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果報應真實不虛的道理,缺乏物我一體的慈悲精神,爲了滿足縱情享樂的欲望,把動物看作如同沒有任何感覺的微不足道的草芥與沙石一樣,毫無慈憫恻隱之心地肆意殘殺。而動物被殺時,是完全不情願地被迫承受著被殘酷地剝奪自己最珍貴愛惜的生命、不堪忍受的極度恐懼、絕望和痛苦,內心充滿著刻骨銘心的怨恨。這種怨戾之氣日積月累愈久愈深,加上人類殺生時的惡心惡業,感召爲種種瘟疫、海嘯、地震、臺風、旱澇、災荒、戰爭等天災人禍。而在戰爭中,漠視生命的積習一發而不可收拾,這時連人類自身的生命也會變得無足輕重了。
天地生養了萬物,人類並非是這個星球上唯一的主人,我們不得不與其它每一件事物互即互入地存在。我們應該與地球上的一切有情衆生和諧地共同生存在這個世界上。當我們給其他生命帶來幸福與安樂時,就是儲備了自己未來的快樂;而當我們傷害其他生命時,其實就是在傷害自己。一切動物都和我們一樣,有佛性和知覺靈性,它們也都向往幸福與安甯,熱愛自己的生命,畏懼痛苦與死亡。我們沒有任何理由藐視甚至剝奪它們生存的權利。殺害動物這種傷殘生命至極的行爲,只會加重自己嗜血、冷酷、對生命的麻木、冷漠與踐踏等人性殘缺面的發展。而在動物被悲慘地殺戮的痛苦之上,人類是不可能建立起真正的幸福安樂的。我們生存的這個世界,只有在人類與動物和平共處的時候,才會顯示出它的自然和諧之美,潔白的和平鴿才會在世界上自由、恒久地飛翔。而一旦人類對自己的行爲不再負責時,自然界同樣會對人類施以相同的回報,這就是絲毫不爽的因果報應規律。
如果我們的孩子從小就受慈心于物、戒殺護生的教育,那他長大以後一定會有一顆不造作的愛心,知道孝順和體恤照顧父母親人,與人爲善,遵紀守法,會在人世間播種更多慈悲與和諧的種子。而如果人人都已經奉行慈心于物、戒殺護生的善行,那可以想見,對動物都能這樣仁慈的人類,對待自己的同類人,會更加充滿寬容、理解和慈悲。那時,因人們的這些善心善行,人類的福德善果會因此增加很多,
自然感得風調雨順,土地肥沃,五谷豐登,果實盈溢,災疫不起,國界安甯,兵戈無用,人民健康長壽,和諧安樂,平安吉祥不祈而至。
在紛繁複雜,競爭日益激烈的現代社會,金錢和物欲享受成爲越來越多人的終生奮鬥和追逐的目標,千千萬萬的人有如過江之鲫,不顧一切地湧向財富之門。塵世的喧囂與浮躁,浸染著一顆顆迷惘、脆弱而孤獨的心靈。我們向四處尋覓美好與幸福,卻忽略和壓抑了那些本來已存在于我們內心和周圍的可貴的和諧安樂因素。貪愛、瞋恨、懷疑、嫉妒、失落等煩惱情緒束縛著我們,使我們執著于過去,而我們的希望、幻想和憂慮使我們執著于未來。很多人都被囚禁于孤寂、焦慮、憤怒、滄桑、疲憊而無助的煩惱心境,和相信和諧、美好、幸福與安甯只存在于未來的觀念中。過去的已經過去,現在的正在遷流變化,未來的還沒有到來,而我們一般人的心卻在這之中患得患失。
佛陀告訴我們,一切衆生皆有佛性,牛命本質上都是莊嚴神聖的,我們應該以莊嚴神聖的內涵和目的來生活。慈悲才是我們自己和這個世界最好的保護。對宇宙中所有芸芸衆生的高尚無私的慈愛與悲憫,會給我們的生命存在帶來更加美妙的意義和價值。我們的身心,也會因爲明了自心本具的慈悲心懷,而更加安詳、清明、喜悅和幸福。
我們通過學佛修行而喚醒和增強的慈悲利他情懷,能有力地幫助我們剝落和解除內心幾乎是揮之不去的怨恨、厭惡、恐懼、冷漠、貪婪、嫉妒、驕慢等等給自他都帶來痛苦的煩惱情緒,幫助我們用寬恕、理解、悲憫、柔和的心來對待曾經傷害過自己的人,從而走上一條能給自己和他人都帶來身心的和諧、愉悅與幸福、自利利他的美好的人生之路。而我們高尚的人格,慈悲的熱忱,寬廣的胸懷,智慧、快樂而安詳的生活方式,會在周圍創造出關懷、信任、幸福的氛圍,以無聲感化的力量,起到淨化社會人心,度化衆生的作用。我們的生命之樹,也會因爲佛法慈悲的潤澤和滋養而永葆生機,最終結出菩提之果。
