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以佛法研究佛法 十、如来藏之研究▪P4

  ..续本文上一页法的根本,而与唯识学者所说完全不同。至于说到什么是如来藏的清净因,即是空性──心性上所具足的无漏的清净功德,亦即『起信论』所说的「称性功德」。由心(法)性的统一上,具足一切无漏圣功德性。所谓清净因。亦即真如功德性的异名。因此。真如又名「法界」。法界为三乘圣法之因──一切清净圣功德因,即圣果位上的无漏功德,无一不在真如法性中本来具足。其次说到如来藏为杂染依;杂染因即有漏烦恼习气,吾人无始以来的烦恼习气,是不离真如的,但这烦恼习气,并非为如来藏所有的,而是寄附在如来藏的。真常经中,将它称为「客尘」烦恼。所以真常学者,讲一如来藏,而一切生死涅槃问题都得安立。众生无始以来的一切清净功德与烦恼杂染,都依如来藏而存在,一切问题可说都由如来藏而获致解决。在真常系的『胜鬘经』与『起信论』中,因此将如来藏说为空如来藏与不空如来藏(天台演变成三种)。不空如来藏,是因真如法体上具足一切无量清净功德,所以名不空如来藏。空如来藏,是说明真如法性不为杂染烦恼所污,故名空如来藏。『胜 [P328] 鬘经』说:「如来藏是依是持是建立,世尊!不离不脱不异不思议佛法。世尊!断脱离异,外有为法依持建立者,是如来藏」。这说明清净因,即佛果的一切清净功德,是与如来藏分不开的;而能与如来藏分开的,便是一切杂染法。又经中说:「依如来藏说有生死,依如来藏说有涅槃」。这说明如来藏即是一切生死涅槃法的所依处,没有如来藏,则一切生死涅槃法便无从说起,这即是如来藏的根本思想。所以,『华严经』中,称如来藏法门为「性起」法门。据『华严经』的「性起品」说:佛的一切无边功德,都是由真如法性而起的,因此如来藏为一切清净法的根本,依之而建立空不空如来藏。如来藏的清净法即是性具,杂染法是外砾,这说明了杂染法与如来藏本身并无关系,而一切的清净法,才是如来藏所本具的。由此可知,般若智是由如来藏的不思议佛法中来的,无明是由依附如来藏无始以来的杂染法而有的。

  

  再依唯识宗来说如来藏;唯识学者,在初期的无着、世亲时代,本来还多少说到如来藏,但到了护法他们,几乎没有谈它,所以如来藏与阿赖耶识的关系, [P329] 在一般唯识学者中似乎不甚熟悉。唯识与真常的根本不同,即在空性与心识的关系上。真常学者认为:心识与真如的关系,是不一不异的,然而着重在不异,所以从心性不二的立场,在众生心中,说有真心或清净心、法性心等。依唯识学者说,真如与心识的不一不异,是对的,因为法性遍一切处,阿赖耶识等一切法,是不离真如的。虽然一切法不离真如,但也不能说心识与真如即是不异的。因此,真如与心识有其不同:真如是不生不灭的、常住的、无变化的,而心识是有生有灭的、无常的、有变化的。唯识学者,在说明一切法时,从未说到真如的如何如何,因为真如法性的平等,无二无别,我们不能从真如说明千差万别的现象;世间的无限差别,有凡有圣,有业有果,有此有彼,这一切应在有为的生灭法上说明,不能在真如法性上说,这就与真常论者完全不同了。依唯识学者说,有漏的杂染法,是阿赖耶识中无始以来的有漏习气,在阿赖耶识中不断的展转熏生,从种子生现行,现行熏种子,而成为有情的生死流转。真如是不生不灭的清净法性,不能从真如法性中说明有漏的杂染差别,也即不依如来藏有生死了。至于阿 [P330] 罗汉、辟支佛、菩萨、佛的慈悲、智慧、大定等一切无漏法,不像真常学者所说。是如来藏心中本来具足的。唯识学者说,这无漏法是由阿赖耶识中的无漏种子而来的。因阿赖耶识中有这无漏种子,所以由此才现起戒定慧等一切无漏功德。这无漏种子,并非常住不变的,而是有生灭的;因为有生灭,才能生一切功德。如无漏种子无生无灭,则就不会生起现行,不会有无漏功德了。所以无漏功德现行,也不能从真如去说明。不过,唯识学者所说的无漏种子,也有其不圆满处。阿赖耶识是有漏的,有漏的阿赖耶识中有无漏种子,性质各别,这似乎非常费解。这与真常论者,将有漏的杂染种子,寄附在如来藏中,一样的不圆满。唯识宗以阿赖耶识为依处,统摄了一切有漏无漏种子,所以不要如来藏为依止。中国的真常学者,批评唯识说的不圆满,没有知道如来藏性中具足无量功德。依唯识者说,无量功德,是由修行而有,由无漏种子所生,因此才能说明得涅槃与成佛。所以不是不知道,而是不以如来藏为建立因。有人因此而称唯识为阿赖耶缘起,真常者为如来藏缘起。唯识宗对有为生灭与无为不生灭,分得最清楚;有漏无漏 [P331] 种子的现行,都在有为生灭法上说。中国的『起信论』与『楞严经』学者,天台、贤首宗等,听到有为与生灭,均认为是不圆满的,不究竟的。但在唯识宗说,不但众生是有为的,即佛果上的一切功德现行,也还是有为的,生灭的。这一解说,很难为中国佛教的传统(真常)学者所谅解,其实只是学派的解说不同。真如与识,唯识宗着重在不一,真常者却偏重在不异,由此唯识是侧重在差别的现象,真常是侧重在统一的本性。至于如来藏究竟是什么?唯识宗说,如来藏即是真如,即是圆成实性,法性,法空性,法无我性。因为众生未能证悟真如,真如为烦恼所遮蔽,不能显发出来,所以名如来藏。一切法依阿赖耶识而现起,所以如来藏即阿赖耶识性──心性。约这一意义说,唯识与真常所解说的并无多大差别,所不同的,真常说真如具足无量称性功德,而唯识却将此清净功德,说为有为的无漏种子。

