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以佛法研究佛法 十、如来藏之研究▪P7

  ..续本文上一页核心。从大乘经看来,如来藏佛性,为一切众生本有的清净心,在佛是如来,在众生是众生,都不须要说阿赖耶识的。此如『华严』、『涅槃经』等,均祇说如来藏而不说阿赖耶的。如说到如来藏为生死依,则如来藏便与阿赖耶发生了关系,因为说明生死世间的一切,要从阿赖耶说起。这在『胜鬘经』中。虽还未明显地表露出来,但到了『楞伽』、『密严』、『楞严』、『起信论』等经论中,如来藏与阿赖耶识的连系,确已明显地说出了。

  

  如来、如来藏、如来藏我,与阿赖耶识的教义,本没有必然关系。后期大乘经以唯心思想为中心,建立「三界唯心,万法唯识」的宗义,所以如来藏心与阿赖耶识非常密切起来。基于唯心的立场来说,如来藏与阿赖耶,是当然相结合了。 [P353]

  

  唯心思想,有一基本见解:即宇宙的一切现象,都不外乎吾人心识的变现。可以说,一切的现象界,即吾人内心所现起的相状,也即是心之一分。所以唯识学者,称外在的一切为心之相分,内在的心识为见分。一切法不离自心,随心幻现;阿赖耶识为一切心识中的微细心识,相续不断,成为一切众生的生死依。如来藏是在众生身中(或蕴处界中,或贪瞋痴中),而众生的身心一切,即是阿赖耶种识所幻现,所以如来藏也即在阿赖耶识的底里。一切心识的根本真实,也即是如来藏了。基于这一意义,如来藏是内在的心性;阿赖耶识是承内启外的动力。玄奘系的唯识学者,说明生死轮回,是不说如来藏的,只说种子生现行,现行熏种子。至于阿赖耶识性,因它是不生不灭的无为法,所以不去论说它与生死的关系。说明生死世间的一切,都在生灭相续的阿赖耶识中去解说,这是唯心大乘的一派。重视如来藏的学者,对现象界的说明,是推论到不生不灭本性清净的心源──如来藏,是现象界的根源。从这一意义来说,阿赖耶识与如来藏心,虽本是不甚相同的,却与阿赖耶识的变现一切有关,而形成不即不离的关系。但对阿 [P354] 赖耶识,也还有不同的解说。一、地论师(后来发展为华严宗)依『十地经论』说,阿赖耶识即是第一义心,真心,如来藏,这说明了阿赖耶识与如来藏是一体的。这在现行的经论中,是有其根据的。如『楞严经』中,将阿赖耶识视为如来藏。赵宋译的大乘经(经名记不得),也有说「阿赖耶净识」;『密严经』中,说「我说如来藏。以为阿赖耶」,又说阿赖耶是佛性,是我,当然也是如来藏了。所以,『楞严』、『密严经』等,与地论师一派的思想极为相近。二、依摄论师的唯识学者说,阿赖耶识是着重在不清净的,杂染的,虚妄的,生灭的,有漏种子的,一切不清净的法体,均归诸阿赖耶识中,阿赖耶识成为「过失聚」,为一切烦恼、业苦──三杂染种的聚合处。所以。阿赖耶识是以虚妄分别为自性的。这在玄奘译的圣典中,对此也有充分的说明。但梁译『摄论』,又说阿赖耶识有「解性」,是成佛而不失的觉性,这显然说阿赖耶有此染净二分;净分的解性。就是如来藏了。三、依『起信论』说,阿赖耶是真妄和合的,是善与恶、真与妄的统一体。他的立场。是真妄平等的。至于真妄和合的统一体究竟是什么,也 [P355] 难以明了。由于对阿赖耶识的看法不同,所以对如来藏为生死依的论题,也有不同的解说。不过,真心论者,虽然说阿赖耶识是真心,但古代的十地论师──慧远,即说明偏真不生,但妄不起,而必须真妄和合,一切法始能建立。所以在说明时,可以有所偏重,而真正的说明生死依,确有和合的意义。如『摄论』是着重阿赖耶杂染的,又点出「解性」。十地论师是着重真净的,从慧远的解说中,可知真心也不能不说和合。『起信论』不偏于真妄的统一,更为明显。

