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我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舍、何況非發?”可見此經是欲顯“第一義空”,無非是爲使人們徹底體認真空之理,不落文字言荃,超出空有二邊,回歸中道。
五、欲爲現在、未來一切衆生真實分別利益功德故說此經
印光大師綜括此經雲:“《金剛經》者,即有而談空不墮空邊,即空而論有不墮有邊。空有兩泯,真俗不二,生佛一致,事理圓融。行起解絕,直趣覺海。一切菩薩依此而修因,叁世諸佛依此而證果。乃如來一代時教之綱要,實菩薩上宏下化之准繩。示如如之本體,機理雙契;證空空之叁味,解行俱圓。妙而又妙,玄之又玄。何可得而思議也已。”
全卷經文稱性發揮諸佛度生之要道,衆生作佛之良谟。衆生欲作佛,則務必度盡一切衆生而不見能度與所度之相,應離一切相而降伏種種妄想;不住色聲香味觸法而行布施,以至六度萬行亦複如是,真可謂是“百葉從裏過,一花不沾身”。以無人無我無衆生無壽者之見解,修集一切善法,“應無所住生其心”。雖終日說法而無一法可說,雖熾然度生而又不見一生可度,雖究竟涅槃而又無少許菩提可得。由是雲騰行海,波湧度門。此經實乃發揮人人本有、個個不無之即心自性緣起之道,行無所事之旨。
正因爲內不見有能度之我相,外不見有所度之人與衆生相,中不見有所證無余涅槃之壽者相。所以自他見亡,凡聖情盡,真正樹立佛之知見;叁輪體空,一道清淨,真正廣行六度萬行之佛事。如如不動之實相妙理,于此則徹底圓彰。
以種種之無所得故,而所得之福德則等盡虛空遍法界,可謂大矣!多矣!勝矣!如經雲:“須菩提!南西北方、四維上下虛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須菩提!菩薩無住相布施福德,亦複如是不可思量。”至于受持此經,“乃至四句偈等,爲他人說,其福勝彼”“以滿叁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所得福德。良以“一切諸佛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法,皆從此經出”。故受持說經之人,能以佛莊嚴而爲自莊嚴,能以佛莊嚴而莊嚴一切衆生。而此自行化他之真實功德利益亦難思難議。又“隨說是經,乃至四句偈等。當知此處,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皆葉挺供養,如佛塔廟。”故“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生命布施”所得之福,倒還不如“若複有人,于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爲他人說”所得之福多。又以持經之人,心與道合,心與佛合故,能轉最重後報爲最輕現報,轉遠報而近受。如經雲:“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讀誦此經。若爲人輕賤,是人先世罪業應墮惡道。以今世人輕賤故,先世罪業即爲消滅,當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因菩薩自行化他時,心不住相故,則能以如如智契如如理,直下與菩提涅槃混而爲一。如以水投水,以空合空。即使是上根聖智之人,亦難分別受持讀誦解說流通此經的自行化他的真實功德利益也,如來一代所說聖教若能以此無所得智照了而修,則定能水到渠成、雲開月現,一塵不立,萬德圓彰也。故如來在經中處處贊歎能受持讀誦解說流通此經者,爲“甚難希有之人”、“能荷擔如來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者”,其目的是希望人人能通過受持讀誦解說流通此經,而觑破生佛平等的秘密,從而發足起行,直趣如來之覺海,契證生佛不二之理體。則不難看出如來說此經,欲爲衆生分別真實功德利益也。
六、以大悲心受請故說此經
“法不孤起,仗境方生”。如來受請方肯說法,以令其弟子對法生起真實信心,親得受用故,以取除其增上慢心,深種善根故。如在法華會上,如來還未及說法,就有五千人退席。如《法華經》雲:“爾時世尊告舍利弗“汝已殷勤叁請,豈得不說。汝今谛聽,善思念之,吾當爲汝分別解說。”說此語時,會中有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五千人等,即從座起,禮佛而退。所以者何。此輩罪根深重,及增上慢,未得謂得,未證謂證,有如此失,是以不住。世尊默然而不製止”。
記載世尊初成道時,于菩提樹下爲四十一位法身大士講《華嚴經》,與會的二乘人則如聾似啞,就根本看不到如來的圓滿報身,也根本聽不懂圓頓大教。因此之故佛陀則“于叁七日內,思維如是事。衆生諸根鈍,著樂癡所盲。我甯不說法,疾入于涅槃。”後因梵王稽首勸請之故,佛陀則改變了以往的教學方針,依衆生根性之上中下,而廣開種種甘露門演說種種妙法。是以如來先趣鹿苑先爲聲聞人說四谛法,又曆方等而彈偏恥小,歎大褒圓,以及于今祗園會上的演說金剛般若,乃至于法華高會的開權顯實,大暢如來出世本懷,涅槃會上的扶律談常,都是因受梵王之勸請而宣說的。
