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机趣横溢,雅俗共赏,为人所惊叹,也因此得到雍正的青睐。《四库全书》收编《寒山子诗集》,雍正亲自为其作序。雍正说:
“读者或以为俗语,或以为韵语,或以为教语,或以为禅语,如摩尼珠体非一色,处处皆圆,随人目之所见。”点明寒山诗呈现变化莫测的面貌。“朕以为非俗、非韵、非教、非释,真乃古佛直心直语也。”:,”雍正的结论指明寒山诗的核心在“佛语”,或者说是“佛语”的诗歌体诠释。雍正对寒山诗的赏识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更具有深远意义的是雍正给寒山拾得戴上了“和合二圣”的桂冠。雍正十一年(1733)敕封寒山大士为“妙觉普渡和圣”,敕封拾得为“妙觉普渡合圣”。这是寒山历史角色的重大转变,寒山成为钦定的“和合”文化的一个偶像。从此,寒山走进世俗社会的千家万户,成为平民百姓心目中的喜神、爱神、和合神,成为家庭和睦、夫妻恩爱的化身和象征。民间称“和合二圣”,也称“和合二仙”。
2、艺术创作和民俗活动反映了“和合二圣”在民间的巨大影响。
寒山拾得的传奇故事在宋元明清历朝历代的传播过程中,渗透了艺术家的创造和民间传说的色彩,弘扬了两人之间的情谊,以至于出现在民众心目中的寒山拾得是÷对情同手足,不离不弃的好兄弟。在世俗社会中,以“和合二圣”为题材的艺术创作和以“和合二圣”为神仙顶礼膜拜的民俗活动十分活跃,形成一种民俗传统。
寒拾题材的绘画最早追溯到唐末五代,而后一发不可收拾,产生了大量精美的绘画作品。流传最早的寒拾像为晚唐著名诗僧贯休所绘。画面上寒拾二人蓬发长袍,面目古怪,坐于松下,一人持卷朗读,一人身边置一扫帚。画名为《贯休应真高僧像卷》。宋元时期禅意寒山画非常丰富,当推因陀罗的《寒山拾得图》最负盛名〔图2〕。画中寒拾二人席地坐于古树之下,正蓬头谈笑。明代的寒拾画像一改宋元时期的蓬头垢面,形容古怪,转而相貌清秀,体态飘逸。如蒋贵的《寒山拾得图》就是不可多得的佳作〔图3〕。入清以后,寒拾画像多以“和合二圣”的形象出现在画面。其中扬州八怪之一罗聘的《寒山拾得像》颇为有名〔图4〕,至今其石刻像仍镶嵌在寒山寺大殿佛祖像后壁,这是寒山寺颇具创造性的做法。罗聘笔下的寒山拾得相对而笑,敞胸露怀,憨态可掬。著名画家郑文焯的指绘《寒山像》也镶嵌在寒山寺大殿内墙壁上,画中寒山慈眉善目,笑逐颜开,两手微张,一副笑迎宾朋的姿态。
近代以来寒山拾得“和合二圣”的形象经常得到知名画家的关注,任伯年,吴昌硕、王一亭等艺术家都创作过“和合二圣”画像。此外,民间工艺品,如年画中“和合二圣”的画像就更普遍。不仅汉族地区,而且少数民族地区也有“和合二圣”的年画。在民间绘画中,寒山拾得完全是兄弟形象,一人持荷,一人捧盒,
“荷” “盒”与“和”“合”谐音,为民间所喜闻乐见。
除了绘画,其余种类的工艺品中,以寒拾“和合二圣”为题材的作品也十分普遍。工艺品种类涉及瓷器、金属器、玉雕,木雕、砖雕、漆雕、牙雕、竹雕、刺绣、剪纸等等〔图5〕,种类多,数量大,地域分布广,也不乏精品佳作。
以寒拾为题材的传奇故事可以看作是口头作品。最为流行的版本是寒山拾得亲如兄弟,共爱一女,后拾得临婚,寒山得知后为成全拾得,离家出走。拾得得知后舍女南寻,终于相遇(一说在苏州枫桥相遇)。一人持荷,一人捧盒,两人友好相见,一同皈依佛门。
(更早的“和合”故事,如“万回哥”传说不再赘述。)
寒拾传奇故事在民间流传甚广,同时产生了一系列民俗活动,江浙一带尤其盛行。寒拾“和合二圣”画像常见悬挂于厅堂,祈求家庭和睦;悬挂于婚房,祝福夫妻和和美美,百年好合。江南婚俗拜堂时,还要礼拜“和合二圣”。
作为“和合二圣”的寒山拾得已经不同于天台隐居时的寒山拾得。状如贫子,形貌枯悴,桦冠木履,布裘破敝的“疯癫和尚”已变成慈眉善目,心宽体胖,笑口常开,衣衫华丽的“和合二圣”。原本狂放不羁,笑歌自若,常以诗讥讽时态,警励流俗的诗僧,已变成保佑百姓和睦安康、夫妻好合、家庭幸福的“喜神”、
