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在唯识学者看来,认为应该有所分别,因为佛性有二种:一、理佛性:这是就真如法性而言的。真如──又名法界,此理佛性的圆满清净,故又名法身。二、行佛性;成佛与否,须视有无无漏种子而决定。因为众生的根性各各不一,有人是具有声闻乘无漏种子的,有人是具足独觉乘无漏种子的,有人具备成佛无漏种子的,也有人圆具三乘圣法无漏种子的;也有人没有三乘圣法无漏种子,而祇有人天乘种子的,这便是所谓无性众生,不能成佛的。从这一解说中,否认了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可以成佛的教说。唯识学者认为,就有无无漏种子的立场言,确有一分众生没有佛性,不能成佛的。具二乘种子,不具成佛无漏种子的,还是不能成佛的,这是唯识与如来藏学者的诤论处 [P336] 。如来藏学者,是以「一乘为究竟,三乘为方便」的,因为一切众生有如来藏,具足无量清净功德,个个都可成佛。而唯识学者与此相反,以「三乘为究竟,一乘为方便」,因为佛说一乘,祗是一种方便教说,有些众生根本不能成佛,怎能说一乘是究竟的?在唯识学者的眼中,『法华经』因此也成为不了义的。
再就中观学者的见解来说如来藏;唯识与真常论二家,就其讲唯心的这一立场言,二者是共通的。中观学者,对此有一不大同的见地:一、如来藏为佛所说,是对的,但是不了义教。如佛在『楞伽经』中,明白地说过:我本说空、无相、无愿、无我等法,但因一般印度宗教学者惊畏于无我句,不能信受,以为无我不能建立生死涅槃,因此而说空性为如来藏,使他们觉得有一似我的如来藏,这才信受佛法。其实,这如来藏即是法空性、法无我性的方便教说,所以说如来藏为依是不了义的。二、唯识的阿赖耶识也是不了义的。因为这又是如来藏的别名,如『密严经』中说:「我说如来藏,以为阿赖耶,愚夫不能知,藏即赖耶识」。佛陀虽以法性、法空性等方便说为如来藏,但有的众生,不能信受这常住不变 [P337] 的如来藏为所依。但不能深契无我无常,所以不能不称如来藏为阿赖耶,说为相续不断的心识为所依。如来藏既是佛陀的方便教说,则依此而立阿赖耶,更是方便教说了。
依中观学者说:一切法性本来是空寂的。众生的生死轮回,是由无始以来的无明、业、生死,形成一个一个的个性,由无明起业,业感生死,造成一个前后相续不断的个体。这如幻如化的生死,形成一个统一的体系,如五蕴的和合,成为生命的统一体;前生后生,构成生死轮回的统一性。众生的烦恼业果,以及一切精神与物质现象,都是无常无我本性空寂的。这一切,虽然是无常的,但因前后生的相续不断,而又成为相似的统一;虽然是无我的,但由五蕴的聚合,也成为统一的相似的我(假我)。众生即在这相似的假我上,而执常执我,其实这常我的当体,即是无常无我,当体空寂。在这无常无我的缘起法上,有些人引生出一个问题:一切法既然本性空寂的(他以为没有),无常的(他以为间断),为何会有生死连续的现象?一切法既是无我的,为何又有生命个体(我体)的现象 [P338] ?对于他们,无常无我的深义,完全不能理解,因此不能信受佛法,佛陀这才就本性空寂的法性,方便说为如来藏,说有一常住不变的(似我)体性,所以众生有业有果,有生死轮回。这样,引他们信受入佛法,再次第引导,使了解如来藏即是法性空寂无我的别名。佛说阿赖耶识,也是如此。唯识学者,信受无常无我,所以不同意依常住不变的(我体)安立生死轮回,而在无常生灭法上安立生死轮回。但对无常生灭的生死延续,认为是剎那剎那不能间断的。在唯识学者研究起来,眼等六识是不能安立生死轮回的,因它有时会间断,必须要一从未间断的恒转相续如瀑流的识,才能成立生死轮回。如众生所造的善恶业种子,在相续识中,才会保藏不失。我们见了东西会忆念,造了业会感果,这一切都是由相续如流的识而成立。佛陀因这类众生虽然信解无我无常,而对无常无我的深义,还有隔碍,所以不得不将不变常的如来藏,说为相续常的阿赖耶识了。而这阿赖耶识,一般人还是容易认为是我的。如『解深密经』说:「阿陀那识甚深细,一切种子如瀑流,我于凡愚不开演,恐彼分别执为我」。一般人听到阿赖耶、阿陀那, [P339] 即以为是从前生延续到后生的生命主体,与常我相似。其实佛说的阿赖耶识,是指即本性空的生死延续中所表现的统一性;随顺众生以心为我的见解,说此为识。此识即是本性空寂的,空性即是如来藏,也就称此如来藏为阿赖耶。唯识学者的这种生灭相续论,中观学者是不能赞同的。如造业,是剎那灭的,业灭过去,并非没有,而是存在的。如从过去到现在,从现在到未来,业是存在的,有用的,不过这种存在,只是过去有,非现在有,因为有此业存在,才能感受生死苦果。