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機趣橫溢,雅俗共賞,爲人所驚歎,也因此得到雍正的青睐。《四庫全書》收編《寒山子詩集》,雍正親自爲其作序。雍正說:
“讀者或以爲俗語,或以爲韻語,或以爲教語,或以爲禅語,如摩尼珠體非一色,處處皆圓,隨人目之所見。”點明寒山詩呈現變化莫測的面貌。“朕以爲非俗、非韻、非教、非釋,真乃古佛直心直語也。”:,”雍正的結論指明寒山詩的核心在“佛語”,或者說是“佛語”的詩歌體诠釋。雍正對寒山詩的賞識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
更具有深遠意義的是雍正給寒山拾得戴上了“和合二聖”的桂冠。雍正十一年(1733)敕封寒山大士爲“妙覺普渡和聖”,敕封拾得爲“妙覺普渡合聖”。這是寒山曆史角色的重大轉變,寒山成爲欽定的“和合”文化的一個偶像。從此,寒山走進世俗社會的千家萬戶,成爲平民百姓心目中的喜神、愛神、和合神,成爲家庭和睦、夫妻恩愛的化身和象征。民間稱“和合二聖”,也稱“和合二仙”。
2、藝術創作和民俗活動反映了“和合二聖”在民間的巨大影響。
寒山拾得的傳奇故事在宋元明清曆朝曆代的傳播過程中,滲透了藝術家的創造和民間傳說的色彩,弘揚了兩人之間的情誼,以至于出現在民衆心目中的寒山拾得是÷對情同手足,不離不棄的好兄弟。在世俗社會中,以“和合二聖”爲題材的藝術創作和以“和合二聖”爲神仙頂禮膜拜的民俗活動十分活躍,形成一種民俗傳統。
寒拾題材的繪畫最早追溯到唐末五代,而後一發不可收拾,産生了大量精美的繪畫作品。流傳最早的寒拾像爲晚唐著名詩僧貫休所繪。畫面上寒拾二人蓬發長袍,面目古怪,坐于松下,一人持卷朗讀,一人身邊置一掃帚。畫名爲《貫休應真高僧像卷》。宋元時期禅意寒山畫非常豐富,當推因陀羅的《寒山拾得圖》最負盛名〔圖2〕。畫中寒拾二人席地坐于古樹之下,正蓬頭談笑。明代的寒拾畫像一改宋元時期的蓬頭垢面,形容古怪,轉而相貌清秀,體態飄逸。如蔣貴的《寒山拾得圖》就是不可多得的佳作〔圖3〕。入清以後,寒拾畫像多以“和合二聖”的形象出現在畫面。其中揚州八怪之一羅聘的《寒山拾得像》頗爲有名〔圖4〕,至今其石刻像仍鑲嵌在寒山寺大殿佛祖像後壁,這是寒山寺頗具創造性的做法。羅聘筆下的寒山拾得相對而笑,敞胸露懷,憨態可掬。著名畫家鄭文焯的指繪《寒山像》也鑲嵌在寒山寺大殿內牆壁上,畫中寒山慈眉善目,笑逐顔開,兩手微張,一副笑迎賓朋的姿態。
近代以來寒山拾得“和合二聖”的形象經常得到知名畫家的關注,任伯年,吳昌碩、王一亭等藝術家都創作過“和合二聖”畫像。此外,民間工藝品,如年畫中“和合二聖”的畫像就更普遍。不僅漢族地區,而且少數民族地區也有“和合二聖”的年畫。在民間繪畫中,寒山拾得完全是兄弟形象,一人持荷,一人捧盒,
“荷” “盒”與“和”“合”諧音,爲民間所喜聞樂見。
除了繪畫,其余種類的工藝品中,以寒拾“和合二聖”爲題材的作品也十分普遍。工藝品種類涉及瓷器、金屬器、玉雕,木雕、磚雕、漆雕、牙雕、竹雕、刺繡、剪紙等等〔圖5〕,種類多,數量大,地域分布廣,也不乏精品佳作。
以寒拾爲題材的傳奇故事可以看作是口頭作品。最爲流行的版本是寒山拾得親如兄弟,共愛一女,後拾得臨婚,寒山得知後爲成全拾得,離家出走。拾得得知後舍女南尋,終于相遇(一說在蘇州楓橋相遇)。一人持荷,一人捧盒,兩人友好相見,一同皈依佛門。
(更早的“和合”故事,如“萬回哥”傳說不再贅述。)
寒拾傳奇故事在民間流傳甚廣,同時産生了一系列民俗活動,江浙一帶尤其盛行。寒拾“和合二聖”畫像常見懸挂于廳堂,祈求家庭和睦;懸挂于婚房,祝福夫妻和和美美,百年好合。江南婚俗拜堂時,還要禮拜“和合二聖”。
