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佛教在现代社会中的积极作用
东篱下
佛教是伴随着时代的发展而逐步发展壮大的。在历史发展的不同时期,佛教教义所发挥作用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现代社会,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高度发展,人类精神领域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而佛教此时正好充分发挥其心理辅导和治疗方面的功能,帮助人们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一、运用佛教理论化解现代人的心理疾病
在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的现代社会,人们在工作、学习、婚姻、家庭等各种生活的重压下,很容易诱发各种心理疾病。如果这些心理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的疏导,很容易引起当事人自杀或其他极端行为,危及自己和他人的身心建康,给社会带来不安定因素。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每年约有25万人死于自杀,这一触目惊心的数字,又会留给他们那些活着的亲人数倍的痛苦。而这些自杀的人都是或多或少地存有心理问题和认知上面的障碍。其实,世上再困难和无法忍受的事,只要你静下心来,勇敢面对,都会有解决的办法,并非只有自杀这一条绝路可走。一个人在遇到各种有关心理方面的问题时,关键是要学会为自己减压,善于找到合适的途径来解决问题并合理地排解心中的负面压力。如果一个人的性格内向、压抑,遇到问题又不能得到及时合理地排解,就可能引起各种心理方面的问题。比如,恐怖症、抑郁症、强迫症、焦虑症等。心理疾病一方面会给病人带来身体和精神上的伤痛,严重的还可导致自杀轻生的后果,另一方面也会给亲友和家人带来很多负面因素,造成伤害和打击。
佛教认为人类的问题、烦恼,根本源头在于“心”,因此主张开发人们心中无量的宝藏,将恶心改为善心,教导众生如何用心、安心、找心。佛陀说法四十九年,无论是讲四谛、十二因缘、六度、四摄等种种法门,都离开不了心。因为心主宰人的一切行为,一个内心清净的人,所行所言所思必定是清净的;若心杂染,所见所闻必然是污秽的。所以经上说:
“心杂染故,有情杂染;心清净故,有情清净。”可以说世间上种种的痛苦烦恼,皆由心造,我们的心在五趣六道里流浪,多生多劫以来不听从指挥,贪求五花八门的外境,对名利、金钱、权势、爱情,汲汲营营追求、计较、分别。其实我们的心原本也与佛陀一般,能够包容一切;如太阳、月亮,可以照破黑暗;如田地,可以滋长善根,种植福德;如明镜,可以洞察万物,映现一切;如大海,蕴藏无限能源宝藏。
此外,像汶川大地震等重大自然灾害之后,灾区的许多人都不同程度地产生了一些心理问题。有的人对房屋有恐惧感,不敢住在里面:有的人虽然身在安全地带,但心中一直担心会突然发生地震,于是惶恐不安;有的人一直处于失去亲人的伤痛中无法自拔:还有的人整天恶梦不断,精神恍惚,直接影响到了正常生活。在这种情况下,对灾区人民进行心理干预,缓解他们对地震的恐惧,减轻他们对失去亲人的伤痛,就显得至关重要。有鉴于此,许多佛教界人士积极参与到国家组织的心理疏导的工作中,奔赴灾区,对灾区人民,特别是青少年进行心理疏导,帮助他们克服对于灾难的恐惧心理,并且树立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增加他们抵御灾害和困难的能力。
事实上许多的疾病都是导因于心理作用,如肠胃病,百分之八十以上和情绪脱离不了关系,如果我们能够常常保持心平气和,许多的疾病自然能够不药而愈。
心理上有了毛病,要用什么心药来医治呢
佛陀说了八万四千种法门,就是为了对治我们八万四千种顽强的心病,譬如贪病若不持戒律以去除,心必定随着贪欲四处纷飞奔逐;瞋病若不修禅定以根治,心则生活在焚烈的火焰之中,很难做到“如如不动”的境界;痴病也唯有智慧才能治疗,因为智慧能够照破痴暗的无明,让我们的心恢复光风霁月的本来面目。
在民间,佛教早就在在心理疏导方面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因为在广大民众的心中,诸佛菩萨是能够救苦救难的“神仙”,无所不能。在他们遇到烦恼或者问题的时候,常常会渴求一种精神上的慰藉,而菩萨此时就起到了这样的作用,使他们能够暂时缓解一些精神压力和烦恼情绪。当一个人能够静下心来面对他所遇到的问题时,智慧也往往于此时显现出来,也就会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因此“家家弥陀佛,户户观世音”成为民众对佛教尊崇的一种广泛形式。也正基于这个因素,由佛教界人士对患有心理疾病的人进行心理疏导,删)更容易接受。佛陀以简便的法门告诉大众:佛法就是心法。在佛教的教理教义中,还有很多方面涉及到心理学方面的内容。佛教常说“心生则种种法生”、
