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试论佛教对诗歌的影响(阿莲)

  试论佛教对诗歌的影响

  阿莲

  中国是一个诗歌大国,诗歌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占有极为重要的位置,诗歌是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艺术形式。在印度佛教传入中国的时候,诗歌已经达到相当高的艺术水平和思想水平,外来文化影响中国诗歌是十分困难的。从诗歌本身来说,每个地区的文学都具有一种排他性,但佛教就是凭借着其顽强的生命力,融入了中国诗歌之中。使中国的诗歌都或多或少地打上了佛教的印痕。下面对佛教对诗歌的影响作简要叙述。

  首先,佛教促进了中国诗歌声律的出现。佛教传入中国,大大推动了中国文化的发展进程。到南北朝时期,佛教对中国社会文化的影响已经相当广泛,在许多方面推动中国文化的发展,对诗歌的影响也十分明显。当时,随着印度佛经的大量翻译,人们根据佛典中偈语的翻译规律,总结出了汉字的四声规律。所谓四声,就是汉字平、上、去、入四种不同的声调。四声的发现,标志着中声律理论的产生,汉字四声的发现和声律理论的诞生,直接影响中国诗歌的创作。于是文人们作诗开始追求诗歌的形式美和格律美,魏晋南北朝的几百年中,中国的古体诗慢慢被淘汰,出现按照新的诗词格律创作的格律诗。格律诗在表现社会生活方面,在创作手法上都比古体诗灵活、方便得多,而且更容易被读者阅读和记忆,从而大大加大了诗歌的传播范围。

  其次,佛教拓宽了诗歌的表现内容。佛教在中国传播的过程中,对诗歌的明显影响是拓宽了中国诗歌的表现内容。在佛教传入中国以前,中国文人的诗歌作品多为表现爱情、亲情、友情以及表达离情别意、人生失意、人生信念等内容,在佛教传入中国以后,不仅出现了许多诗僧,而且还有很多诗人因经常与僧人往来, 自己也接受了佛教思想的影响,有的还成为虔诚的佛教信徒。源于这些原因,就出现了许多僧人和文人撰写的表达佛教哲理的诗歌和修持经验的诗歌。下面试举一例:

  在《高僧传》的《竺僧度传》中留下赠、答两首诗,僧度姓王名唏,字立字,和母亲相依为命。他与同郡杨德慎之女杨苕华定亲,未等完成大婚,双方的父亲相继过世。王唏经受不了这沉重的打击,感到人生不过是一场灾难,遂遁入空门,出家做了和尚。杨苕华服丧期满后,修书赠诗于僧度,劝他还俗,修百年之好。下面是杨苕华的赠诗:

  大道自无穷,天地长且久。居不顾叵消,芥子亦难数。人生一世间,飘若风过牖。荣华岂不茂, 日夕就凋朽。川上有馀吟, 日斜思鼓缶。清音可娱耳,滋味可适口。 罗纨可饰躯, 华冠可耀首。安事自剪削,耽空以害有

  不道妾区区,但怜君恤后! 。

  从这首诗中,我们看出一个少女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与呼唤。她劝僧度脱离佛门,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她把生活之中的迷人之处都写出来了,试图以世俗的美好、人间的温暖来唤醒这颗静寂的心。诗人希望恋人不要沉迷于空寂之中,自绝于世,还是回到现实生活中来,回到自己身边来,过人间美好的生活。 “不道妾区区,但令君恤后”,诗人用夫妇之伦晓其理,极尽情感,呼唤僧度的归来,但结果又是如何呢

  下面是僧度回答杨苕华的诗:

  机运无停住,倏忽岁时时。 巨石会当竭,芥子岂云多。 良由去不息, 故气川止嗟。不同荣启期,皓首发清歌

  布衣可暖身,谁论饰绫罗

  今世虽云乐, 当奈后生何

  罪福良由己,宁云己恤他!

  杨苕华对自己心上的恋人苦口婆心的劝阻,并没有像一般人那样动情。此时的僧度对人生已经绝望,姑娘的美貌青春,姑娘的撕心呼唤,他都看不见听不着,彻底抛弃了人间的美好,皈依佛门。僧度当时的心境,都明了地表现在这首诗中。通过诗表现佛理,这是典型的诗作。佛家认为,世间的万事万物都是因缘和合而生,一切都在轮回之中,人有生老病死,月有阴晴圆缺,花开花落,生灭相成。这些思想从哲学角度来看,都是十分可贵的辩证法思想,但僧度却用这种朴实的哲学思想来说明人间的苦难,世俗实是块秽土,不可久留,走上与尘无染的路。那人生最美好的东西是什么呢

  就是遁入寂静的空门,过隐遁的生活。我们在僧度的这首诗中还可以看到,佛家思想和儒、道思想的融合。 “不同荣启期,皓首发清歌

  布衣可暖身,谁论饰绫罗

  ”这几句充满儒道思想。僧度作为一个文化僧人,既受到中国儒道思想的影响,他又学习了佛教思想,不同思想的交流和融合, 自然而然地就会影响他的作品。

  僧度皈依佛门,抛弃恋人,抛弃人生,他的目的是什么呢

  不是为了别的,而是为了解脱。 “今世虽云乐,当奈后生何

  罪福良由己,宁云己恤他!”抛掉的是享乐,得到的是解脱。佛家认为,人的享乐是短暂的,解脱是无限的,不能因小失大,不能把无限丧失在有限中。所以为了无限的来生解脱,他就毅然地抛弃人生。他的思想依据是什么

