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試論佛教在現代社會中的積極作用▪P2

  ..續本文上一頁。在現實生活中,我們若能依法而行,必能自如地攝受父母,而有一個深厚的親子關系;必能自如地攝受妻子和丈夫,而有一個溫馨的夫妻關系;必能自如地攝受友人、同道,而有一個良好的朋友關系;必能自如地攝受與自己交往的每一個人,而有一個和諧的人際關系。我們要用佛法感化世人,用佛法莊嚴衆生,莊嚴國土,就不困難了。

  叁、幫助人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佛教是不同于一般宗教的,它強調智慧的重要性。有智慧的信仰,就是智信,而非迷信。人的生死問題,必須在智慧的觀照下,才能得到正確的答案。對人生有了正確的認識,然後,依此人生觀,去做人處世,便可以減少錯誤,並由此而消除因錯誤所帶來的困難。佛教要我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就是叫我們破除迷信,排除一切假象,明悟自心,用實際的、圓滿的、無礙的方法,和平等的方法,來對待自己的生活和人。佛教的慈悲平等理念可以作爲構成這種人生觀的重要因素和來源。

  “慈悲”一詞是從兩個不同的方面來體現佛教對衆生的關懷的。 《大智度論》卷二十七說:

  “大慈與一切衆生樂,大悲拔一切衆生苦:大慈以喜樂因緣與衆生,大悲以離苦因緣與衆生。”佛教視“苦”爲一切世間法的根本相狀,求道修行也就是要脫離無邊的苦海。所以,在拔苦與樂的慈悲精神中,又以拔苦爲最根本。

  佛教認爲,人們只有把“諸惡莫作、衆善奉行”的道德觀,無我利生、化他無倦的人生,諸行無常、時空無盡的宇宙觀,斷除煩惱、完成人格的價值觀,與慈悲濟世、覺悟人生、奉獻人生的菩薩正行有機地結合起來,在人類社會中廣泛弘揚,在現實生活中認真實踐,才能使家庭和睦、社會和諧、民族團結、國家富強、世界和平。但是一般的人都有嚴重的我法執著和深重的煩惱,而煩惱中又以貪欲爲上首。人在貪欲的驅使之下,就會想盡辦法去追求自己渴望得到的東西,諸如名利、地位、金錢、美女等等。而人的貪心是無止境的。當一個人得到了近處的東西,還會希望擁有遠處的東西,甚或是要把別人的也據爲已有。一旦得不到所希望擁有的東西時,又會加重自己的瞋心,有時還會不擇手段地謀取。有了貪心和瞋心,人也會同時具有了叁毒中的癡心,于是可能導致家庭矛盾、社會動亂、民族分裂和戰爭等的發生。因此《雜阿含經》說:“戰勝增怨敵,敗苦臥不安,勝敗二俱舍,臥覺寂靜樂。”

  爲了對治衆生不斷膨脹的欲望,佛陀和曆代祖師都勸誡弟子要少欲知足,淡泊名利。因爲佛教認爲世事無常,即使你現在擁有萬貫家財,擁有嬌妻愛子,但隨著時間的流逝或天災人禍等各種意外事故的發生,這一切都將會離你而去。且不說身外之物是苦空無常的,就是我們每個人的生命也不會永恒存在。一個人在生前無論多麼富足,也不論如何風光,一旦身死命終,終究還是要兩手空空而去,這是千古不變的事實。

  面對一些人不斷膨脹的貪心,日漸淪喪的道德風尚,佛教界人士應當發揮佛教對人生的指導作用,幫助人們樹立正確的正知、正見、正信的人生觀。讓那些利欲蒙心的人,認識到貪瞋癡所帶來的禍患惡果,從而減少乃至消除自己的貪欲之心,最終達到少欲知足。其次,還要教會人們正確看待人生中的成敗得失,始終保持一顆平常心。

  在人的一生中,每個人都會有心想事成的歡樂時刻,但也會有遭遇天災人禍等各種不幸的時刻。沒有哪個人會永遠幸運,也沒有哪個人永遠地不幸。成敗相伴,禍福相依,這是大自然永恒的定律。俗話說人無千日好,花無百日紅。一個人在得意之時應淡然一點,不要得意忘形,或者到處去炫耀。要知道,世事無常,一個人不可能永遠都處在志得意滿的境況,須想到還有平淡的時候,那樣才能使自己不至于喜極而失態或者驕傲自滿。當然,在失意的時候,在灰心沮喪的時候也要懷有一個坦然的心境。要相信暴風雨過後的晴空會更加明麗。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對于諸種人生失意之事,我們應當接受現實,勇敢承當。要知道抱怨和忿忿不平是毫無用處的。

  正確的人生觀其實也包含著彌勒佛的精神。彌勒佛在佛教裏代表著充滿希望和喜悅的未來,我們從佛像那象征著福氣的大耳朵、滿面的笑容和大大的肚子中可看到全部的生活智慧:因他表現出了一種現代人應當具有的達觀而寬厚的生活態度。每當我們禮拜彌勒佛的時候,都會從他那裏感受到一種平直的心境和開懷的情感。而這種人生觀還體現在佛教的修行上,所謂“修行”不是專指宗教的行爲,也不只是外表的形式,而是內心道德的養成,人格的升華。例如:人與人往來互相尊重;心存恭敬、包容;做人有人格、品德、威儀;肯與人結緣;心思端正,正知正見……這些都是修行。甚至在人際的相處上,以人我無問的雅量,包容異己的存在;用怨親平等的智慧,包容冤仇的傷害;用凡聖一如的認知,包容無心的錯誤。以包容的心胸廣利衆生,這也是修行。

  總的來說,面對人們普遍存在的貪心高漲,心態失衡的現實,佛教界人士應當利用其教義中有利于改善一般人人生態度的內容,從思想上來教育感化他們,讓他們保持少欲知足的心態,在遭遇人生的成敗之境時,應當做到“得意之時淡然,失意之時坦然”: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始終保持一顆平常心。此外,還應善用彌勒菩薩的寬容慈悲思想來培養現代人的寬容心態,塑造一個人高尚的道德品質。也可以說,在現代社會中,佛教應當肩負起心靈教化的神聖職責,在化解心理問題,促進人際關系的改善,培養健康向上的人生態度方面充當良師益友,尤其是在構建和諧社會中要發揮其勸世導俗,恒順衆生的積極的作用。

  摘自《寒山寺》佛教雙月刊

  

《試論佛教在現代社會中的積極作用》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