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宙人生萬事有“如實”(恰如實際)的觀察,能了解到一件事情的來龍去脈,不會過分強調也不會過分忽略某一細節。因此,一切榮耀歸于多人分享,過失也會由多人來承擔,這是何等的公平合理。
執因會導致人迷信,所以有“命中有時終須有,命裏無時莫強求。”以爲“一飲一啄,莫非前定。”于是聽天由命,遭遇厄運時,也不會自我反省,把一切責任麻木地推得幹幹淨淨,這是何等的輕松、愚癡和可悲!正如項羽戰敗自盡前所說:“此天之亡我,非戰之罪也。”項羽將自己的不幸完全歸咎天命。這正是項羽的可悲之所在:真是“死不認錯”,到死了,都沒認識到自己錯在那裏。說穿了,這都是缺乏緣起智慧的觀照和思想而使然。
試問,縱然,命中注定我生于富貴之家,但我若不勤儉持家、遵紀守法、知恩報恩和服務社會,我就能守得住這些富貴嗎?縱然注定我長命百歲,但我的生命在呼吸間。平日間死亡的可能性真是何其之多啊。而且再想想,命中憑什麼注定我就生于富貴之家,又憑什麼能讓我長命百歲呢
有些人考學、求職,到廟裏求神拜佛,試問,如果不靠自己的真才實學、高尚品格,佛菩薩“有辦法”或“樂意”保佑一個不學無術、爲人不齒的人嗎
許多人說:“人生的際遇都是偶然的。”所以“在一次偶然的機會裏,我……”便成爲一般人常用的口頭語了。所謂“偶然”便有“無緣無故,突然發生,不可預料和把握”的意思。“某人無緣無故被車撞了。”“他無緣無故對著我笑。”但是我們仔細想想,一件事情無緣無故,怎麼會發生呢?說穿了,這又是另一種念的迷執,即無因的迷執。
緣起佛學的看法是,宇宙萬事都是緣起的,非偶然而生,遵循因果法則。一個人的成敗禍福與他今生的努力有關,更與他過去世的“業”因有關。過去世未曾種善因的人,這一世很難遇貴人相助。過去世不能成人之美的人,這一世必是阻礙重重,不得順境。每一個人今生的親朋好友都與自己有密切的“緣”。無緣是不能相聚的。緣有善有惡,善緣使人和樂相處,惡緣則令人沖突、結怨。佛教說,一個人的福與慧,與今生的修學當然有關,但最重要的還是要靠前生的修行。佛教當中有一偈語說:“修福不修慧,大象披璎珞;修慧不修福,羅漢托空缽。”修福不修慧,善緣不具足;修慧不修福,福中也造罪。修福得福,修慧得慧,功不唐捐,因果報應,分毫不爽。
總之,偶然論者和無因論者認爲許多事情是偶然的,無因的,所以是防不勝防,無須負責,聽之任之,常虛度光陰,消極退墮。所以他們的生命是飄蕩無依,妄念紛飛的。他們沒有勇氣把握現實,隨時會擔心天有不測風雲;他們不思進取,卻常期盼好運來臨。緣起論者認爲事情的發生,其原因或許難知,但不能說無因,既然事出有因,所以平常須謹慎爲要,精進修學。成功是衆緣和合而成,不只靠一己的努力,功不必盡歸于一己,失敗雖與衆緣有關,主要還是因爲自己的福慧修學不足所致,須痛自勉勵,勤加精進、福慧雙修。
破自然論之迷執。有人迷執自然論的說法。認爲宇宙萬事萬物都是自然而生、而滅的。人類的生老病死是自然,戰爭是無可避免,私欲也是與生俱來,一切皆爲自然而然。所以人須順其自然,不可強求改變現狀。其實,佛經也常提到“法爾自然”,中國的老莊更是“天道自然”的代表者。
但是我們要知道,世俗的所謂自然,大異于佛家的所謂自然。世俗的自然是指事物的情況、現狀和表象而言,佛家的自然是指自然之道理而言。世俗的人認爲:人爲的部分如社會的建設、政治的措施是可以改變的,而自然的部分,如人性的貪得好色、自私自利是與生俱來、無法改變的,所以世俗的自然多帶有必然的意味,好像許多事情都是應當如此、本來如此和必須如此的。