  

  依『楞伽经』来看如来藏与阿赖耶的关系,极为明白。如经中说:「如来藏常住不变,本性清净,无始以来虚伪恶习所熏,名为藏识」。这一说明中,也含有真妄和合的意味,如来藏无始以来为虚妄种子熏染,如来藏就名为阿赖耶识。如来藏本性清净,本是约众生位说的。凡夫的本性清净,名如来藏。阿赖耶识,也约众生位说,虽然本性清净,但因无始以来虚妄杂染所熏,现起一切虚妄颠倒的妄相,这一妄染的种子心,名为藏识。这一点可举一比喻。摩尼宝珠本来是清净的,如用青黄赤白等色衬托四周,由于色光的反映,摩尼宝珠也即现起青黄赤 [P356] 白等相。从这些现起的色相上看,虽然是不清净的,但它本来清净的体性,依然是不变的。约这一意义说,如来藏在虚妄杂染法中,是不失它本来清净的体性的。但为烦恼杂染所熏,现起种种不清净相,名为阿赖耶识,这就如摩尼宝珠的现起青黄等相了。『楞伽经』中,关于如来藏与阿赖耶识的解说,还有说得更清楚的,如「去除如来藏中藏识名」,这说明去除阿赖耶识的杂染种子心,只是如来藏去掉阿赖耶识的名字,并非灭掉阿赖耶识自体。如摩尼宝珠去掉青黄赤白等,并非去除现青现黄的宝珠。又经中说:「若无识藏名,如来藏者则无生灭」。换句话说,如来藏中现起的种种生灭虚妄颠倒相,即由阿赖耶识的虚妄习气(种子)而有,如将阿赖耶识中的虚妄习气灭掉,就不称为阿赖耶识,那如来藏也即本性如是,不再有生灭相了。所以,灭阿赖耶识的虚妄习气,只是灭阿赖耶识的名字。实是灭去业相,而不是灭去阿赖耶识的自体。基于此一意义,阿赖耶自体与如来藏还是一样的。所以说:「我说如来藏,以为阿赖耶」;有些经中说阿赖耶是真心。『摄大乘论』世亲释也说:如无虚妄杂染种子,则阿赖耶识即不成生灭 [P357] 。这可见,阿赖耶识的生灭相续,是因有虚妄杂染种子,而不是阿赖耶自体如此。『楞伽经』又说:有漏习气(种子)是剎那生灭的,无漏习气是非剎那生灭的。所以如来藏的称性功德,是无漏习气,与如来藏是相应而统一的。如来藏如为有漏习气所熏,则阿赖耶识便现起一切生灭的虚妄相,如将这虚妄相灭去,则阿赖耶识也不称为阿赖耶识了,此即是如来藏出缠,而称之为法身了。

  

  说到如来藏可否为杂染法的缘起,这是一个重要的大问题。如来藏是不生灭的,真实清净的,不与杂染法相应,怎么可为生死杂染的缘起?如来藏是本性清净的,怎么会因此而有虚妄杂染法生起?这杂染法是否从如来藏中流出的?依通常所说的「迷真起妄」,「从真起妄」,当然可说是从如来藏中流出的。但从清净法派生虚妄杂染法,这在理论上,发生了严重的问题。如来藏不与杂染法相应,依『无上依经』所说(见上引文),烦恼、业、苦,这一切,不能说以如来藏为缘起的,这等于说真净与妄染是二本的。如来藏是不生不灭的,清净的,在这清净真实的法体中,不能为缘而生起妄法。关于这一问题,最近『海潮音』中, [P358] 刊有「复礼和尚的真妄偈」一文,曾有所说到。如来藏中,如真是真,妄是妄,则真妄成为二体。如妄从真生,则问题更多了。我们批评耶和华的一元论不能成立,如说魔鬼是从那里来的?是否为耶和华所创造?若非耶和华所创造,则魔鬼是另有来源的,耶和华并不是绝对的。如说魔鬼是上帝所创造,则上帝便成为一切罪恶的渊源。同样的理由,若说一切唯是真实相,不生不灭,则虚妄杂染法从何而来?若说从如来藏实相中来,则如来藏成为不清净的因素了。将来成佛后,也可能有虚妄法生起。若说虚妄法不从如来藏实相中来,此则是另有其本源的,如来藏当然不能说为缘起一切法。如来藏本性清净,常住不变,侧重在真(清净)的一面,所以不能为生死法的缘起;要说明生死法的缘起,须以阿赖耶识为主体。然阿赖耶识与如来藏法性,有一贯摄处,此即阿赖耶识的本质,即是如来藏;妄心归根结底,即是真净心,但不能说一切染法的生起,以如来藏为缘。

