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試論佛教在現代社會中的積極作用

  試論佛教在現代社會中的積極作用

  東籬下

  佛教是伴隨著時代的發展而逐步發展壯大的。在曆史發展的不同時期,佛教教義所發揮作用的側重點也有所不同。現代社會,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高度發展,人類精神領域中出現了各種各樣的問題。而佛教此時正好充分發揮其心理輔導和治療方面的功能,幫助人們幫助人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

  一、運用佛教理論化解現代人的心理疾病

  在生活節奏日益加快的現代社會,人們在工作、學習、婚姻、家庭等各種生活的重壓下,很容易誘發各種心理疾病。如果這些心理問題得不到及時有效的疏導,很容易引起當事人自殺或其他極端行爲,危及自己和他人的身心建康,給社會帶來不安定因素。據有關資料顯示,我國每年約有25萬人死于自殺,這一觸目驚心的數字,又會留給他們那些活著的親人數倍的痛苦。而這些自殺的人都是或多或少地存有心理問題和認知上面的障礙。其實,世上再困難和無法忍受的事,只要你靜下心來,勇敢面對,都會有解決的辦法,並非只有自殺這一條絕路可走。一個人在遇到各種有關心理方面的問題時,關鍵是要學會爲自己減壓,善于找到合適的途徑來解決問題並合理地排解心中的負面壓力。如果一個人的性格內向、壓抑,遇到問題又不能得到及時合理地排解,就可能引起各種心理方面的問題。比如,恐怖症、抑郁症、強迫症、焦慮症等。心理疾病一方面會給病人帶來身體和精神上的傷痛,嚴重的還可導致自殺輕生的後果,另一方面也會給親友和家人帶來很多負面因素,造成傷害和打擊。

  佛教認爲人類的問題、煩惱,根本源頭在于“心”,因此主張開發人們心中無量的寶藏,將惡心改爲善心,教導衆生如何用心、安心、找心。佛陀說法四十九年,無論是講四谛、十二因緣、六度、四攝等種種法門,都離開不了心。因爲心主宰人的一切行爲,一個內心清淨的人,所行所言所思必定是清淨的;若心雜染,所見所聞必然是汙穢的。所以經上說:

  “心雜染故,有情雜染;心清淨故,有情清淨。”可以說世間上種種的痛苦煩惱,皆由心造,我們的心在五趣六道裏流浪,多生多劫以來不聽從指揮,貪求五花八門的外境,對名利、金錢、權勢、愛情,汲汲營營追求、計較、分別。其實我們的心原本也與佛陀一般,能夠包容一切;如太陽、月亮,可以照破黑暗;如田地,可以滋長善根,種植福德;如明鏡,可以洞察萬物,映現一切;如大海,蘊藏無限能源寶藏。

  此外,像汶川大地震等重大自然災害之後,災區的許多人都不同程度地産生了一些心理問題。有的人對房屋有恐懼感,不敢住在裏面:有的人雖然身在安全地帶,但心中一直擔心會突然發生地震,于是惶恐不安;有的人一直處于失去親人的傷痛中無法自拔:還有的人整天惡夢不斷,精神恍惚,直接影響到了正常生活。在這種情況下,對災區人民進行心理幹預,緩解他們對地震的恐懼,減輕他們對失去親人的傷痛,就顯得至關重要。有鑒于此,許多佛教界人士積極參與到國家組織的心理疏導的工作中,奔赴災區,對災區人民,特別是青少年進行心理疏導,幫助他們克服對于災難的恐懼心理,並且樹立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增加他們抵禦災害和困難的能力。

  事實上許多的疾病都是導因于心理作用,如腸胃病,百分之八十以上和情緒脫離不了關系,如果我們能夠常常保持心平氣和,許多的疾病自然能夠不藥而愈。

  心理上有了毛病,要用什麼心藥來醫治呢

  佛陀說了八萬四千種法門,就是爲了對治我們八萬四千種頑強的心病,譬如貪病若不持戒律以去除,心必定隨著貪欲四處紛飛奔逐;瞋病若不修禅定以根治,心則生活在焚烈的火焰之中,很難做到“如如不動”的境界;癡病也唯有智慧才能治療,因爲智慧能夠照破癡暗的無明,讓我們的心恢複光風霁月的本來面目。

  在民間,佛教早就在在心理疏導方面做出了積極的貢獻。因爲在廣大民衆的心中,諸佛菩薩是能夠救苦救難的“神仙”,無所不能。在他們遇到煩惱或者問題的時候,常常會渴求一種精神上的慰藉,而菩薩此時就起到了這樣的作用,使他們能夠暫時緩解一些精神壓力和煩惱情緒。當一個人能夠靜下心來面對他所遇到的問題時,智慧也往往于此時顯現出來,也就會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因此“家家彌陀佛,戶戶觀世音”成爲民衆對佛教尊崇的一種廣泛形式。也正基于這個因素,由佛教界人士對患有心理疾病的人進行心理疏導,刪)更容易接受。佛陀以簡便的法門告訴大衆:佛法就是心法。在佛教的教理教義中,還有很多方面涉及到心理學方面的內容。佛教常說“心生則種種法生”、

  “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心如工畫師,能畫諸世間,五蘊悉從生,無法而不造”。在佛教唯識學中,涉及到心理學方面的內容更多。佛教認爲,我們所有的種種煩惱痛苦,都是由我們的心所造作引起的,所以,根除衆生的苦惱,唯有從心入手。