“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心如工画师,能画诸世间,五蕴悉从生,无法而不造”。在佛教唯识学中,涉及到心理学方面的内容更多。佛教认为,我们所有的种种烦恼痛苦,都是由我们的心所造作引起的,所以,根除众生的苦恼,唯有从心入手。
通过学习佛法,我们可以清楚地知道我们的心是怎样运作的,我们的快乐和痛苦是怎样地被我们制造出来的,当我们能够了解和体会我们的心是怎么一回事的时候,我们就不太容易被我们的心“欺骗”了,我们就可能做自己心灵的主人,做个自在快乐的人了。
二、运用佛教知识改善人际关系
现实生活中,人际关系的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现代人常常因工作、学习和生活而聚集在一起。这样就形成了上下级关系、同事关系、师友关系、父子关系、夫妻关系、婆媳关系等各种关系的存在。况且人在社会活动中,存在着与人亲近的内在驱力,包括和需要别人关心、需要友谊、需要别人的接受、需要别人的支持与合作等。人与他人的关系涉及到人的生存与发展,由此也可见人际关系的重要性。
但现在由于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学习、工作方面的竞争力也日益加重,人们普遍地感觉到越来越难处理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人与人之间的相处已经不像古人那样单纯质朴。现实之中,我们在处理各自的情感和利益方面往往会和他人产生各种矛盾和问题。有时候当你对别人真诚相待时,别人却对你虚情假意,使你感觉到付出的真情得不到回报;有时候,你与领导交涉工作意见时,由于分歧可能引起争执。而在你与同事之间,也常会由于工作方面产生矛盾,若没有良好的勾通还可能导致彼此关系的僵化,最终不欢而散。在家庭生活中,因为家庭成员每天都要生活在一起,一旦有了思想分歧,如父母与子女,婆婆与儿媳之间,闹起了意见,还将导致家庭不和睦或者夫妻之间的反目。
佛陀指示人际的关系,亲到母子夫妻、亲戚朋友,乃至怨家对头,都是由宿生之缘缔结而来的!没有缘就不会在一起:过去没有缘的人,即使相逢了,彼此间也不起反应的。人际关系就是四种缘会:在感情方面,不是报恩,就是报怨:在财物方面,不是讨债,就是还债(您欠他或是他欠您)。一切都不外乎这四种缘。
在佛法中,改善人际关系的主要方法有六度、四摄,四悉地,上供,下施等方法。六度重菩萨内在德能的建设;四摄重在善巧摄受众生,处理与众生的关系:四悉地中,息灾和降伏为谴除事业中的种种违缘,增益和怀爱为帮助菩萨摄受众生,获得众生的敬爱;上供是通过供养三宝得到三宝的加持,增加自己的福报;下施是行四种布施,使众生欢喜,愿意随菩萨修学。
佛教可以净化人心,面对诸种纷繁的人际关系,可以在现代社会中为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而发挥其独特的作用,因为佛教的教理教义都是引导人心向善的,而善念和善行则是调和人际关际的润滑剂。可以说佛教的五戒十善,也是培养一个人具有慈悲心和善良品行的基本保证。
一个拥有慈悲之心的佛教弟子,必然会善待他人,关爱众生,看待别人如同自己的亲人。 《梵网经》中说: “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无不从此受生。”
《无量寿佛经》中亦说: “世间人民,父子、兄弟、夫妇、亲属,当相敬爱,毋相憎嫉;有无相通,毋得贪惜;言色常和,莫相违戾。”莲宗十三祖印光大师也说:
“无论在家出家,必须上敬下和,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看一切人都是菩萨,唯我一人实是凡夫。……”
就以最基本的亲子关系来说,佛教认为子女对待父母要孝顺、奉养,父母对子女要爱护、教导。
《善生经》中讲子女当以五事敬顺父母:一、奉能使无乏,二、有所为先白父母,三、父母所为恭顺不逆,四、父母正令不敢违背,五、不断父母所为正业。父母亦当以五事养育其子女,:一、制子不听为恶,二、指授示其善处,三、慈爱入骨彻髓,四、为子求善婚娶,五、随时供给所需。不过这里要注意,子女对父母的顺从不是没有原则的,它不能离开一个“正”字。若父母不正,子女当劝令归正。
《大宝积经·三律仪会》中讲: “父母不信,令其住信;父母毁戒,劝令住戒;父母悭贪,劝令住舍。”佛教还认为,劝导父母入正道,是子女对待父母的最大孝顺和报答。
同样,在处理夫妻关系方面、佛教提倡夫妻之间当相敬如宾,相处如友,互相承事,互相关怀,互相爱护。夫妻当互视为同舟共济的恩人,不可当作彼此行乐的欲具或仇人。妻待夫如父如兄如友,夫待妻如母如妹如女。另外在处理朋友之间的关系方面,佛教指出世间朋友有多种多样,有贤友、诤友、亲友、仁友、德友、挚友、善友、慈友、悲友,此数者为良友;另有邪友、佞友、贪友、假友、怨友、害友,此数者为恶友。良友是指“难与能与,难作能作,难忍能忍,密事相语,不相发露,遭苦不舍,贫贱不轻”。人若远离良友,则恶友增多。
以上这些都可看作是佛陀在教导我们如何去正确处理人际关系。这些既是我们为人处世的正道,亦是我们摄受众生的方便法门…
《试论佛教在现代社会中的积极作用》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