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宙人生万事有“如实”(恰如实际)的观察,能了解到一件事情的来龙去脉,不会过分强调也不会过分忽略某一细节。因此,一切荣耀归于多人分享,过失也会由多人来承担,这是何等的公平合理。
执因会导致人迷信,所以有“命中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以为“一饮一啄,莫非前定。”于是听天由命,遭遇厄运时,也不会自我反省,把一切责任麻木地推得干干净净,这是何等的轻松、愚痴和可悲!正如项羽战败自尽前所说:“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项羽将自己的不幸完全归咎天命。这正是项羽的可悲之所在:真是“死不认错”,到死了,都没认识到自己错在那里。说穿了,这都是缺乏缘起智慧的观照和思想而使然。
试问,纵然,命中注定我生于富贵之家,但我若不勤俭持家、遵纪守法、知恩报恩和服务社会,我就能守得住这些富贵吗?纵然注定我长命百岁,但我的生命在呼吸间。平日间死亡的可能性真是何其之多啊。而且再想想,命中凭什么注定我就生于富贵之家,又凭什么能让我长命百岁呢
有些人考学、求职,到庙里求神拜佛,试问,如果不靠自己的真才实学、高尚品格,佛菩萨“有办法”或“乐意”保佑一个不学无术、为人不齿的人吗
许多人说:“人生的际遇都是偶然的。”所以“在一次偶然的机会里,我……”便成为一般人常用的口头语了。所谓“偶然”便有“无缘无故,突然发生,不可预料和把握”的意思。“某人无缘无故被车撞了。”“他无缘无故对着我笑。”但是我们仔细想想,一件事情无缘无故,怎么会发生呢?说穿了,这又是另一种念的迷执,即无因的迷执。
缘起佛学的看法是,宇宙万事都是缘起的,非偶然而生,遵循因果法则。一个人的成败祸福与他今生的努力有关,更与他过去世的“业”因有关。过去世未曾种善因的人,这一世很难遇贵人相助。过去世不能成人之美的人,这一世必是阻碍重重,不得顺境。每一个人今生的亲朋好友都与自己有密切的“缘”。无缘是不能相聚的。缘有善有恶,善缘使人和乐相处,恶缘则令人冲突、结怨。佛教说,一个人的福与慧,与今生的修学当然有关,但最重要的还是要靠前生的修行。佛教当中有一偈语说:“修福不修慧,大象披璎珞;修慧不修福,罗汉托空钵。”修福不修慧,善缘不具足;修慧不修福,福中也造罪。修福得福,修慧得慧,功不唐捐,因果报应,分毫不爽。
总之,偶然论者和无因论者认为许多事情是偶然的,无因的,所以是防不胜防,无须负责,听之任之,常虚度光阴,消极退堕。所以他们的生命是飘荡无依,妄念纷飞的。他们没有勇气把握现实,随时会担心天有不测风云;他们不思进取,却常期盼好运来临。缘起论者认为事情的发生,其原因或许难知,但不能说无因,既然事出有因,所以平常须谨慎为要,精进修学。成功是众缘和合而成,不只靠一己的努力,功不必尽归于一己,失败虽与众缘有关,主要还是因为自己的福慧修学不足所致,须痛自勉励,勤加精进、福慧双修。
破自然论之迷执。有人迷执自然论的说法。认为宇宙万事万物都是自然而生、而灭的。人类的生老病死是自然,战争是无可避免,私欲也是与生俱来,一切皆为自然而然。所以人须顺其自然,不可强求改变现状。其实,佛经也常提到“法尔自然”,中国的老庄更是“天道自然”的代表者。
但是我们要知道,世俗的所谓自然,大异于佛家的所谓自然。世俗的自然是指事物的情况、现状和表象而言,佛家的自然是指自然之道理而言。世俗的人认为:人为的部分如社会的建设、政治的措施是可以改变的,而自然的部分,如人性的贪得好色、自私自利是与生俱来、无法改变的,所以世俗的自然多带有必然的意味,好像许多事情都是应当如此、本来如此和必须如此的。
