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以佛法研究佛法 十、如来藏之研究▪P6

  ..续本文上一页于这一意义,是难以理解的。所以经说很多的比喻,如摩尼宝珠落在污物之中,为尘垢所蔽,不能见其清净的自体;如虚空为云层所蔽,不清不明;如水为泥土所混浊,污秽不堪。但 [P344] 它们的清净本体依然是存在的,如将摩尼宝珠的污垢洗掉,现出它底本相,清净光明,无比珍贵。如风将云层吹散,现出蔚蓝色的天空,极目万里,多么清净。如将水沈淀以后,或以蒸气蒸溜一过,清净无比,可照万物。但这些清净的自体,并非现在才有,而是本具的。所以,如来藏即如摩尼宝珠、虚空、水一样,看起来虽不清净,而在这不清净的现象中,它底清净的本体,本来如此。在如来藏的自性中,不特具足了清净性,而且还具足不思议佛法──称性功德。如祗就它底本性清净来说,也许还不足以代表如来藏的特质。二、因缘:如来藏本性清净的自体,应以何种方法才能使它显发出来,这有四种因缘:1 信乐大乘:此即通常所说之发菩提心,对大乘佛法起深切的信愿,激发至诚的要求,期能获证大乘佛法,上求佛道,下化众生。如来藏性的显发,首先便有赖于发菩提心。菩提心如种子一样,如人的出生,不但要有父母精血的和合(种子),而且还要有心识。所以发世俗菩提心,还祗是显发如来藏性的外缘,而真正的主因,还是本净心性──如来藏。2 三昧:这如胎藏一样,人的身体由父母的结合以后,必须在胎 [P345] 藏中慢慢的成长。3 智慧:这如母亲,经十月怀孕成熟,而将孩子生下来。4 大悲:这如乳母,孩子出生以后,要有乳汁来资生长养,才能成人。如来藏性,以发菩提心为先;具足了菩提心后,在大乘佛法之中,修习禅定,由定水的滋润,使他成长;启发智慧,由智慧体证而显发如来藏性;更要成就大悲功德,化度众生,才能成佛(如成人)。所以,从如来藏而能成佛,须具有这四种因缘。三、得果:修习上面的四种因缘,才能将如来藏显现,到达成佛的究竟果位。如来藏的果德有四:即四种波罗蜜多──常波罗蜜多,乐波罗蜜多,我波罗蜜多,净波罗蜜多。常是无生老病死的,不变不异的;乐是没有一切忧愁苦厄;我即大自在;净是没有烦恼染污,离垢清净。如『大涅槃经』说:涅槃具常、乐、我、净四德。『胜鬘经』中,也隐约说到如来藏是常、乐、我、净。这三者,是说明如来藏自性,以什么为因才能显发?而显发后的情形又是怎样?四、业能(即功用):如来藏究竟有什么妙用?依一般说,如来藏有成佛的妙用。在众生位上,如来藏又具足什么业用,即对吾人生活在世间,能有一种引导向上──真、善、美的 [P346] 功能。如吾人遇到苦痛时,有一种自发的厌苦的情绪,同时也有一种向乐的情绪,希望自己能够得到安乐、究竟。为何会有此种厌离生死趣向涅槃的厌苦求乐的心理,这即是如来藏的业能,也即是如来藏在众生位上的妙用。虽然在众生位,如来藏还不能显发出来,但却能发生一种无比的影响。如每人都具有一种希求光明、向上进取、求自由、求安乐的心理,即因为有如来藏在。五、相应(或名相摄):这说明如来藏有种种功德与之相应的。如不空如来藏,有不离不脱不异不思议佛法与之相应。这在经论中,也有三种比喻说明:如大海、摩尼宝珠、水。大海,喻如来藏本具的法身功德性,是遍满而无差别的,如辽阔的海洋一样。在与如来藏相应的功德中,是具有佛的智慧德性的,这如摩尼宝珠,能引发种种的珍宝来。水比喻如来藏中,有悲心的德性。水的特性是能润泽,如枯旱了的树木,经水灌泽后,而能发出嫩芽,繁荣茂盛。如来慈悲利益众生之心,与如来藏相应,而产生种种不思议佛法。所以无论是如来的智德或悲德,都是遍满一切法性的。而这法性,为无始以来本来具足的。以上五义,是就如来藏因位而说的。六 [P347] 、分别:这说明如来藏性有清净的、究竟清净的、颠倒不清净的三类。七、阶位:如来藏的三种分别,亦即三种阶位。在众生位上的颠倒不清净,即名众生位;大地菩萨,对如来藏的功德性,虽能如实了知,但还未到达究竟清净,即名菩萨位;到如来藏成为究竟最胜清净法界时,即名如来位。这众生、菩萨、如来三位,即说明如来藏,在众生位名众生,在菩萨位名菩萨,在如来位名如来。所以,经中说如来藏即是众生,或名众生界。八、遍满:如来藏虽有这三位的不同,而如来藏性,确如虚空而遍满一切的。如来藏在众生位是如此,在菩萨位与如来位也是如此。如进一步说,在众生位上的如来藏,是遍满菩萨位与如来位的;在如来位上的如来藏,也是遍满一切菩萨的身心,遍满一切众生的身心的。因它遍凡遍圣,遍满一切,所以『无上依经』喻之如虚空。九、无变异:这说明如来藏在凡圣位上是无变异的。如最初是凡夫,而后成佛,看起来,这中间是有凡有圣的,但就如来藏在凡圣位上都是如此说,也确无凡圣变异的。从凡夫经十地修行成佛,这中间似有先后之次第,然就如来藏说,并无先后之变异。如众生是杂染的 [P348] )成佛是清净的,就如来藏说,这染净也无变异的。所以如来藏是无凡圣、先后、染净变异的。如来藏在众生位中名本性清净,在如来位上名离垢清净,这本性清净与离垢清净,仍然是一样的,无二无别。所以『法界无差别论』说:「法性遍无差」。这从如来藏法性无差别的特殊体验中,说明如来藏是超越一切时空的。十、一性:如来藏是融贯一切的。如来藏有时名法身、胜义谛、涅槃、如来,这些名字虽然各各差异,其实都是同一如来藏性。天台学者讲经,先要出体,即将各种不同的名字而说成一样。如约果上说,名菩提、涅槃、法身等;约因上说,名三昧、般若等;约境上说,名真如、法性、胜义谛等。各式各样的名字,其实即是同一如来藏的不同说明。