而一個人如果缺乏廣闊的慈悲利他的心胸,那他的慈憫之心很可能會越變越小,其運用範圍將會越來越局限在自己的親人乃至自己一個人身上;這個人也很可能就成爲一個只知道爲自己爭權奪利、費盡心機經營盤算的人,甚至會爲一己之利而不惜危害他人與社會。人們因爲漠視了內心世界本來具足的、能給自他都帶來安樂的慈悲情懷,使得心靈如同無水的枯井,一切深層的美好情感都被深深禁锢;真正的安樂之源沒有開啓,而外在的物質世界並不能提供真實究竟的安樂,人們只有無可奈何地飽受心靈之苦。
我們花了太多的錢,浪費了太多的時間,去追求生活的“藝術”和物欲的享受。其實,佛法美化了的生活藝術是用不著花費那麼多金錢的,發起利益一切衆生的慈悲心學佛修行,本身就是一種真正享受生活的睿智的方式。我們慈悲利他的心懷,能夠幫助我們體認和回歸自己本來清淨靈明的心性的本來面目,就象浪花體認和回歸自己水的本性一樣。從而幫助我們停止痛苦無依的漂泊與尋覓,回歸到真實的自我和當下的生命,與我們終極意義上“常,樂,我,淨”的生命本來相約。
我們因此能以更加健康柔和的身心去親近美麗甯靜的大自然,欣賞碧藍的天空和舒卷自如的白雲,還有那些生長在天地間、陽光雨露養育的生機盎然的花草樹木,從而更能體悟到生命原本的清明與美妙: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閑事挂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我們也因此更能夠欣賞和品味生活中的快樂和生命中每一瞬間的甯靜與美好,發現和體會我們身心內外許多清新優美的事物:清晨帶著露珠開放的鮮花,秋天滿天飛舞的落葉,茂盛的樹林中清澈美麗的潺潺溪流,清新的山風中輕輕飄落的缤紛落英,枝葉扶疏的綠樹叢中婉轉啼鳴的群鳥,深藍的夜空中燦爛的星辰,彼此的真誠而溫馨的微笑……用我們慈悲柔和的心來觀照,生命原本是那麼地充滿了詩情畫意,我們原來可以如此詩意地棲居在大地上。
人類文明已跨入現代化的時代,我們怎能重新回到那溫情匮乏的蠻荒歲月
讓我們真誠地祈願:佛法慈悲的甘露妙雨,能淨化這個熱惱不安的世間,潤澤現代人日漸幹涸的心靈荒漠;佛法慈悲與智慧的璀燦光明,能遣除無明愚癡的黑暗,照亮每一個衆生的心靈;佛法慈悲利他的鮮花能盛開在每一個衆生的心田,和諧與美好能充滿世界的每一個角落!
注釋:
11]大智度論釋初品大慈大悲義第四十二(卷二十七),聖者龍樹造,後秦龜茲國叁藏鸠摩羅什譯, 《大正藏》第25頁。
[2][6]《大方廣佛華嚴經》 (共40卷),卷第四十《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唐廁賓國叁藏般若奉诏譯, 《大正藏》第10冊。
[3][9]《西藏生死書》,
(美國)索甲仁波切著,鄭振煌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青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6月第1版,第228頁,233頁,第410-411頁。
[4]《大寶積經》卷第1gtt-~,菩薩藏會第十二之七,四無量品第五,唐叁藏法師玄奘奉诏譯, 《大正藏》第11冊。
[5][7]《教言彙集》,索達吉堪布翻譯,香港中華文化出版社,2001年12月第1版,第22頁,第31頁。
[8]《優婆塞戒經》卷第二,義菩薩心堅固品第九,北涼中印度叁藏昙無谶譯, 《大正藏》第24冊。
[10]《大方廣佛華嚴經》(共80卷),卷第叁十五《十地品第二十六之二》,唐于阗國叁藏實叉難陀奉製譯,《大正藏》第10冊。
[11]《甘露妙法》 (九)中的《因果明鏡論》,益西彭措堪布著,澳門天行健出版社出版,2002年7月第1版,第101頁。
[12][13]《佛教格言》,陳兵著,巴蜀書社出版發行,1994年11月第1版,第82頁,第292頁。
《佛教的慈悲利他思想與和諧美好生活(清淨)》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