而佛家的自然,一方面是指法性而言,一方面是指法則而言。法性就是說諸法的自性、現象界的本性,即緣起性空。現象界的空無自性,並不是人爲規定如此,而是自然如此的。其次,法則即是因果法則,如是因,遇到如是緣,産生如是果報,若因與緣相同,結果也一定相同,千萬次都是如此,這不是人爲規定如此,而是自然如此的。法性與法則既然人爲無法改變,人只有順其自然而已。因此,世俗的順其自然是順其事,而佛家的順其自然是順其理,即順應因緣果報的法則,二者有天壤之別。前者的順其自然,能使人長居于鄙俗煩惱的境地,佛家的順其自然則能使人獲得智慧清淨和解脫自在的境地。
正確地順應自然乃是順任自然之道,而非順任事物的現狀和表象。比如說,自私是人的劣根性,爲業因,我們多爲他人設想,以此爲緣,便可得到減輕私心和煩惱的果報,這就是佛家的順其自然,即順其理:順其因緣果報的法則。了解了這個道理,我們凡事便會多爲他人設想,來減輕私心和煩惱,以此爲法則,便能養成人饑己饑,人溺己溺的慈悲襟懷。如果有人說,人類生而自私,所以人應順任自然,放縱私欲,加強私欲保護,否則“人不爲己,天誅地滅”,這就順應了世俗的所謂自然而走向了極端狹隘的個人主義道路上去了,何不可悲
叁、樹立積極進取的人生遠景
世尊的種種言說,其目的都是在爲衆生破除顛倒妄想,成就廣大無礙、究竟圓滿的心靈境界。
世人皆知,一個人不能沒有希望,有了希望,人才能活得充實。佛教的人生目標是修成“佛”。“人人皆有佛性,衆生皆可成佛”,這個觀念和真理是以緣起性空爲基礎的。緣起論者覺悟到沒有絕對獨立固定的人性“我”。在叁世流轉的生命曆程中,“我”是無自性的,因此,也是不斷亦不常的。“不斷”就是會繼續存在著,“不常”就是會刹那變異,所以“我”是可以改造的。換言之,愚癡的“我”,並非永遠愚癡,愚癡可以轉化爲智慧。由此成佛才成爲可能。另一方面,緣起論者覺悟到萬事萬物的空無自性,認識到事物的可變性,于是對于改造現實世界深具信心。
佛經說,從初地菩薩修到成佛,須曆經叁大劫的修行。成佛的路是如此遙遠而漫長,但基于因緣果的法則,種佛因,植佛緣,是必然會結佛果的。因此,覺悟緣起性空的人,內心必然對未來充滿樂觀和希望。他們了解到,只要努力改造自己,明日之我必可優于今日之我,對于他人亦然。性空論者相信,再壞的人也可以感化、改善和重新塑造。
總之,性空論者絕不會放棄對自我、對他人、對世界的美好期望。體悟性空之理,是了知世相緣起,有利于破去人我種種顛倒妄執,所以會解脫許多心靈的束縛,使心靈回歸其原有的光明、開闊、坦蕩境界,如撥烏雲而見天日。這可以從古代許多禅宗大師的悟道偈中得到證明,如茶陵和尚雲:“我有明珠一顆,久被塵勞封鎖。如今塵盡光生,照破山河萬朵。寒山詩亦雲:“吾心似秋月,碧潭清皎潔,無物堪比倫,教我如何說”。
金剛經說: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夢,是虛幻的;夢,是不實在的,有的人天天做著無聊的夢,也有人雄心勃勃,思想著爲人民大衆服務。劉邦只是一個渺小的亭長,朱元璋不過是皇覺寺的一個小沙彌,他們都憑著出生入死的精神,锲而不舍,勇猛精進,終于成爲漢朝與明朝的開國明君,在中華民族的史冊上寫下了輝煌的篇章。“一佛出世,千佛護持”,我們是甘願做一棵小草,還是太陽,來裝點祖國山河大地?
摘自《寒山寺》佛教雙月刊
《略談破除執著(淨月)》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