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以佛法研究佛法 十、如来藏之研究▪P2

  ..续本文上一页」。这说明佛弟子所证悟的是如如法性,而不是如如的神我。这如法性, [P310] 即是诸法实相,也就是宇宙的绝对真理。这绝待法性,是常恒的,真实的,清净的……但并不附有精神与意志的特性。而印度宗教所说的我,却是含有知觉(当然是真觉)性,意志性的。因此,在不说如来藏,但说真如或法性的经论,虽说佛弟子证悟如或法性时,如智不二,心境一如,而现觉的如如法性,是一切法的实性,超越一切戏论,而并不能指为是心是智的,也就无知觉性与意志性可说。近代的耶稣教徒,每以宇宙我的耶和华上帝,常住不变,究竟真实,无始无终,不可思议,清净(圣洁)自在,无处而不在等特性,牵扯为即是佛法的真如。实则他与印度宗教所说的梵天、自在天一样。他们一方面把它看作普遍常住的宇宙本体,一方面,拟人的性格,给与(大)智慧,慈悲,无所不能的意志自由,所以也就是创造主宰一切,要怎样就能怎样的神我。佛法见如如法性,不见于我,将我与法性二者分开,佛法的法性,体证法性的圣者,才不会落入创造神型的窠臼,显出佛法的真义。来,即活动,如来,即依如而成的一切大慈大悲等功德业用。依『金刚经』说:「如来者,即诸法如义」。这说明如来即是真如,真如即 [P311] 是如来。『大般若经』中,也作如此说。在一般佛弟子的心目中,如来是有超人的佛格,大智大悲,伟大不可思议的圣者,为何说如来即是诸法如义?这是说如来是「乘如实道」,「体如而来」,说如来是真如法性的体现者。真如法性是永恒遍在的,并没有离开吾人,但为吾人所不知。圆满的体现证悟出来。所以名为如来。就这一意义看,如来以如为性,如即是法界法性,所以如来也与法界法性,有不二义。

  

  另一方面,如来是出现世间以及成道转*轮的。如来未涅槃前,日常显示于弟子面前,一切不成问题。如来涅槃以后,如来到底是怎么样的存在?这是一个重大的问题。如说如来涅槃以后,还是生前一样的存在,这便成了常见;若说如来涅槃后,什么也没有,这就成了断见。这本是十四不可记中,不作答复的问题。但为了众生的信受,也就不能不说明这一问题。在小乘学派中,约有三派解说不同:一、依有部与经部说:如来涅槃后是灰身泯智的。涅槃是解脱了生死轮回的苦痛,而不再受生的,不再起此身心作用。如将树根截断,从此再也不会发芽 [P312] 生叶。如来证入涅槃,灭去有漏的身相,当然没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的存在了。依他们说,智慧是身心和合而发生的,身心既然没有了,智慧当然也是泯灭不起了的。但这不是否定了如来证入涅槃,执着什么都没有,而是说涅槃无为是不可思议不可分别的,不能说它有这样那样的。在圣典中,有很多经论,对如来的涅槃,作这一意义的解说。不过这一解说,是不容易为一般世俗知见所信受的。二、依上座部说:如来涅槃后是灰身而不泯智的。如来涅槃后的身相,虽然没有了,但如来的功德智慧。是经多劫而修成的,不能说与身相也同样的泯没了,如来的智慧德,证入涅槃,是存在的。这说明了如来涅槃后,没有身相的物质作用,而如来的无漏心力依然是存在的。这虽然存在,但对于有漏三界,似不再起作用,也不再来人间度生,祗是自己圆成了究竟的功德。三、依大众部说:如来的寿命、身相、神通威力,都是无量无边遍一切处的。释尊的双树入涅槃,祗是舍弃了人间的应化身:如来的真身,是永恒常在庄严圆满的。这种说法,与大乘经的思想,非常一致。大乘经,特别是开示如来真常不变的经典,针对如来涅槃无色 [P313] 的见解,而一再说到有色。如来涅槃的相好庄严,属于清净的微细的物质,不同于一般的有漏色相。如『央掘魔罗经』说;「解脱色是佛,非色是二乘」。这说明大乘涅槃,不同于小乘涅槃的灰身。小乘是以涅槃为无色(无智)的。『大涅槃经』也说:「舍无常色。获得常色」,如来虽然舍弃了五蕴假合的无常之身,而获得了常住不变的清净色身。这在真常妙有的大乘经中,处处都如此说。现在进而要论究的,如来的身相,何以会遍一切处?佛寿何以是无量的,这便要结归到「如」与「如来」的意义上来。如来所证悟的法性即是如,如如不动,无二无别;在契证如如中,可说都不离真如法性之中,而为真如法性所统一。这样,菩提从过去到未来,也是永恒不变的,是超越三世时空的。超越时间性,也就是竖穷三世;超越空间性、也就是横遍十方。如来是如如的证悟者,为真如法性的体现者;与法性为平等无差别的,没有大小、多少、先后、长短的差异,因此如来的神通威力、寿命、色相、智慧,遍一切时,遍一切处,无量无边,无穷无尽。龙树曾说:如布施是有为的,有穷尽的,无论布施多大,布施的福德受完了,一 [P314] 切功德也就尽了;因为有为是有生灭变化的,终归灭尽的。如布施能与般若相应,则布施的功德也就成为无尽。般若是证悟真如法性的,与法性相应,无量无边;与般若实相相应的布施功德,也就无量无尽。这如我们收藏东西,时间久了就会坏,如将东西放在不坏的金刚器具里,即使经历多久,也就不会朽坏了。真如法性是遍一切处的,证悟真如法性后的如来,也遍一切处。从证说,真是无时间性的,也是无空间性的。因此,如来常住不变,遍满一切。约这一意义说,所以一、否定小乘的灰身泯智,以及无身而有智的解说,而肯定如来是有色有智的。二、佛身是无穷无尽,常住不变。