  

  四义中第二──菩提,即佛果。经论的解说,共有八义,即:自性、因缘、得果、业能、相应、分别、行、常。这八义,前六种与如来藏十义中之前六种名字完全相同。此八义中,除了因缘、业能、分别、行、常五义,与如来藏有不同解说外,其他三义(自性,得果,相应),与如来藏完全一致。现将此不同解说 [P349] 之五义,略述于下:因缘:不单是显发如来藏的自体,而是就菩提心──如来藏的由因缘而渐显清净,即经十地而修习十波罗蜜,广积种种功德,为圆成菩提的因缘。业能:这是说,如来有后得智与根本智,以及自利利他的功德。分别、行、常:这三者,是说明从如来藏性到成佛时,如来现出法、报、化三身(这也可说分别),而这佛果的三身,是常恒而不思议的。四义中的第三---功德:即如来有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法、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等一切功德。第四义─ ─业:这是一切大乘所共通的,可以「无思普应,随机应现」来说明。如来的一切业用,不与常人相同,毋须先作准备,说法是出乎自然而然,「无思普应」的,有如「天鼓自鸣」。另一方面,如来化度众生,是「随机应现」的,对高级的众生,而示现高级的身相说法,对低级的众生,即现低级的身相说法。所以佛身是常住遍在的,于一切时说一切法。众生内心清净,而能见到如来;众生内心不清净,即见不到如来。众生见佛与否,全依众生内心的净与不净而定。以上诸义,是从成佛之因,以至佛果、功德、业用,都归结于如来藏中。如来藏为一切清 [P350] 净因,在这些经论中,说的非常有条理。

  

  现在,说到佛为何要说如来藏性(或佛性)。这在上面「说如来藏之意趣」中,已经说过,即是要在众生位上点出如来藏的本净因来。佛说如来藏,是为对治五种众生的;一、怯弱心:有些众生,感到自己的业力深厚,无有成佛的希望与信心,而生起怯弱的退堕心。佛陀对之说如来藏佛性为人人本具,个个圆成的,只要自己能将如来藏佛性显发,当下即是佛。这与禅宗的「直下担当,自心即佛」一样,消除众生的怯弱退堕心。二、憍慢心:这特别是学佛的人,每有我是发菩提心的,持戒的,了解佛法的,有修行的,而对他人的一切,生起轻视的憍慢心来。这在学佛来说,根本与佛法不相应。佛对之说:人人都有如来藏、菩提心,现在虽不及你,将来一旦他底菩提心发起来,也许会超过你的。三、虚诳(妄)心:因为有类众生,专在一切虚妄的世间法上起执见,穷追不舍,佛对其说如来藏,说明在这虚妄法中有一真实的佛性,如棉花中藏有黄金而不自知,现在只要将黄金取出,即可成佛的。四、谤真实:有些人是不信真实的,这特别是对 [P351] 真理,每起误会,认为口里说的真理,不能有具体的事相见到。其实,真理即是一切事物的本来真相,是不能离开事物本身而见到的。佛对其说如来藏,说明真实不是从外面求的,不是最初没有而后求得的。真实是人人都有,本来具足的,只要能静心反观,就可得到。特别是对学空的人,说一切法如幻如化,虚妄不实,都是空的;佛说这话本来是对的,但一般人即以为什么都没有,执着空见,而不知佛说缘起无自性的空义,是显示法的本性空寂。说真实,空性即是真实。说实相,空性即是实相。五、执我:这如『楞伽经』说:有类众生「畏无我句」的,认为无我不能安立生死涅槃,不能归向佛法,佛为他说如来藏,为生死涅槃所依,消除其内心的恐惧,而归信佛法。

  

  佛说如来藏,具有以上五种因缘的。这五种因缘,依现世一般众生的心境来说,对于引导趋入佛法,如来藏是有其独到妙用的。

  

  八 如来藏为生死依

  [P352]

  再说如来藏为生死依:由于各家的解说不同,彼此的差别很大,问题也最难解说。如说如来藏是空性、法性,生死是不离法性的,则唯识与中观,也都是作如此解说的。生死不离真如法性,依之而说生死,但仅说不离,还未能说明这一问题的…

《以佛法研究佛法 十、如来藏之研究》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