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以佛法研究佛法 十、如來藏之研究▪P3

  ..續本文上一頁是肉團心、緣慮心、集起心等精神現象,但仍有不離此肉團心的意義,所以經說「無身寐于窟」。因爲如來藏在衆生中:身心中,心中,與衆生心的心識活動有著不可分離的關系。如來藏的本性是清淨的,衆生心還在虛妄顛倒的不清淨中,爲了區別二者的不同,有人將如來藏叫做真心,或稱如來藏心,或自性清淨心,這也就是衆生顛倒妄想心中的本淨覺性。由如來藏與阿賴耶識不相離,『楞伽』與『密嚴經』便說「如來藏藏識」。雖然,如來藏與阿賴耶識,有不同的意義,但也有不異性,用以安立衆生的生死與涅槃。

  

  以上是從如來的德性而說如來藏,因爲有如來藏,所以即有如來藏我與如來藏心,基于這一意義,成爲一分大乘經的核心思想。 [P319]

  

  

  

  四 如來藏之抉擇

  關于如來藏的意義,依據『楞伽經』,如來是有所抉擇的。在未說『楞伽經』之前,如來藏容易被誤解爲與印度宗教的我一樣。如『楞伽經』中大慧問佛:「如來藏自性清淨,轉叁十二相,入于一切衆生身中。……如來之藏,常住不變 ……雲何世尊同外道說我,言有如來藏耶?世尊!外道說有常作者,離于求那,周遍不滅。世尊!彼說有我」。從大慧的這段問語中,可以看出如來藏與我,一般人是看作一樣的。如來藏既然與我一樣,而爲衆生所具有,則印度宗教所說的我,也應該是正確的了。關于這一問題,如來的解答說:「我說如來藏,不同外道所說之我。大慧!有時說空、無相、無願、如、實際、法性、法身、涅槃、離自性、不生不滅……說如來藏已,如來爲斷愚夫畏無我句,故說離妄想無所有境界如來藏門」。從這一解說中,可知如來藏的表面,雖然酷似印度宗教的我,而實質上,是與我迥異的。因爲,如來藏即是一切法空性──法無我性的異名。釋 [P320] 尊爲了化度一般執常執我的衆生,使其信受佛法,進而趣向一切法空的真義,因此方便說如來藏。如來對如來藏的抉擇,『楞伽經』說得非常明確。從前有些經中,將如來藏解說爲我爲衆生,是方便說;經『楞伽經』的抉擇,明確的指出,一切法無我性爲如來藏,因此如來藏的真意,就顯了而不混濫外道的邪我了。

  

  現依『楞伽經』爲准,以一切法空性爲如來藏說,則如來藏始能與性空無我的一切教說相契合。如來藏與法性,空性,法無我性,可說是一樣的,不過法性,空性,無我性,遍一切法說,而如來藏專約衆生的身心上說。這如虛空,在方的器物裏成方的虛空,在圓的器物裏即成圓的虛空,雖然形成各種不同的狀態,但它底體性仍然與太虛空是同一的。現在根據『楞伽經』,對佛說如來藏的先後不同,作一結論:一、釋尊未說『楞伽經』之前,如來藏易被人誤解爲印度宗教的我,這是不能了解佛說如來藏的意趣。二、經『楞伽經』對如來藏加以抉擇之後,如來藏與佛法的無我空性一致,即與一切空無我的大乘契經相融和。 [P321]

  

  

  

  五 流轉還滅之因依

  上面說到如來藏爲涅槃所依,有如來藏,衆生方能得涅槃解脫。同時,如來藏也爲生死所依,因此衆生也才有生死輪回。爲說明如來藏確爲生死涅槃的所依體,所以先泛說此流轉還滅的因依。佛教對于生死涅槃的二大問題,大家是絕對確認的。而現在問題在:衆生怎樣會有生死?又怎樣會得涅槃?生死與涅槃,這總得有個原因的。這一原因,說來非常簡單,也無人反對,不管是大乘或小乘,都是以「無明」爲生死流轉之因,以「般若」爲涅槃還滅之因的。說到生死輪回,分爲惑、業、苦的叁類來說明,衆生由惑造業,由業感(苦)果,由果而再起惑,如是相續不息,而成生死流轉。這惑、業、苦叁事,如詳細的分析起來,即是十二因緣;而成爲衆生生死根本的,主要即是無明,煩惱的根本。一切法皆從緣起而有,衆生生死根本的無明,也可說有其原因的。但從有情招感生死苦果的立場說,無明實爲主要因素,無明的生起,即是由衆生的情意顛倒錯亂,對于宇 [P322] 宙真理分辨不清,而在一切如幻的現象上起虛妄分別,執有執常,迷于事理,所以無明的特性,即是不明了。說到涅槃解脫,依一般的解說,是由般若慧而成就的。真正的說來,涅槃並非只依于般若慧的,如皈依叁寶,持戒修定,由戒定的熏修,發生智慧,由慧斷煩惱而證涅槃,有著次第的相依關系。但在斷煩惱證涅槃的要因來說。不能不說是慧的功用。般若義譯爲明,與無明相反。所以經中說:「無明爲一切不善法根本,明爲一切善法根本」。這樣,可以了解「無明爲生死流轉的因依,般若爲涅槃還滅的因依」了。