“爱神”、 “和合神”。历史让寒山拾得离开了巨石嶙峋的寒岩洞穴,走进了千家万户的厅堂婚房。
3、寒山在日本和美国不同的偶像地位
唐代以来,寒山一直是日本信众心中的高僧。日本是一个佛教信仰较为普遍的国家,禅宗由中国东渡日本后,便成为日本僧俗人士追求的最高境界。日本人田口米舫于1885年游访寒山寺后,萌发了在日本建寒山寺的念头。1929年日本东京建成寒山寺,寺门山道上竖有张继《枫桥夜泊》诗碑和罗聘《寒山拾得画像》碑。寺边有一木桥,也取名“枫桥”。南宋前寒山诗己被传入日本,寒山被视为禅宗大诗人;
自江尸时代起就有多种寒山诗注本流传。寒山诗在日本享有很高的地位,公认为对日本的俳句、短歌产生过深远影响。日本人从寒山诗领略到禅宗的理念,加上寒山诗通俗浅显,极易流传。在日本的禅画中,寒山拾得的形象也相当普遍。2007年10月,
“禅意寒山--日本禅画邀请展”在苏州寒山寺开幕,展出的200余幅作品中绝大部分以寒山拾得为题材。由此,寒山拾得在日本僧俗心中的地位可见一斑。
日本信众把寒山当作禅宗高僧信奉可以理解,但美国的情况有点意外。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寒山曾经成为美国嬉皮士的领袖,其蓬头跣足的形象为嬉皮士们仿效,其诗歌风行一时,大行其道。据说美国诗人加里·史奈德在学习日本文化时,被奇特的寒山诗深深吸引。史奈德于1956年发表了24首寒山译诗,在美国流传最广。美国嬉皮士风潮的代言人,
“垮掉的一代”的文学代表杰克·凯鲁亚克与史奈德是世交,他也深受寒山诗的影响,在1958年出版的长篇小说《法丐》中讲述了他与史奈德的友谊,以及后者在翻译寒山诗并逐渐把自己引入禅境的故事。从此在美国掀起了“寒山热”,寒山成为“垮掉的一代”心目中的偶像。
至于中国古代的寒山如何“嫁接”到当代美国的嬉皮士们的心里,笔者借用何善蒙的一段话:
“寒山对于嬉皮士们的感召力最直接地来自其外貌行为。然后才是内在精神。嬉皮士以长发赤足、奇装异服以示对社会的反抗,桦冠木屐、布裘破敝的寒山引起他们的共鸣也就不足为怪了。从思想上说,寒山诗有两点契合“垮掉的一代”内心深处的渴望,其一是其遗世独立的精神,寒山游离于一切社会成规与秩序之外,“独居寒山,自乐其志”,世俗的权威与力量不再能干扰和制约他,这对嬉皮士们特立独行、标榜自我的价值追求是一种刺激和鼓励。第二点与第一点紧密相关,那就是回归自然的意识,嬉皮士们鄙视社会、背育社会,于是只能走向旷野的自然。而在寒山诗中,他们惊喜地听到了灵魂呼唤大地与山峦的深沉回响——浑然天成的寒岩美景,坐拥青山白云的东方诗人,一切洋溢着安宁、祥和的气氛和禅的生机,抚慰了他们充满动荡感、空虚感的心灵。”〔12〕
三、当前的走向:寒山在“和合文化”中的角色定位
有识之士对21世纪的中国和世界提出“和合”理论、“和合”理想,尽管有许多理论问题需要继续探讨,但“和合”的文化理念已经进入主流意识领域。自党中央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纲领性文件发表以后,和合文化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重要地位被普遍认同。和合文化在中国文化史上源远流长。我国思想家运用和合理念,从总体上理解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及其社会关系,除强调团结、协作外,还有向心凝聚的含义,特指事物与其所处的环境和相联系的总体结构实现融合统一,这是中华和合文化所体现的有中国特色的整体系统思想。和合思想通过以下四重关系为和谐社会的建设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1)人和自然的关系(把人对自然的态度与行为提高到道德修养的高度来认识,运用“天人合一”、 “物我相亲”等观念,消除环境、人口、资源等方面的生态危机)。