  

  这就要说到如来藏:众生体证佛果,如来是常住遍一切处,但未成佛前,这常住遍满的如来,是否也如此的常遍?如到成佛才能如此,则不能说如来是常住不变的,遍满一切的。一切时都是如此,未成佛也如此,才能说是常住不变,那末一切众生都有如来了。依佛法说,体现而成如来的如如法性,是在圣不增,在凡不减,常住不变,但众生何以不是如来?经中说,这因为无量烦恼所覆藏,为 [P315] 蕴处界生死所缠里,所以如来常在众生中,而没有显发出来,因此名为如来藏。虽然有显现与潜藏,但众生位上与佛果位上的如来,无二无别,常住不变。众生位上的如来,是潜在着,而如来所具有的无量智慧功德,无量相好庄严,与佛果如来还是平等的。所以『华严经』说:「奇哉!奇哉!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又『楞伽经』说:「如来藏自性清净,具足三十二相,转入众生身中」。『央掘魔罗经』说:「如来心于众生身中,具足无量相好,清净庄严」。佛果的一切功德智慧,为众生的烦恼杂染所覆藏,所以如来藏是约众生位说的。成佛只是将这烦恼拂去,而不是新的产生,『如来藏经』等举种种譬喻来说明如来藏,最常说的,如摩尼宝珠,落在污物之中,为知者取出,洗净污垢,光洁无比,神用无方。但这并不是因取出而有宝珠的,而是本具的,即在摩尼宝珠为污垢覆藏之时,其光洁无比与神用无方,也还是这样的。从这点来理解如来藏,佛与众生间可以达到平等。『无上依经』说明如来藏,而建立众生界、菩萨界、如来界三名,界即是藏义。众生本具的如来德性,在众生位名众生界;如经修行到菩萨位 [P316] ,即名菩萨界;由菩萨将它圆满显发出来,即名如来界──三界是完全平等的。『华严经』也说:「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这不特说明了众生与佛平等,而且说明众生心与佛心也是平等的,众生心即是佛心,众生也即是佛。中国佛教流行的「众生即佛,佛即众生」,即是根源于此。依据这一教说,才能理解一切众生本来是佛的意义。

  

  再说到如来藏我与如来藏心。如来藏是从众生因位,点出本具如来,就这一意义说,如来藏与我义有相契合处。在真常经典中,以常住、不变、清凉来形容如来果德,或众生本具的真如。『大涅槃经』特结合为常、乐、我、净四种佛德。我的意义为自在,自己作得主,这与佛法所讲,由修持而得自由自在,不为烦恼所污,不为境界所转,同一意趣,这是大乘所共认的。但印度宗教将阿特曼-- --我,解说为生命的本体,有自在义,佛法为了否定这生命实体的我,才说无我。如来藏为众生生死流转的根本,离去烦恼,如来藏即是如来法身,这与印度宗教所说生死涅槃主体的我相近。印度宗教所说的我,与如来藏为生死涅槃所依, [P317] 极为相似,颇感困惑,不易区别。如来藏是就众生位说,因众生的颠倒,未能显发如来藏本具的清净无漏功德智慧,所以成为众生。切实说来,如来才是真众生。众生也即是我的异名,非蕴处界的聚合体,而在生死流转中永恒不变的,才是众生。这在大乘经中,也有说得非常清楚的,如『不增不减经』说:「即此法身,过于恒沙烦恼所缠,无始世来,随顺世间,波浪漂流,往来生死,名为众生」。法身即众生,因此众生非他,即是如来。如来自无始世来即流转生死,始名众生。『央掘魔罗经』也说:「一切众生,皆有如来藏我」。众生即如来藏。佛在迷即成众生,众生在悟即是如来。因此,如来藏与我义一致。如来藏为烦恼所盖覆时,近于小我,如离去烦恼,即成为大我,大我与小我的本体是无差别的。也就因为这样,佛说如来藏,才能摄引「畏无我句」的计我外道,归信佛法。

  

  如来藏不但与我有密切的关系,而且与众生心也有密切联系。如来藏是在众生中,但它究竟在众生身中,还是心中?虽可说遍在,或说无在无不在,但又每说它在众生心中(此如如来藏在蕴界处中,即阴界六入中;或说在六处中,有的 [P318] 就索性说在第六意处中)。依古来一般的解说,我们生命的开发,是以肉团心为始的;最初结成这肉团心(生命体)的,是父母精血的凝聚,而心识即托于其中。因此,佛法说修行,观佛,观心中有佛,即观(心如)大红莲花。虽然,心是精神体,而不…

《以佛法研究佛法 十、如来藏之研究》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