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是肉团心、缘虑心、集起心等精神现象,但仍有不离此肉团心的意义,所以经说「无身寐于窟」。因为如来藏在众生中:身心中,心中,与众生心的心识活动有着不可分离的关系。如来藏的本性是清净的,众生心还在虚妄颠倒的不清净中,为了区别二者的不同,有人将如来藏叫做真心,或称如来藏心,或自性清净心,这也就是众生颠倒妄想心中的本净觉性。由如来藏与阿赖耶识不相离,『楞伽』与『密严经』便说「如来藏藏识」。虽然,如来藏与阿赖耶识,有不同的意义,但也有不异性,用以安立众生的生死与涅槃。
以上是从如来的德性而说如来藏,因为有如来藏,所以即有如来藏我与如来藏心,基于这一意义,成为一分大乘经的核心思想。 [P319]
四 如来藏之抉择
关于如来藏的意义,依据『楞伽经』,如来是有所抉择的。在未说『楞伽经』之前,如来藏容易被误解为与印度宗教的我一样。如『楞伽经』中大慧问佛:「如来藏自性清净,转三十二相,入于一切众生身中。……如来之藏,常住不变 ……云何世尊同外道说我,言有如来藏耶?世尊!外道说有常作者,离于求那,周遍不灭。世尊!彼说有我」。从大慧的这段问语中,可以看出如来藏与我,一般人是看作一样的。如来藏既然与我一样,而为众生所具有,则印度宗教所说的我,也应该是正确的了。关于这一问题,如来的解答说:「我说如来藏,不同外道所说之我。大慧!有时说空、无相、无愿、如、实际、法性、法身、涅槃、离自性、不生不灭……说如来藏已,如来为断愚夫畏无我句,故说离妄想无所有境界如来藏门」。从这一解说中,可知如来藏的表面,虽然酷似印度宗教的我,而实质上,是与我迥异的。因为,如来藏即是一切法空性──法无我性的异名。释 [P320] 尊为了化度一般执常执我的众生,使其信受佛法,进而趣向一切法空的真义,因此方便说如来藏。如来对如来藏的抉择,『楞伽经』说得非常明确。从前有些经中,将如来藏解说为我为众生,是方便说;经『楞伽经』的抉择,明确的指出,一切法无我性为如来藏,因此如来藏的真意,就显了而不混滥外道的邪我了。
现依『楞伽经』为准,以一切法空性为如来藏说,则如来藏始能与性空无我的一切教说相契合。如来藏与法性,空性,法无我性,可说是一样的,不过法性,空性,无我性,遍一切法说,而如来藏专约众生的身心上说。这如虚空,在方的器物里成方的虚空,在圆的器物里即成圆的虚空,虽然形成各种不同的状态,但它底体性仍然与太虚空是同一的。现在根据『楞伽经』,对佛说如来藏的先后不同,作一结论:一、释尊未说『楞伽经』之前,如来藏易被人误解为印度宗教的我,这是不能了解佛说如来藏的意趣。二、经『楞伽经』对如来藏加以抉择之后,如来藏与佛法的无我空性一致,即与一切空无我的大乘契经相融和。 [P321]
五 流转还灭之因依
上面说到如来藏为涅槃所依,有如来藏,众生方能得涅槃解脱。同时,如来藏也为生死所依,因此众生也才有生死轮回。为说明如来藏确为生死涅槃的所依体,所以先泛说此流转还灭的因依。佛教对于生死涅槃的二大问题,大家是绝对确认的。而现在问题在:众生怎样会有生死?又怎样会得涅槃?生死与涅槃,这总得有个原因的。这一原因,说来非常简单,也无人反对,不管是大乘或小乘,都是以「无明」为生死流转之因,以「般若」为涅槃还灭之因的。说到生死轮回,分为惑、业、苦的三类来说明,众生由惑造业,由业感(苦)果,由果而再起惑,如是相续不息,而成生死流转。这惑、业、苦三事,如详细的分析起来,即是十二因缘;而成为众生生死根本的,主要即是无明,烦恼的根本。一切法皆从缘起而有,众生生死根本的无明,也可说有其原因的。但从有情招感生死苦果的立场说,无明实为主要因素,无明的生起,即是由众生的情意颠倒错乱,对于宇 [P322] 宙真理分辨不清,而在一切如幻的现象上起虚妄分别,执有执常,迷于事理,所以无明的特性,即是不明了。说到涅槃解脱,依一般的解说,是由般若慧而成就的。真正的说来,涅槃并非只依于般若慧的,如皈依三宝,持戒修定,由戒定的熏修,发生智慧,由慧断烦恼而证涅槃,有着次第的相依关系。但在断烦恼证涅槃的要因来说。不能不说是慧的功用。般若义译为明,与无明相反。所以经中说:「无明为一切不善法根本,明为一切善法根本」。这样,可以了解「无明为生死流转的因依,般若为涅槃还灭的因依」了。