作爲“和合二聖”的寒山拾得已經不同于天臺隱居時的寒山拾得。狀如貧子,形貌枯悴,桦冠木履,布裘破敝的“瘋癫和尚”已變成慈眉善目,心寬體胖,笑口常開,衣衫華麗的“和合二聖”。原本狂放不羁,笑歌自若,常以詩譏諷時態,警勵流俗的詩僧,已變成保佑百姓和睦安康、夫妻好合、家庭幸福的“喜神”、
“愛神”、 “和合神”。曆史讓寒山拾得離開了巨石嶙峋的寒岩洞穴,走進了千家萬戶的廳堂婚房。
3、寒山在日本和美國不同的偶像地位
唐代以來,寒山一直是日本信衆心中的高僧。日本是一個佛教信仰較爲普遍的國家,禅宗由中國東渡日本後,便成爲日本僧俗人士追求的最高境界。日本人田口米舫于1885年遊訪寒山寺後,萌發了在日本建寒山寺的念頭。1929年日本東京建成寒山寺,寺門山道上豎有張繼《楓橋夜泊》詩碑和羅聘《寒山拾得畫像》碑。寺邊有一木橋,也取名“楓橋”。南宋前寒山詩己被傳入日本,寒山被視爲禅宗大詩人;
自江屍時代起就有多種寒山詩注本流傳。寒山詩在日本享有很高的地位,公認爲對日本的俳句、短歌産生過深遠影響。日本人從寒山詩領略到禅宗的理念,加上寒山詩通俗淺顯,極易流傳。在日本的禅畫中,寒山拾得的形象也相當普遍。2007年10月,
“禅意寒山--日本禅畫邀請展”在蘇州寒山寺開幕,展出的200余幅作品中絕大部分以寒山拾得爲題材。由此,寒山拾得在日本僧俗心中的地位可見一斑。
日本信衆把寒山當作禅宗高僧信奉可以理解,但美國的情況有點意外。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寒山曾經成爲美國嬉皮士的領袖,其蓬頭跣足的形象爲嬉皮士們仿效,其詩歌風行一時,大行其道。據說美國詩人加裏·史奈德在學習日本文化時,被奇特的寒山詩深深吸引。史奈德于1956年發表了24首寒山譯詩,在美國流傳最廣。美國嬉皮士風潮的代言人,
“垮掉的一代”的文學代表傑克·凱魯亞克與史奈德是世交,他也深受寒山詩的影響,在1958年出版的長篇小說《法丐》中講述了他與史奈德的友誼,以及後者在翻譯寒山詩並逐漸把自己引入禅境的故事。從此在美國掀起了“寒山熱”,寒山成爲“垮掉的一代”心目中的偶像。
至于中國古代的寒山如何“嫁接”到當代美國的嬉皮士們的心裏,筆者借用何善蒙的一段話:
“寒山對于嬉皮士們的感召力最直接地來自其外貌行爲。然後才是內在精神。嬉皮士以長發赤足、奇裝異服以示對社會的反抗,桦冠木屐、布裘破敝的寒山引起他們的共鳴也就不足爲怪了。從思想上說,寒山詩有兩點契合“垮掉的一代”內心深處的渴望,其一是其遺世獨立的精神,寒山遊離于一切社會成規與秩序之外,“獨居寒山,自樂其志”,世俗的權威與力量不再能幹擾和製約他,這對嬉皮士們特立獨行、標榜自我的價值追求是一種刺激和鼓勵。第二點與第一點緊密相關,那就是回歸自然的意識,嬉皮士們鄙視社會、背育社會,于是只能走向曠野的自然。而在寒山詩中,他們驚喜地聽到了靈魂呼喚大地與山巒的深沈回響——渾然天成的寒岩美景,坐擁青山白雲的東方詩人,一切洋溢著安甯、祥和的氣氛和禅的生機,撫慰了他們充滿動蕩感、空虛感的心靈。”〔12〕
叁、當前的走向:寒山在“和合文化”中的角色定位
有識之士對21世紀的中國和世界提出“和合”理論、“和合”理想,盡管有許多理論問題需要繼續探討,但“和合”的文化理念已經進入主流意識領域。自黨中央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綱領性文件發表以後,和合文化在和諧社會建設中的重要地位被普遍認同。和合文化在中國文化史上源遠流長。我國思想家運用和合理念,從總體上理解自然界和人類社會及其社會關系,除強調團結、協作外,還有向心凝聚的含義,特指事物與其所處的環境和相聯系的總體結構實現融合統一,這是中華和合文化所體現的有中國特色的整體系統思想。和合思想通過以下四重關系爲和諧社會的建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1)人和自然的關系(把人對自然的態度與行爲提高到道德修養的高度來認識,運用“天人合一”、 “物我相親”等觀念,消除環境、人口、資源等方面的生態危機)。
