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這說明佛弟子所證悟的是如如法性,而不是如如的神我。這如法性, [P310] 即是諸法實相,也就是宇宙的絕對真理。這絕待法性,是常恒的,真實的,清淨的……但並不附有精神與意志的特性。而印度宗教所說的我,卻是含有知覺(當然是真覺)性,意志性的。因此,在不說如來藏,但說真如或法性的經論,雖說佛弟子證悟如或法性時,如智不二,心境一如,而現覺的如如法性,是一切法的實性,超越一切戲論,而並不能指爲是心是智的,也就無知覺性與意志性可說。近代的耶稣教徒,每以宇宙我的耶和華上帝,常住不變,究竟真實,無始無終,不可思議,清淨(聖潔)自在,無處而不在等特性,牽扯爲即是佛法的真如。實則他與印度宗教所說的梵天、自在天一樣。他們一方面把它看作普遍常住的宇宙本體,一方面,擬人的性格,給與(大)智慧,慈悲,無所不能的意志自由,所以也就是創造主宰一切,要怎樣就能怎樣的神我。佛法見如如法性,不見于我,將我與法性二者分開,佛法的法性,體證法性的聖者,才不會落入創造神型的窠臼,顯出佛法的真義。來,即活動,如來,即依如而成的一切大慈大悲等功德業用。依『金剛經』說:「如來者,即諸法如義」。這說明如來即是真如,真如即 [P311] 是如來。『大般若經』中,也作如此說。在一般佛弟子的心目中,如來是有超人的佛格,大智大悲,偉大不可思議的聖者,爲何說如來即是諸法如義?這是說如來是「乘如實道」,「體如而來」,說如來是真如法性的體現者。真如法性是永恒遍在的,並沒有離開吾人,但爲吾人所不知。圓滿的體現證悟出來。所以名爲如來。就這一意義看,如來以如爲性,如即是法界法性,所以如來也與法界法性,有不二義。
另一方面,如來是出現世間以及成道轉*輪的。如來未涅槃前,日常顯示于弟子面前,一切不成問題。如來涅槃以後,如來到底是怎麼樣的存在?這是一個重大的問題。如說如來涅槃以後,還是生前一樣的存在,這便成了常見;若說如來涅槃後,什麼也沒有,這就成了斷見。這本是十四不可記中,不作答複的問題。但爲了衆生的信受,也就不能不說明這一問題。在小乘學派中,約有叁派解說不同:一、依有部與經部說:如來涅槃後是灰身泯智的。涅槃是解脫了生死輪回的苦痛,而不再受生的,不再起此身心作用。如將樹根截斷,從此再也不會發芽 [P312] 生葉。如來證入涅槃,滅去有漏的身相,當然沒有叁十二相八十種好的存在了。依他們說,智慧是身心和合而發生的,身心既然沒有了,智慧當然也是泯滅不起了的。但這不是否定了如來證入涅槃,執著什麼都沒有,而是說涅槃無爲是不可思議不可分別的,不能說它有這樣那樣的。在聖典中,有很多經論,對如來的涅槃,作這一意義的解說。不過這一解說,是不容易爲一般世俗知見所信受的。二、依上座部說:如來涅槃後是灰身而不泯智的。如來涅槃後的身相,雖然沒有了,但如來的功德智慧。是經多劫而修成的,不能說與身相也同樣的泯沒了,如來的智慧德,證入涅槃,是存在的。這說明了如來涅槃後,沒有身相的物質作用,而如來的無漏心力依然是存在的。這雖然存在,但對于有漏叁界,似不再起作用,也不再來人間度生,祗是自己圓成了究竟的功德。叁、依大衆部說:如來的壽命、身相、神通威力,都是無量無邊遍一切處的。釋尊的雙樹入涅槃,祗是舍棄了人間的應化身:如來的真身,是永恒常在莊嚴圓滿的。這種說法,與大乘經的思想,非常一致。大乘經,特別是開示如來真常不變的經典,針對如來涅槃無色 [P313] 的見解,而一再說到有色。如來涅槃的相好莊嚴,屬于清淨的微細的物質,不同于一般的有漏色相。如『央掘魔羅經』說;「解脫色是佛,非色是二乘」。這說明大乘涅槃,不同于小乘涅槃的灰身。小乘是以涅槃爲無色(無智)的。『大涅槃經』也說:「舍無常色。獲得常色」,如來雖然舍棄了五蘊假合的無常之身,而獲得了常住不變的清淨色身。這在真常妙有的大乘經中,處處都如此說。現在進而要論究的,如來的身相,何以會遍一切處?佛壽何以是無量的,這便要結歸到「如」與「如來」的意義上來。如來所證悟的法性即是如,如如不動,無二無別;在契證如如中,可說都不離真如法性之中,而爲真如法性所統一。這樣,菩提從過去到未來,也是永恒不變的,是超越叁世時空的。超越時間性,也就是豎窮叁世;超越空間性、也就是橫遍十方。如來是如如的證悟者,爲真如法性的體現者;與法性爲平等無差別的,沒有大小、多少、先後、長短的差異,因此如來的神通威力、壽命、色相、智慧,遍一切時,遍一切處,無量無邊,無窮無盡。龍樹曾說:如布施是有爲的,有窮盡的,無論布施多大,布施的福德受完了,一 [P314] 切功德也就盡了;因爲有爲是有生滅變化的,終歸滅盡的。如布施能與般若相應,則布施的功德也就成爲無盡。般若是證悟真如法性的,與法性相應,無量無邊;與般若實相相應的布施功德,也就無量無盡。這如我們收藏東西,時間久了就會壞,如將東西放在不壞的金剛器具裏,即使經曆多久,也就不會朽壞了。真如法性是遍一切處的,證悟真如法性後的如來,也遍一切處。從證說,真是無時間性的,也是無空間性的。因此,如來常住不變,遍滿一切。約這一意義說,所以一、否定小乘的灰身泯智,以及無身而有智的解說,而肯定如來是有色有智的。二、佛身是無窮無盡,常住不變。