然据一般大乘经论的阐释,生死流转与涅槃还灭,又有二个基因的:一、从无明而说到心识;二、从般若而说到空性。在佛法中,无明只是一种心所法── 附属于心识的心理作用,它并不能单独发生作用;无明的发生作用,必先有心识与之相依,因此可以说,有心识才有无明,无明是以心识为所依的。心识与无明相应,无明才能成为生死流转之因。依一分学者说:有情生死流转的原因,即是心识活动,而这即是所谓的「有取之识」,是有烦恼,有杂染的识。我们一生下 [P323] 来,即有精神活动──识,因为有此识,所以无明烦恼──心所法也即跟着而来。『八识规矩颂』说:「去后来先作主公」,也即是指的此识。如将无明烦恼灭掉,则杂染的有取之识不能成立。所以,识不是生死之因,而只是生死的所依;而为生死之因的还是无明。无明既然以心识为所依,则能得涅槃成佛的般若,当然也是有所依的,般若的所依,即是空性。般若是证悟诸法如性的智慧,有般若智才能证悟真如法性,有真如法性才能发生般若智。因此,般若智与真如法性有关。如无真如法性,则般若不能发生,没有般若,便不能得涅槃,成佛。然依唯识家说:心识为清净杂染法的所依,如心识与无明相应,即成杂染的生死流转;如心识与般若相应,即成清净的涅槃还灭。所以说:识是染净依。再说到空牲,众生的生死流转,是因不能了解一切法的本性空寂,而在一切法的本性空寂上起分别执着,为无明所迷。圣者的涅槃解脱,因为了知一切法的如幻如化,不在一切法的本性空寂上起虚妄分别,执常执我,而由般若现证空性。所以,空性为迷悟依。由此看来,心识不但与生死,也与涅槃有间接关系;而空性不但与涅槃, [P324] 与生死也有间接关系了。
在一般人所承认的「无明」与「般若」中,抉择出「心识」与「空性」的二所依性。这在大乘佛教中,可说是共通的。不过,大乘中有一部分经论的见解,主张杂染法有杂染法的因,清净法有清净法的因。比如说,杂染法从那里来?依通常说由无明而来,但无明并非一切杂染法的亲因,而祗是它底助因。同样地,般若也不是一切清净法的亲因,而祇是它底助因。依唯识家说,无漏清净法的生起,是从无漏种子来的,无漏种子具足一切诸法,所以一切法是各有其因的,不能说都由般若而来。般若的无漏种子,只能生清净的般若,并不能生其他的无漏清净法。杂染法的生起,是由有漏的杂染种子所引生,所以一切杂染法,也各有其种子的,如贪瞋痴等不善法,各各有其种子,并非都由无明而有。比如农夫种谷,必要有生长谷子的种──亲因,如无亲因的谷种,尽管客观条件如何具备,也无谷子可收获。这样,一切的不清净法,一定有其不清净的种子,而这便是惑业苦── 三杂染法的亲因缘,无明祗是助它发生作用而已。众生的得涅槃成佛, [P325] 也当然有其无漏清净种子;一切无漏种子,便是一切无漏功德的亲因。从佛法的这一意义去说明,非常容易明了。所以,要安立生死涅槃,必须先说明杂染因与清净因。杂染法,一切众生是现成的;推究起来,是从无始以来就有的。但般若等清净法,我们从未证悟过真如,从来不曾有过无漏现行,那般若等净法,到底从何而有?说到这个问题,便要谈到如来藏的清净因了。
如上面所说,空性与识心,对生死涅槃,都可说有着关系的,这是诸宗共许的。但对清净与杂染因,就各有不同的解说。依一般说,杂染因是依心识,清净因是依空性的。但在唯识家说,杂染因与清净因,都是依心识的。而真常学者说,杂染因与清净因,都是依空性(如来藏)的。从这些不同的主张中,彼此自然有不同的见解。因此,对生死涅槃问题,在解说的理论上,也有根本而显著的不同,这便形成了分宗分派的起源。其实,如厨师煮菜,将菜配成各式各样,但其真正材料,不过只有几样而已。生死涅槃的依因,也是如此,由于学者的所见不同,而形成各种不同的解说,其实问题还是这些。 [P326]
六 如来藏说之三系不同解说
现依大乘三系,对(生死涅槃的因依)如来藏作一分别解说。
真常学者对于如来藏的看法,是肯定如来藏为真实圆满的究竟教说。如来藏,是空性与心识的融成一片。所以从空性方面说,名为心性;从心的方面说,说为真心、自性清净心等。我们的心识,虽然有虚妄颠倒分别,有烦恼杂染,但这心识与真如并非二物,是无二无别的。真常者的这种解说,是以证悟为根据的。从证悟真如时的境界说,心与真如,无二无别,并不能去分别它底能证与所证。这在真常学者看来,认为心体即是真如。但因众生心为烦恼所覆,从未证悟真如,所以对此本具的觉性──真如没有发见罢了。而这众生本具的觉性,并非过去没有而现在才有的,是超越过现未三世时空永恒而常在的。如『华严经』说:「无有如外智,无有智外如」。这说明真如与智的合一,离开真如另无智可求,离开智也另无真如可得。在吾人证悟真如或未证悟时,真如仍然如此,常住不变, [P327] 所以真常学者,将真如(与如如智不二)说为一切…
《以佛法研究佛法 十、如来藏之研究》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