  通過學習佛法,我們可以清楚地知道我們的心是怎樣運作的,我們的快樂和痛苦是怎樣地被我們製造出來的,當我們能夠了解和體會我們的心是怎麼一回事的時候,我們就不太容易被我們的心“欺騙”了,我們就可能做自己心靈的主人,做個自在快樂的人了。

  二、運用佛教知識改善人際關系

  現實生活中,人際關系的問題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重視。現代人常常因工作、學習和生活而聚集在一起。這樣就形成了上下級關系、同事關系、師友關系、父子關系、夫妻關系、婆媳關系等各種關系的存在。況且人在社會活動中,存在著與人親近的內在驅力,包括和需要別人關心、需要友誼、需要別人的接受、需要別人的支持與合作等。人與他人的關系涉及到人的生存與發展,由此也可見人際關系的重要性。

  但現在由于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學習、工作方面的競爭力也日益加重,人們普遍地感覺到越來越難處理錯綜複雜的人際關系。人與人之間的相處已經不像古人那樣單純質樸。現實之中,我們在處理各自的情感和利益方面往往會和他人産生各種矛盾和問題。有時候當你對別人真誠相待時,別人卻對你虛情假意,使你感覺到付出的真情得不到回報;有時候,你與領導交涉工作意見時,由于分歧可能引起爭執。而在你與同事之間,也常會由于工作方面産生矛盾,若沒有良好的勾通還可能導致彼此關系的僵化,最終不歡而散。在家庭生活中,因爲家庭成員每天都要生活在一起,一旦有了思想分歧,如父母與子女,婆婆與兒媳之間,鬧起了意見,還將導致家庭不和睦或者夫妻之間的反目。

  佛陀指示人際的關系,親到母子夫妻、親戚朋友,乃至怨家對頭,都是由宿生之緣締結而來的!沒有緣就不會在一起:過去沒有緣的人,即使相逢了,彼此間也不起反應的。人際關系就是四種緣會:在感情方面,不是報恩,就是報怨:在財物方面,不是討債,就是還債(您欠他或是他欠您)。一切都不外乎這四種緣。

  在佛法中,改善人際關系的主要方法有六度、四攝,四悉地,上供,下施等方法。六度重菩薩內在德能的建設;四攝重在善巧攝受衆生,處理與衆生的關系:四悉地中,息災和降伏爲譴除事業中的種種違緣,增益和懷愛爲幫助菩薩攝受衆生,獲得衆生的敬愛;上供是通過供養叁寶得到叁寶的加持,增加自己的福報;下施是行四種布施,使衆生歡喜,願意隨菩薩修學。

  佛教可以淨化人心,面對諸種紛繁的人際關系,可以在現代社會中爲促進人際關系的和諧而發揮其獨特的作用,因爲佛教的教理教義都是引導人心向善的,而善念和善行則是調和人際關際的潤滑劑。可以說佛教的五戒十善,也是培養一個人具有慈悲心和善良品行的基本保證。

  一個擁有慈悲之心的佛教弟子,必然會善待他人,關愛衆生,看待別人如同自己的親人。 《梵網經》中說: “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無不從此受生。”

  《無量壽佛經》中亦說: “世間人民,父子、兄弟、夫婦、親屬,當相敬愛,毋相憎嫉;有無相通,毋得貪惜;言色常和,莫相違戾。”蓮宗十叁祖印光大師也說:

  “無論在家出家,必須上敬下和,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看一切人都是菩薩,唯我一人實是凡夫。……”

  就以最基本的親子關系來說,佛教認爲子女對待父母要孝順、奉養,父母對子女要愛護、教導。

  《善生經》中講子女當以五事敬順父母:一、奉能使無乏,二、有所爲先白父母,叁、父母所爲恭順不逆,四、父母正令不敢違背,五、不斷父母所爲正業。父母亦當以五事養育其子女,:一、製子不聽爲惡,二、指授示其善處,叁、慈愛入骨徹髓,四、爲子求善婚娶,五、隨時供給所需。不過這裏要注意,子女對父母的順從不是沒有原則的,它不能離開一個“正”字。若父母不正,子女當勸令歸正。

  《大寶積經·叁律儀會》中講: “父母不信,令其住信;父母毀戒,勸令住戒;父母悭貪,勸令住舍。”佛教還認爲,勸導父母入正道,是子女對待父母的最大孝順和報答。

  同樣,在處理夫妻關系方面、佛教提倡夫妻之間當相敬如賓,相處如友,互相承事,互相關懷,互相愛護。夫妻當互視爲同舟共濟的恩人,不可當作彼此行樂的欲具或仇人。妻待夫如父如兄如友,夫待妻如母如妹如女。另外在處理朋友之間的關系方面,佛教指出世間朋友有多種多樣,有賢友、诤友、親友、仁友、德友、摯友、善友、慈友、悲友,此數者爲良友;另有邪友、佞友、貪友、假友、怨友、害友,此數者爲惡友。良友是指“難與能與,難作能作,難忍能忍,密事相語,不相發露,遭苦不舍,貧賤不輕”。人若遠離良友,則惡友增多。

  以上這些都可看作是佛陀在教導我們如何去正確處理人際關系。這些既是我們爲人處世的正道,亦是我們攝受衆生的方便法門…

《試論佛教在現代社會中的積極作用》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