這就要說到如來藏:衆生體證佛果,如來是常住遍一切處,但未成佛前,這常住遍滿的如來,是否也如此的常遍?如到成佛才能如此,則不能說如來是常住不變的,遍滿一切的。一切時都是如此,未成佛也如此,才能說是常住不變,那末一切衆生都有如來了。依佛法說,體現而成如來的如如法性,是在聖不增,在凡不減,常住不變,但衆生何以不是如來?經中說,這因爲無量煩惱所覆藏,爲 [P315] 蘊處界生死所纏裏,所以如來常在衆生中,而沒有顯發出來,因此名爲如來藏。雖然有顯現與潛藏,但衆生位上與佛果位上的如來,無二無別,常住不變。衆生位上的如來,是潛在著,而如來所具有的無量智慧功德,無量相好莊嚴,與佛果如來還是平等的。所以『華嚴經』說:「奇哉!奇哉!一切衆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又『楞伽經』說:「如來藏自性清淨,具足叁十二相,轉入衆生身中」。『央掘魔羅經』說:「如來心于衆生身中,具足無量相好,清淨莊嚴」。佛果的一切功德智慧,爲衆生的煩惱雜染所覆藏,所以如來藏是約衆生位說的。成佛只是將這煩惱拂去,而不是新的産生,『如來藏經』等舉種種譬喻來說明如來藏,最常說的,如摩尼寶珠,落在汙物之中,爲知者取出,洗淨汙垢,光潔無比,神用無方。但這並不是因取出而有寶珠的,而是本具的,即在摩尼寶珠爲汙垢覆藏之時,其光潔無比與神用無方,也還是這樣的。從這點來理解如來藏,佛與衆生間可以達到平等。『無上依經』說明如來藏,而建立衆生界、菩薩界、如來界叁名,界即是藏義。衆生本具的如來德性,在衆生位名衆生界;如經修行到菩薩位 [P316] ,即名菩薩界;由菩薩將它圓滿顯發出來,即名如來界──叁界是完全平等的。『華嚴經』也說:「心佛衆生,叁無差別」。這不特說明了衆生與佛平等,而且說明衆生心與佛心也是平等的,衆生心即是佛心,衆生也即是佛。中國佛教流行的「衆生即佛,佛即衆生」,即是根源于此。依據這一教說,才能理解一切衆生本來是佛的意義。
再說到如來藏我與如來藏心。如來藏是從衆生因位,點出本具如來,就這一意義說,如來藏與我義有相契合處。在真常經典中,以常住、不變、清涼來形容如來果德,或衆生本具的真如。『大涅槃經』特結合爲常、樂、我、淨四種佛德。我的意義爲自在,自己作得主,這與佛法所講,由修持而得自由自在,不爲煩惱所汙,不爲境界所轉,同一意趣,這是大乘所共認的。但印度宗教將阿特曼-- --我,解說爲生命的本體,有自在義,佛法爲了否定這生命實體的我,才說無我。如來藏爲衆生生死流轉的根本,離去煩惱,如來藏即是如來法身,這與印度宗教所說生死涅槃主體的我相近。印度宗教所說的我,與如來藏爲生死涅槃所依, [P317] 極爲相似,頗感困惑,不易區別。如來藏是就衆生位說,因衆生的顛倒,未能顯發如來藏本具的清淨無漏功德智慧,所以成爲衆生。切實說來,如來才是真衆生。衆生也即是我的異名,非蘊處界的聚合體,而在生死流轉中永恒不變的,才是衆生。這在大乘經中,也有說得非常清楚的,如『不增不減經』說:「即此法身,過于恒沙煩惱所纏,無始世來,隨順世間,波浪漂流,往來生死,名爲衆生」。法身即衆生,因此衆生非他,即是如來。如來自無始世來即流轉生死,始名衆生。『央掘魔羅經』也說:「一切衆生,皆有如來藏我」。衆生即如來藏。佛在迷即成衆生,衆生在悟即是如來。因此,如來藏與我義一致。如來藏爲煩惱所蓋覆時,近于小我,如離去煩惱,即成爲大我,大我與小我的本體是無差別的。也就因爲這樣,佛說如來藏,才能攝引「畏無我句」的計我外道,歸信佛法。
如來藏不但與我有密切的關系,而且與衆生心也有密切聯系。如來藏是在衆生中,但它究竟在衆生身中,還是心中?雖可說遍在,或說無在無不在,但又每說它在衆生心中(此如如來藏在蘊界處中,即陰界六入中;或說在六處中,有的 [P318] 就索性說在第六意處中)。依古來一般的解說,我們生命的開發,是以肉團心爲始的;最初結成這肉團心(生命體)的,是父母精血的凝聚,而心識即托于其中。因此,佛法說修行,觀佛,觀心中有佛,即觀(心如)大紅蓮花。雖然,心是精神體,而不…
《以佛法研究佛法 十、如來藏之研究》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