11册。
[5][7]《教言汇集》,索达吉堪布翻译,香港中华文化出版社,2001年12月第1版,第22页,第31页。
[8]《优婆塞戒经》卷第二,义菩萨心坚固品第九,北凉中印度三藏昙无谶译, 《大正藏》第24册。
[10]《大方广佛华严经》(共80卷),卷第三十五《十地品第二十六之二》,唐于阗国三藏实叉难陀奉制译,《大正藏》第10册。
[11]《甘露妙法》 (九)中的《因果明镜论》,益西彭措堪布著,澳门天行健出版社出版,2002年7月第1版,第101页。
[12][13]《佛教格言》,陈兵著,巴蜀书社出版发行,1994年11月第1版,第82页,第292页。
《佛教的慈悲利他思想与和谐美好生活(清净)》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