  

  大体上说,大乘佛法,都建立教与证二者的。在教义的说明中,说真如实相,又说虚妄杂染相,从这二者去说明一切。『楞严经』说有二根本──一真一妄 [P359] ,也就是此义。如果只说一方,不论是妄染或真净,就不能说明一切──有凡有圣,有迷有悟,以及世间一切差别。依有真有妄去说明时,不论这无明与真如,妄心与真心,究竟是一还是异?总之,说明生死还灭的理论,要从这相对的二本去说明。然而大乘佛法,往往批评小乘为厌恶生死世间的消极者,将一切杂染的烦恼、生死苦果、世间舍离,始能出世间,获致常住清净的安乐,是真妄不相融的。而大乘,认为世间即是出世间,烦恼即是菩提,生死即是涅槃,这才建立不离生死,不离世间的法门。大乘宣说一切法是本来不生灭的,实为立足于行证的法门。但从这一意义去看一切法时,如『楞严经』说,五蕴、十二处、十八界、六大、根、识,皆如来藏妙真如性。天台说法性中具足一切(善恶)法。这等于以如来藏而说明生死杂染的一切;与依阿赖耶识而说明杂染,有所不同。中国佛教,似乎要到天台的性具思想,才能圆满的说明这一问题。但这与只说如来藏的常住不变,清净本然,说一切虚妄杂染法,不依如来藏缘起,而要依阿赖耶杂染种子心,就大大不同。天台学者评如来藏学者为不免「缘理断九」,也就是不同 [P360] 意二种根本──别有妄原。单说如来藏本性清净,常住不变,而一切虚妄杂染法从赖耶起,不免有二元的倾向。如依藏性而缘起生死妄染,又近于一元。总之,这是如来藏的一个根本难以解答的问题。

  

  中国的如来藏学者,常以水即波,波即水的公式,来说明如来藏即生死即涅槃的意义。其实,水为何会成为波?这并非水的本身即会起波,而是因风的鼓动。所以说明世界的一切,似乎不能不从二方面去说明。如『楞严经』中富楼那问佛:「一切皆如来藏妙真如性,云何忽生山河大地」?如来对此问题,举示很好的比喻来解说,但比喻到底是比喻。经以为一切本明;而说「明」时,即有「不明」相对而起,在这明与不明的相对存在中,而演出一切的事相来。这近于黑格尔的辩证法。但不论如何,总要说明迷悟的差别存在。如演若达多,头本来没有掉,而自以为无头,奔走若狂,待人向其解说清楚,始知本来不是此事。有头无头,虽并无不同,而到底有迷悟的存在。据此而说,迷悟并无不同,但为什么有迷悟,有凡圣,有众生与佛的差别存在?归根结底,还是要承认无始来的无明颠 [P361] 倒。所以一切唯是清净平等的,就难以说明种种世间的差别现象。在安立教相的说明上,如只说一切唯真唯净,是无法安立的。『胜鬘经』中说得好:「一切众生自性清净,而有染污义难知;无始以来为杂染所染,本性清净义难知」。这说明了本性清净与杂染的理论,不是一般世间理论所能通达的。因为,倾向于一元或二元,多有可议论的余地。如『胜鬘经』说:「如来为胜鬘夫人,为大地菩萨之所建立」。也许众生要完全了解此一理论,并不容易。如贤首宗的「随缘不变,不变随缘」等理论,听惯了,说来似乎易懂,其实是不易了解的。总之,印度传来的一般经论,就是宣说如来藏,也还是采取相对的二本说,从杂染熏习的一切种子识去说明一切。我国的台、贤等学派,要归之一元,从法性本净中去成立一切,生起一切。但到底应该怎样才算究竟呢!(幻生记) [P363]

  

《以佛法研究佛法 十、如来藏之研究》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