(2)人與社會的關系(運用儒家民本主義的社會政治觀和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人生價值觀,通過民族情感、意志、風俗習慣、道德風尚、審美情趣,構建以國家和人民利益爲重的社會主義道德觀)。(3)人際關系(以“推已及人”、理解人、尊重人的基本原則處理人際關系,實現互利互讓、和睡相處的理想)。
(4)人與自身的關系(養成良好的道德風尚,強調自律、內省、踐履,摒棄不道德的思想行爲)。
“和合”精神和寒山精神呈現融合和包含的關系。寒拾“和合二聖”形象的精神內涵起碼包括以下叁點,這裏體現了寒山在和合文化中的角色定位:
1、實現人際關系的“和合”。寒拾二聖的兄弟情誼突顯其純潔性,尤其在處理人際關系矛盾時,能感召人們“推己及人”,相互理解,相互禮讓,相互尊重。這樣的理念作爲家人之間、親朋之間、同事之間以及社會上人際關系處理的准則,也是較爲合理的。
在處理特殊的人際關系中,寒拾二人的一段對話耐人尋味。寒山問拾得曰: “世間謗我、欺我、辱我、笑我、輕我、賤我、惡我、騙我,如何處治乎
”拾得雲:
“只要忍他、讓他、由他、避我、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幾年,你且看他。”這段對話是寒山拾得處理人際關系的准則,體現寒山拾得超越常理的寬容精神,與我國傳統文化中的“以德報怨”同一個範疇。最近從媒體看到山東退休女教師被歹徒襲擊引起搏鬥,在雙方均受傷的情況下,女教師送歹徒進醫院搶救的實例〔13〕。社會認可女教師的行爲,認爲這是一種超高境界,具有精神價值。這是在是非分明、善惡分明的前提下,人性的一種提升,道德的一種升華,對建設和諧社會很有意義。由此看寒拾的這段對話,其中的寬容精神應該被認可。
2、熱愛大自然,實現人與自然的“和合”。寒山詩表現出寒山對生存環境的熱愛超出一般意義上對環境的愛護。從物質層面看,寒山依靠大自然的物質賞賜,他和大自然之間是相依爲命的關系;從精神層面看,寒山深深熱愛大自然,他只有身處山林,才感到自由自在,無憂無慮,身心舒暢。如果人與自然的“和合”
(和諧)達到了這種境界,才能真正稱得上親近自然,熱愛自然,保護自然,才不會向自然過分索取。
3、講究養生,實現身心的“和合”。寒山皈依佛門後,雖然生活清苦,但生態平衡的大自然滋養了他的身心,豁達開朗的性格調養了他的精神,幾十年如一日的體力鍛煉強健了他的體格。這樣的養生之道,使他延年益壽,活到一百多歲。在當今世界,新老疾病威脅人類的健康;各國又相繼進入老齡化時代,高齡人群的身心健康亟待重視,寒山的養生之道具有積極意義。
參考文獻:
〔1〕〔3〕羅時進.寒山的身份與通俗詩敘述角色轉換.寒山寺文化論壇論文集2007.中國文史出版社,2008.
〔2〕〔7〕〔9〕錢學烈.寒山拾得詩校評.天津古籍出版社,1998.
〔4〕〔5〕〔6〕〔8〕〔10〕〔11〕重修寒山寺志.江蘇古籍出版社,2002.
〔12〕何善蒙.人間寒山路,寒山路不通.中華讀書報,2007.7.8.
〔13〕宋全政.退休教師以德報怨能否拯救靈魂.中國教育報,2008.4.20.
《寒山曆史角色的轉變及當前的走向(張君年)》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