  

  现在来说明一些诤论。真常学者说,如来藏既然不是心,经中为何说如来藏即是真心、自性清净心、法性心呢?唯识学者的解答说,这些,都是就心(法) [P332] 的性而说的。如阿赖耶识是有为的生灭法相,而阿赖耶识的识性,即是真如,所以就名为真心与自性清净心。这真心与清净心,并非有为有生灭的心,而是约心的不生不灭性说的,并非众生已有无漏清净的心。至于说如来藏即是法性,而不是心,这是有经教根据的,如『楞伽经』中说(如上引文)。又『解深密经』的「胜义谛相品」,说胜义谛有无二相,离言相,超过寻思相,超过一异相,遍一切一味相的五相。『无上依经』说如来界也有五相,与『解深密经』五相一样。所以说如来藏即是真如,在经教中是无异义的。真常学者说,真如又名法界,法界即三乘圣法之因,这是因如来藏具足无量称性功德。如如来藏不具足此等功德,又怎么可以称为法界?唯识学者说,界是依义,并非因义,一切圣者,均以证悟真如断却烦恼而成圣者的,三乘圣法是依真如法性而成就的,所以名为法界。如『金刚经』说:「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真常学者又说:『胜鬘经』中有空如来藏与不空如来藏,这不空如来藏,即是不离不脱不异不思议佛法,具足无量清净功德。若如来藏不具足这些功德,何以经中称为不空如来藏?唯识 [P333] 学者说:所谓功德,有有为与无为的二种,如来成就的,是有为与无为的一切功德。但如来的大智、大悲、大定,以及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法等,这些都是有为功德,是有作用的;无为功德,即是真如法性本身所具有的功德,如真如的不生不灭、常住不变、(胜义)善的、清净的、光明的,这些都是真如法性自身所具足的,并非有为功德。有为的圣法,是从无漏种子而生起的无漏现行,所以真如的不离不脱不异不思议佛法,是约无为功德说的。若如真常学者所说,那佛陀只有无为功德,而无有为功德了。最后说到,唯识学者否定如来藏为缘起的问题,这也是真常与唯识所诤论的一个中心问题。依真常学者说,如来藏缘起,是依据论典(起信论)而说的。唯识学者说,释尊的经教,我们还可以分别它底了义与不了义,论典根本不足以为据的。『无上依经』说:「一切众生有阴入界,胜相种类,内外所现,无始时节相续流来,法尔所得至明妙善。此处若心意识不能缘起,觉观分别不能缘起,不正思惟不能缘起。若与不正思惟相离,是法不起无明,若不起无明,是法非十二有分缘起」。这说明如来藏不能为生死之缘起 [P334] 的。一般所谓生死,是由惑起业,由业感果,从惑业苦的流转不息,而有生死。约这一意义说,只能说生死没有离开真如法性,或说迷于真如法性而有生死,不能说真如法性为生死底缘起。因为杂染法根本不能以清净法为缘起,也不能从无漏的清净心生起,所以『无上依经』说,真如非无明所能缘起。一般说如来藏的,都以为真心为染法所污,从真心而起妄心,由妄心再起颠倒,熏习真如,形成生死流转。如灭去颠倒的妄心,则真心即能显发出来,而成涅槃解脱。地论宗学者,举喻来说明这一意义:如我们作梦时的颠倒梦心,是由梦中意识而来,而梦中意识,又是来自明了心的。因我们明了时所见的一切现象,等到睡梦时,心起模糊,而生颠倒。所以虚妄心是依真实心而起无明烦恼的。但依唯识学者说,梦中是梦中意识,平时为明了意识。梦中意识是有梦中意识的种子,明了意识是有明了意识的种子,是各各不同的。无漏心,我们根本从未有过,我们向来即只有虚妄杂染心,怎能说虚妄心从无漏清净心生起?所以唯识学者,不承认有一清净心为虚妄心之根本,更不承认如来藏为生死法之缘起,只能说生死是依如来藏的 [P335] 。这样,『起信论』中的真如熏无明,无明熏真如,唯识学者也是不承认了。因为不生不灭的真如法体,是不可以(也不能)熏无明,及为无明所熏的。依唯识学者说:经中说如来藏是对的,而一般所说的如来藏缘起是错误的。由于这一根本见地的不同,所以唯识与真常系的天台、贤首、禅宗,另有很多诤论。如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有如来藏,可以成佛。这…

《以佛法研究佛法 十、如来藏之研究》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