(2)人与社会的关系(运用儒家民本主义的社会政治观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价值观,通过民族情感、意志、风俗习惯、道德风尚、审美情趣,构建以国家和人民利益为重的社会主义道德观)。(3)人际关系(以“推已及人”、理解人、尊重人的基本原则处理人际关系,实现互利互让、和睡相处的理想)。
(4)人与自身的关系(养成良好的道德风尚,强调自律、内省、践履,摒弃不道德的思想行为)。
“和合”精神和寒山精神呈现融合和包含的关系。寒拾“和合二圣”形象的精神内涵起码包括以下三点,这里体现了寒山在和合文化中的角色定位:
1、实现人际关系的“和合”。寒拾二圣的兄弟情谊突显其纯洁性,尤其在处理人际关系矛盾时,能感召人们“推己及人”,相互理解,相互礼让,相互尊重。这样的理念作为家人之间、亲朋之间、同事之间以及社会上人际关系处理的准则,也是较为合理的。
在处理特殊的人际关系中,寒拾二人的一段对话耐人寻味。寒山问拾得曰: “世间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恶我、骗我,如何处治乎
”拾得云:
“只要忍他、让他、由他、避我、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这段对话是寒山拾得处理人际关系的准则,体现寒山拾得超越常理的宽容精神,与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以德报怨”同一个范畴。最近从媒体看到山东退休女教师被歹徒袭击引起搏斗,在双方均受伤的情况下,女教师送歹徒进医院抢救的实例〔13〕。社会认可女教师的行为,认为这是一种超高境界,具有精神价值。这是在是非分明、善恶分明的前提下,人性的一种提升,道德的一种升华,对建设和谐社会很有意义。由此看寒拾的这段对话,其中的宽容精神应该被认可。
2、热爱大自然,实现人与自然的“和合”。寒山诗表现出寒山对生存环境的热爱超出一般意义上对环境的爱护。从物质层面看,寒山依靠大自然的物质赏赐,他和大自然之间是相依为命的关系;从精神层面看,寒山深深热爱大自然,他只有身处山林,才感到自由自在,无忧无虑,身心舒畅。如果人与自然的“和合”
(和谐)达到了这种境界,才能真正称得上亲近自然,热爱自然,保护自然,才不会向自然过分索取。
3、讲究养生,实现身心的“和合”。寒山皈依佛门后,虽然生活清苦,但生态平衡的大自然滋养了他的身心,豁达开朗的性格调养了他的精神,几十年如一日的体力锻炼强健了他的体格。这样的养生之道,使他延年益寿,活到一百多岁。在当今世界,新老疾病威胁人类的健康;各国又相继进入老龄化时代,高龄人群的身心健康亟待重视,寒山的养生之道具有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3〕罗时进.寒山的身份与通俗诗叙述角色转换.寒山寺文化论坛论文集2007.中国文史出版社,2008.
〔2〕〔7〕〔9〕钱学烈.寒山拾得诗校评.天津古籍出版社,1998.
〔4〕〔5〕〔6〕〔8〕〔10〕〔11〕重修寒山寺志.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
〔12〕何善蒙.人间寒山路,寒山路不通.中华读书报,2007.7.8.
〔13〕宋全政.退休教师以德报怨能否拯救灵魂.中国教育报,2008.4.20.
《寒山历史角色的转变及当前的走向(张君年)》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