而佛家的自然,一方面是指法性而言,一方面是指法则而言。法性就是说诸法的自性、现象界的本性,即缘起性空。现象界的空无自性,并不是人为规定如此,而是自然如此的。其次,法则即是因果法则,如是因,遇到如是缘,产生如是果报,若因与缘相同,结果也一定相同,千万次都是如此,这不是人为规定如此,而是自然如此的。法性与法则既然人为无法改变,人只有顺其自然而已。因此,世俗的顺其自然是顺其事,而佛家的顺其自然是顺其理,即顺应因缘果报的法则,二者有天壤之别。前者的顺其自然,能使人长居于鄙俗烦恼的境地,佛家的顺其自然则能使人获得智慧清净和解脱自在的境地。
正确地顺应自然乃是顺任自然之道,而非顺任事物的现状和表象。比如说,自私是人的劣根性,为业因,我们多为他人设想,以此为缘,便可得到减轻私心和烦恼的果报,这就是佛家的顺其自然,即顺其理:顺其因缘果报的法则。了解了这个道理,我们凡事便会多为他人设想,来减轻私心和烦恼,以此为法则,便能养成人饥己饥,人溺己溺的慈悲襟怀。如果有人说,人类生而自私,所以人应顺任自然,放纵私欲,加强私欲保护,否则“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这就顺应了世俗的所谓自然而走向了极端狭隘的个人主义道路上去了,何不可悲
三、树立积极进取的人生远景
世尊的种种言说,其目的都是在为众生破除颠倒妄想,成就广大无碍、究竟圆满的心灵境界。
世人皆知,一个人不能没有希望,有了希望,人才能活得充实。佛教的人生目标是修成“佛”。“人人皆有佛性,众生皆可成佛”,这个观念和真理是以缘起性空为基础的。缘起论者觉悟到没有绝对独立固定的人性“我”。在三世流转的生命历程中,“我”是无自性的,因此,也是不断亦不常的。“不断”就是会继续存在着,“不常”就是会刹那变异,所以“我”是可以改造的。换言之,愚痴的“我”,并非永远愚痴,愚痴可以转化为智慧。由此成佛才成为可能。另一方面,缘起论者觉悟到万事万物的空无自性,认识到事物的可变性,于是对于改造现实世界深具信心。
佛经说,从初地菩萨修到成佛,须历经三大劫的修行。成佛的路是如此遥远而漫长,但基于因缘果的法则,种佛因,植佛缘,是必然会结佛果的。因此,觉悟缘起性空的人,内心必然对未来充满乐观和希望。他们了解到,只要努力改造自己,明日之我必可优于今日之我,对于他人亦然。性空论者相信,再坏的人也可以感化、改善和重新塑造。
总之,性空论者绝不会放弃对自我、对他人、对世界的美好期望。体悟性空之理,是了知世相缘起,有利于破去人我种种颠倒妄执,所以会解脱许多心灵的束缚,使心灵回归其原有的光明、开阔、坦荡境界,如拨乌云而见天日。这可以从古代许多禅宗大师的悟道偈中得到证明,如茶陵和尚云:“我有明珠一颗,久被尘劳封锁。如今尘尽光生,照破山河万朵。寒山诗亦云:“吾心似秋月,碧潭清皎洁,无物堪比伦,教我如何说”。
金刚经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梦,是虚幻的;梦,是不实在的,有的人天天做着无聊的梦,也有人雄心勃勃,思想着为人民大众服务。刘邦只是一个渺小的亭长,朱元璋不过是皇觉寺的一个小沙弥,他们都凭着出生入死的精神,锲而不舍,勇猛精进,终于成为汉朝与明朝的开国明君,在中华民族的史册上写下了辉煌的篇章。“一佛出世,千佛护持”,我们是甘愿做一棵小草,还是太阳,来装点祖国山河大地?
摘自《寒山寺》佛教双月刊
《略谈破除执着(净月)》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