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发?”可见此经是欲显“第一义空”,无非是为使人们彻底体认真空之理,不落文字言荃,超出空有二边,回归中道。
五、欲为现在、未来一切众生真实分别利益功德故说此经
印光大师综括此经云:“《金刚经》者,即有而谈空不堕空边,即空而论有不堕有边。空有两泯,真俗不二,生佛一致,事理圆融。行起解绝,直趣觉海。一切菩萨依此而修因,三世诸佛依此而证果。乃如来一代时教之纲要,实菩萨上宏下化之准绳。示如如之本体,机理双契;证空空之三味,解行俱圆。妙而又妙,玄之又玄。何可得而思议也已。”
全卷经文称性发挥诸佛度生之要道,众生作佛之良谟。众生欲作佛,则务必度尽一切众生而不见能度与所度之相,应离一切相而降伏种种妄想;不住色声香味触法而行布施,以至六度万行亦复如是,真可谓是“百叶从里过,一花不沾身”。以无人无我无众生无寿者之见解,修集一切善法,“应无所住生其心”。虽终日说法而无一法可说,虽炽然度生而又不见一生可度,虽究竟涅槃而又无少许菩提可得。由是云腾行海,波涌度门。此经实乃发挥人人本有、个个不无之即心自性缘起之道,行无所事之旨。
正因为内不见有能度之我相,外不见有所度之人与众生相,中不见有所证无余涅槃之寿者相。所以自他见亡,凡圣情尽,真正树立佛之知见;三轮体空,一道清净,真正广行六度万行之佛事。如如不动之实相妙理,于此则彻底圆彰。
以种种之无所得故,而所得之福德则等尽虚空遍法界,可谓大矣!多矣!胜矣!如经云:“须菩提!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至于受持此经,“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胜彼”“以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所得福德。良以“一切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故受持说经之人,能以佛庄严而为自庄严,能以佛庄严而庄严一切众生。而此自行化他之真实功德利益亦难思难议。又“随说是经,乃至四句偈等。当知此处,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叶挺供养,如佛塔庙。”故“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生命布施”所得之福,倒还不如“若复有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所得之福多。又以持经之人,心与道合,心与佛合故,能转最重后报为最轻现报,转远报而近受。如经云:“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若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即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因菩萨自行化他时,心不住相故,则能以如如智契如如理,直下与菩提涅槃混而为一。如以水投水,以空合空。即使是上根圣智之人,亦难分别受持读诵解说流通此经的自行化他的真实功德利益也,如来一代所说圣教若能以此无所得智照了而修,则定能水到渠成、云开月现,一尘不立,万德圆彰也。故如来在经中处处赞叹能受持读诵解说流通此经者,为“甚难希有之人”、“能荷担如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其目的是希望人人能通过受持读诵解说流通此经,而觑破生佛平等的秘密,从而发足起行,直趣如来之觉海,契证生佛不二之理体。则不难看出如来说此经,欲为众生分别真实功德利益也。
六、以大悲心受请故说此经
“法不孤起,仗境方生”。如来受请方肯说法,以令其弟子对法生起真实信心,亲得受用故,以取除其增上慢心,深种善根故。如在法华会上,如来还未及说法,就有五千人退席。如《法华经》云:“尔时世尊告舍利弗“汝已殷勤三请,岂得不说。汝今谛听,善思念之,吾当为汝分别解说。”说此语时,会中有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五千人等,即从座起,礼佛而退。所以者何。此辈罪根深重,及增上慢,未得谓得,未证谓证,有如此失,是以不住。世尊默然而不制止”。
记载世尊初成道时,于菩提树下为四十一位法身大士讲《华严经》,与会的二乘人则如聋似哑,就根本看不到如来的圆满报身,也根本听不懂圆顿大教。因此之故佛陀则“于三七日内,思维如是事。众生诸根钝,著乐痴所盲。我宁不说法,疾入于涅槃。”后因梵王稽首劝请之故,佛陀则改变了以往的教学方针,依众生根性之上中下,而广开种种甘露门演说种种妙法。是以如来先趣鹿苑先为声闻人说四谛法,又历方等而弹偏耻小,叹大褒圆,以及于今祗园会上的演说金刚般若,乃至于法华高会的开权显实,大畅如来出世本怀,涅槃会上的扶律谈常,都是因受梵王之劝请而宣说的。
又梵王劝请并非只请小法,而如来受请本为大事。如《法华》云:“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舍利弗,云何名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诸佛世尊欲令众生开佛知见、使得清净故,出现于世。欲示众生、佛之知见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悟佛知见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入佛知见道故,出现于世。舍利弗,是为诸佛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而此《金刚般若》又是发挥生佛即心本具自性之道,亦即是因梵王以大悲心请故,感如来演说的。
七、欲令众生真实体认如来法身故说此经
人们多执着于如来的“三十二相,八十随行好”,只执而成弊堕入邪观不能字救。认为如来之身可以色相见,音声求。岂知本经则处处破斥之,令其行人彻底识得如来法身清净无相之真实面目,不可以色相见、音声求。如经云:“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身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又如:“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说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这都说明了如来清净法身无相的道理,特别是那首总结性的偈语吐露真实,“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吉藏大师说:“法身者以正法为身,故称法身。”又《华严经》云:“正法性远离一切言语道,一切趣非趣,悉皆寂灭相。”而正法性者即是实相,此经则处处阐发诸法实相义,若识实相无相之旨,则见如来清净之法身。
八、欲显中道拔二边见故说此经
此一卷《金刚经》,是依须菩提的三问而展开论述的。上半卷经文主要是围绕降心、住心之旨而历彰般若之妙用无方。为了泯除人们的种种自他知见,凡圣情解,真正达到离相度生,无相布施、以及广行六度万行,经文处处依真、俗二谛而明辩之。下半卷经文即明菩提无法以显般若之本体平等,生佛一致之理。为使人们远离断、常二边见,真正发起无上正等正觉之心故,则经文处处以真、俗、中谛而明辩之,以导归不二之中道。
如经云:“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莫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说诸法断灭,莫作是念。何以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法不说断灭相。”这段经文则说明了如来说法不落断、常二见的原则。
又如:“如来说一合像,即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须菩提,一合相者,即是不可说,但凡夫之人贪著其事。”“世尊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即非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是名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须菩提,所言法相者,如来说即非法相,是名法相。”像这样以正、反、合的辨证句子在经文中是随处可见的,这都是从真、俗、中的角度拔二边见,导归中道的。可见此经是欲令菩萨真正发菩提心,远离断、常二见而说此经的。
九、欲转众生深重障故说此经
经中多次提到受持读诵解说流通此经的种种功德利益,特别是在说明持经灭罪文中强调“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若为人轻贱故,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即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则知如来处处赞叹受持、读诵、演说此经,是为了转众生种种深障故。
总之,如来以种种因缘故,而宣说此《金刚经》。无一不是为对治众生病而施设的,其如来出世度生之悲心则于此可见一斑。我人今能遇此经,实是宿善根福德因缘所感召的。正如经云:“并非于一二三四五佛所种诸善根,已于无量百千万佛所种诸善根。”所以,我们应珍惜此因缘,常常受持、读诵此经,尽己之所能为人演说,流布此经,以做自利利他之功德矣。
摘自《寒山寺》佛教双月刊
《初探佛说《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的因缘(曲槐)》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