又梵王勸請並非只請小法,而如來受請本爲大事。如《法華》雲:“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于世。舍利弗,雲何名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于世。諸佛世尊欲令衆生開佛知見、使得清淨故,出現于世。欲示衆生、佛之知見故,出現于世。欲令衆生悟佛知見故,出現于世。欲令衆生入佛知見道故,出現于世。舍利弗,是爲諸佛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于世。”而此《金剛般若》又是發揮生佛即心本具自性之道,亦即是因梵王以大悲心請故,感如來演說的。
七、欲令衆生真實體認如來法身故說此經
人們多執著于如來的“叁十二相,八十隨行好”,只執而成弊墮入邪觀不能字救。認爲如來之身可以色相見,音聲求。豈知本經則處處破斥之,令其行人徹底識得如來法身清淨無相之真實面目,不可以色相見、音聲求。如經雲:“須菩提,于意雲何?可以身相見如來不?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何以故?如來所說身相、即非身相。佛告須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又如:“須菩提,于意雲何?可以叁十二相見如來不?不也、世尊。不可以叁十二相得見如來。何以故?如來說叁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叁十二相。”這都說明了如來清淨法身無相的道理,特別是那首總結性的偈語吐露真實,“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
吉藏大師說:“法身者以正法爲身,故稱法身。”又《華嚴經》雲:“正法性遠離一切言語道,一切趣非趣,悉皆寂滅相。”而正法性者即是實相,此經則處處闡發諸法實相義,若識實相無相之旨,則見如來清淨之法身。
八、欲顯中道拔二邊見故說此經
此一卷《金剛經》,是依須菩提的叁問而展開論述的。上半卷經文主要是圍繞降心、住心之旨而曆彰般若之妙用無方。爲了泯除人們的種種自他知見,凡聖情解,真正達到離相度生,無相布施、以及廣行六度萬行,經文處處依真、俗二谛而明辯之。下半卷經文即明菩提無法以顯般若之本體平等,生佛一致之理。爲使人們遠離斷、常二邊見,真正發起無上正等正覺之心故,則經文處處以真、俗、中谛而明辯之,以導歸不二之中道。
如經雲:“須菩提,汝若作是念、如來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須菩提,莫作是念。如來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須菩提,汝若作是念。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者、說諸法斷滅,莫作是念。何以故?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者、于法不說斷滅相。”這段經文則說明了如來說法不落斷、常二見的原則。
又如:“如來說一合像,即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須菩提,一合相者,即是不可說,但凡夫之人貪著其事。”“世尊說我見、人見、衆生見、壽者見;即非我見、人見、衆生見、壽者見;是名我見、人見、衆生見、壽者見。”“須菩提,所言法相者,如來說即非法相,是名法相。”像這樣以正、反、合的辨證句子在經文中是隨處可見的,這都是從真、俗、中的角度拔二邊見,導歸中道的。可見此經是欲令菩薩真正發菩提心,遠離斷、常二見而說此經的。
九、欲轉衆生深重障故說此經
經中多次提到受持讀誦解說流通此經的種種功德利益,特別是在說明持經滅罪文中強調“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讀誦此經。若爲人輕賤故,是人先世罪業、應墮惡道。以今世人輕賤故,先世罪業、即爲消滅。當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則知如來處處贊歎受持、讀誦、演說此經,是爲了轉衆生種種深障故。
總之,如來以種種因緣故,而宣說此《金剛經》。無一不是爲對治衆生病而施設的,其如來出世度生之悲心則于此可見一斑。我人今能遇此經,實是宿善根福德因緣所感召的。正如經雲:“並非于一二叁四五佛所種諸善根,已于無量百千萬佛所種諸善根。”所以,我們應珍惜此因緣,常常受持、讀誦此經,盡己之所能爲人演說,流布此經,以做自利利他之功德矣。
摘自《寒山寺》佛教雙月刊
《初探佛說《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的因緣(曲槐)》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