  业报轮回是佛教中的重要思想,这种思想和中国传统思想因果报应具有相同的地方。僧度十分相信这种轮回报应,力求超脱这种轮回,超脱轮回的做法就是遁入空门、潜心修行。

  到了隋唐时期,佛教在中国的传播更见深入人心,出现了许多潜心修持的文人如王维、白居易等就是其中的代表。他们有的还受到禅宗思想的影响,有的还在诗歌中表达研教、持斋、禅悟等教理教义。

  王维的诗歌《过香积寺》中也容纳有很深的佛教思想。诗云: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声咽危石, 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香积寺是一座庙院,王维来到此地,不

  由想到佛教故事。在西方的一个水潭中,曾

  潜藏毒龙,是佛门高僧制服了它。佛法无量,佛法力大无穷,能克制毒龙,同样,佛法也可以克制人间的欲念。他的《秋夜独坐》诗,也反映了对佛教思想的推崇,诗云: “独生悲双鬓,空堂欲二更。雨中山果空,灯下草虫鸣。白发终难变,黄金不可成。欲知除老病,惟有学无生。”王维的“人生几许伤心事,不向空门何处消”这两句诗完整地概括了王维这首诗歌的内涵。

  作为一代文人,王维有他痛苦的人生经历。唐朝是一个文化十分繁荣的时代,出现中国历史上没有的文化大融合。不同的哲学流派、文学流派、书画流派、以及雕刻、绘画、歌舞、音乐等,都对唐朝社会产生过巨大影响。但王维这样一个高层次的诗人,能为佛家思想所折服,可见佛教文化的魅力。我们从王维大量诗中看出,禅宗不仅影响诗人的为人处世、生活习惯,而且影响了诗人创作的审美情趣。王维的诗追求一种宁静空寂的风格,而这种寂静的风格,正是禅宗思想的体现。诗人把这种思想融进诗里,增强了诗的美感,给后人的创作带来一定的影响。

  唐代诗人白居易多在诗歌之中表述佛理和禅悟。他写有一首《闻哭者》的诗歌:

  昨日南邻哭,哭声一何苦

  云是妻哭夫,夫年二十五。今朝北里哭,哭声又何

  云是母哭儿,儿年十七八。四邻尚如此,天下多夭折,乃知浮生人,少年垂白发。予今过四十,念彼聊自悦。往兹明镜中,不嫌头似雪。

  这首诗歌就表达了佛教人生苦空的道理。

  许多有文化的僧人文人也大量写诗说禅,大量的诗篇从追求宁静空寂的禅境到开始追求机智活泼的禅机禅趣,追求佛教语言的选择,追求禅宗中的理性。下面是黄庭坚的一首诗: 《六月十七日昼寝》, “红尘席帽乌靴里,想观沧州百鸟双。马龁枯萁喧午枕,梦成风雨浪翻江。”黄庭坚深知佛理,语带禅机,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出来。“马龅枯萁喧午枕”和“梦成风雨浪翻江”句,马吃干豆秸和风雨浪翻江,看起来无甚关系,但前后联动起来看,单借助梦为中介物,巧妙地由此及彼,表现了诗人遁入江湖的素念。黄庭坚要求自己的词像禅那样无拘无束,无边无际,变化多样,给人以新奇,引人以遐想。

  第三,禅宗丰富了诗歌的意境。禅与诗本来是异途,禅是直觉的,诗是思悟的;禅是出世的,诗是在世的;禅是不立文字的,诗是不离文字的。然而事实恰恰是殊途同归,禅与诗在中国诗歌史上有着不解之缘。金人元问好说: “禅为诗客添花锦,诗是禅家切玉刀”,禅与诗的关系应该是双向的,不过禅对诗的影响较大,而诗对禅的影响较为微弱,所以一般都认为禅与诗的关系是单向的禅对诗的渗透。由于禅的思想融入诗歌之中,大大丰富了诗歌的意境。就禅对诗歌的影响来说,可以分为以下三种情况:以禅语入诗、以禅理入禅,以禅趣入诗。

  以禅语入诗是指用佛禅术语入诗,这部分诗多是理性的说教,如王维“举足下足,长在道场”,李颀“每闻楞伽经,只对清翠光”,刘长卿“无生妄已息,有妄心可制”等。

  以禅理入诗,是佛诗中反映禅理,低者成为宣讲,高者则意蕴浓浓。举较好的一首如下: “三十年来寻剑客,几回落叶又抽枝。自从一见桃花后,直至如今更不疑。”这是灵云志勤禅师的悟道之作,宣扬的禅家的自性具足之理。人人心中具有圆满的佛性,但世人多迷头认影,舍家旁求,执幻为真,孰不知自家就具有这种佛性,如逢春而开的桃花一样,无处不在。相同的有某尼的悟道诗, “尽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遍陇头春。归来却拈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文人的禅理诗也有很多,如苏轼的《题西林璧》,朱熹的《观书有感》等都是大家非常熟悉的。王维的《过香积寺》历来为人称道。

  以禅趣入诗和以禅理入诗有交叉的地方,是不着禅语而禅意自现的禅意诗。举几首著句的如下:

  李翱《赠药山惟俨》诗:

  练得身形似鹤形,千株松下两函经。我来问道无余说,云在青霄水在瓶。选得幽居惬野情,终年无送亦无迎。有时直上孤峰顶,月下披云啸一声。

  王维《鸟鸣涧》: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王维《辛夷坞》:

  木末芙蓉花, 山中发红萼。涧…

《试论佛教对诗歌的影响(阿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