法性空中无碍,过去虽然过去,或者很久了,仍然可起用,不必要相续才能成立因果,所以中观者不必立阿赖耶识。如释尊在『阿含经』中,以及极多的大乘经中,并未说到阿赖耶识,难道就不能安立生死轮回吗?只要真正理解缘起性空的真义,无常无我而能成立生死与涅槃,何必再说如来藏与阿赖耶识?只因众生根钝,所以为说如来藏或阿赖耶识法门,使其确立生死轮回与涅槃还灭的信念,能在佛法中前进,这是极好的妙方便了。所以,中观学者从不如唯识学者那样,反对『起信』与『楞严』,也不说唯识非佛法,只说是方便说而已。如对佛法─ [P340] ─法性空寂而缘起宛然的认识进步了,知道什么是如来藏,什么是阿赖耶识,自然会进入佛法的究竟法门。所以佛说各种法门,都是有用的,并非说六识的不圆满,说八识才圆满;也不是说如来藏不空才究竟,说真如空就不究竟。中观学者依于性空缘起的深义,所以是确信一乘的,一切众生皆可成佛的。但不像真常学者一样,说如来藏本具一切无量称性功德。也不像唯识学者,说阿赖耶本有一切无漏种子。因为中观者信解因果如幻的三世观,染净无实的随缘观,不会落入非先有自性不可的见地。
七 如来藏为涅槃因
如来藏虽有各家的解说,但如来藏毕竟为真常唯心论者的核心论题,所以现在依如来藏学派的根本立场来解说。如来藏为清净涅槃因,如来藏又为杂染生死因。然从如来藏的主要意义看,如来藏是特重于涅槃因的。所以中国的传统佛教,特重于说如来藏即是佛性,为一切众生成佛的因依。 [P341]
如来藏为涅槃因,这在经的方面,如『胜鬘经』、『不增不减经』、『无上依经』、『法鼓经』、『央掘魔罗经』、『涅槃经』等。在论的方面,如坚慧的『法界无差别论』,及(一说为无着所造的)『究竟一乘宝性论』,以及真谛译的『佛性论』(传说为世亲所造)。这三论。对如来藏为清净涅槃因的意义。加以有体系的说明,与真谛译的『无上依经』,几乎同一形态。这些经论,虽内容的组织相近,但在论说的主题,却有所不同。『法界无差别论』,是以菩提心为主而说明的。『究竟一乘宝性论』,是以三宝的宝性为主,这宝性亦即通常所说的一体三宝与常住三宝。『佛性论』,是以佛性为主。『无上依经』,是以如来界(即如来藏)为主而说明一切的。
依据这些经论,来说明如来藏为涅槃因,分作四部分来说明:一、如来藏(佛性、宝性、如来界等),二、菩提,三、功德,四、业。依如来藏学说,要将这四部分说到,才能圆满的说明如来藏为涅槃因的所以。因为一切众生本具「如来藏」,依之修行成就,即是「菩提」,佛果菩提,是有种种「功德」相应,才 [P342] 能发挥利益众生的广大「业」用。菩提、功德、业,也即等于如来藏出缠所有的体、相、用三者。如来藏是一切法的本依,有情的成佛,以及种种功德妙用,都依如来藏而有的,所以如来藏也即成为众生成佛及涅槃的清净因了。在『法界无差别论』中,以菩提心为清净法本,有情以苦提心为因,才能达到成佛之果。菩提心有二种:一、世俗菩提心:如对大乘佛法有深切信解,发起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四弘誓愿,这是属于世俗的菩提心。二、胜义菩提心:这不但是上求下化的信愿,而要能够体悟到本性清净的佛性──如来藏性。如『大日经』说:「菩提心为本」,而说菩提心为:「如实知自心」,即对自己的自性清净心,能如实觉知。此亦近于禅宗所说的「明心见性」。大藏中有『发菩提心论』,说明在五蕴身心中,体解性空,而悟到本性清净,不生不灭的,即是发菩提心──胜义菩提心。如实了知此心性本净,才能向佛果位迈进,才是真实发菩提心。所以,如来藏又名菩提心、佛性。一分大乘经,对发菩提心特别重视,如『华严经』等。由初地至十地的阶位,即是发菩提心的一步步的增进,而获得一分一分的清净。可 [P343] 以说,凡是开示发菩提心的经论,大都与如来藏说相近。
根据上面所说的几种经论,对四义中的第一──如来藏作一综合简要的解说。如『佛性论』,『究竟一乘宝性论』,『无上依经』,均用十义来解说的。一、自性:如来藏究竟是什么?如来藏的自体,即是如来,也就是诸法如义──真如法(如)性。为一切众生本来所具足的。这在真常学派,觉得如来即如如如如智。如如如如智,故名法身。『华严经』也说:「无有如外智,无有智外如」。基于这一意义,不论说如来藏或佛性,都是从众生位上点出清净的因性。虽然众生位上的五蕴、十二处、十八界,以及贪瞋痴等,是一切不清净法,但在这不清净的众生心性,各各具足了清净性,这并不因众生的杂染颠倒而颠倒。所以『胜鬘经』说:众生自性清净,而有染污,为客尘所染,就是自性清净。虽为烦恼杂染所染污,而众生本具的如性,仍然不失其自性清净。关…
《以佛法研究佛法 十、如来藏之研究》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