  

  然據一般大乘經論的闡釋,生死流轉與涅槃還滅,又有二個基因的:一、從無明而說到心識;二、從般若而說到空性。在佛法中,無明只是一種心所法── 附屬于心識的心理作用,它並不能單獨發生作用;無明的發生作用,必先有心識與之相依,因此可以說,有心識才有無明,無明是以心識爲所依的。心識與無明相應,無明才能成爲生死流轉之因。依一分學者說:有情生死流轉的原因,即是心識活動,而這即是所謂的「有取之識」,是有煩惱,有雜染的識。我們一生下 [P323] 來,即有精神活動──識,因爲有此識,所以無明煩惱──心所法也即跟著而來。『八識規矩頌』說:「去後來先作主公」,也即是指的此識。如將無明煩惱滅掉,則雜染的有取之識不能成立。所以,識不是生死之因,而只是生死的所依;而爲生死之因的還是無明。無明既然以心識爲所依,則能得涅槃成佛的般若,當然也是有所依的,般若的所依,即是空性。般若是證悟諸法如性的智慧,有般若智才能證悟真如法性,有真如法性才能發生般若智。因此,般若智與真如法性有關。如無真如法性,則般若不能發生,沒有般若,便不能得涅槃,成佛。然依唯識家說:心識爲清淨雜染法的所依,如心識與無明相應,即成雜染的生死流轉;如心識與般若相應,即成清淨的涅槃還滅。所以說:識是染淨依。再說到空牲,衆生的生死流轉,是因不能了解一切法的本性空寂,而在一切法的本性空寂上起分別執著,爲無明所迷。聖者的涅槃解脫,因爲了知一切法的如幻如化,不在一切法的本性空寂上起虛妄分別,執常執我,而由般若現證空性。所以,空性爲迷悟依。由此看來,心識不但與生死,也與涅槃有間接關系;而空性不但與涅槃, [P324] 與生死也有間接關系了。

  

  在一般人所承認的「無明」與「般若」中,抉擇出「心識」與「空性」的二所依性。這在大乘佛教中,可說是共通的。不過,大乘中有一部分經論的見解,主張雜染法有雜染法的因,清淨法有清淨法的因。比如說,雜染法從那裏來?依通常說由無明而來,但無明並非一切雜染法的親因,而祗是它底助因。同樣地,般若也不是一切清淨法的親因,而祇是它底助因。依唯識家說,無漏清淨法的生起,是從無漏種子來的,無漏種子具足一切諸法,所以一切法是各有其因的,不能說都由般若而來。般若的無漏種子,只能生清淨的般若,並不能生其他的無漏清淨法。雜染法的生起,是由有漏的雜染種子所引生,所以一切雜染法,也各有其種子的,如貪瞋癡等不善法,各各有其種子,並非都由無明而有。比如農夫種谷,必要有生長谷子的種──親因,如無親因的谷種,盡管客觀條件如何具備,也無谷子可收獲。這樣,一切的不清淨法,一定有其不清淨的種子,而這便是惑業苦── 叁雜染法的親因緣,無明祗是助它發生作用而已。衆生的得涅槃成佛, [P325] 也當然有其無漏清淨種子;一切無漏種子,便是一切無漏功德的親因。從佛法的這一意義去說明,非常容易明了。所以,要安立生死涅槃,必須先說明雜染因與清淨因。雜染法,一切衆生是現成的;推究起來,是從無始以來就有的。但般若等清淨法,我們從未證悟過真如,從來不曾有過無漏現行,那般若等淨法,到底從何而有?說到這個問題,便要談到如來藏的清淨因了。

  

  如上面所說,空性與識心,對生死涅槃,都可說有著關系的,這是諸宗共許的。但對清淨與雜染因,就各有不同的解說。依一般說,雜染因是依心識,清淨因是依空性的。但在唯識家說,雜染因與清淨因,都是依心識的。而真常學者說,雜染因與清淨因,都是依空性(如來藏)的。從這些不同的主張中,彼此自然有不同的見解。因此,對生死涅槃問題,在解說的理論上,也有根本而顯著的不同,這便形成了分宗分派的起源。其實,如廚師煮菜,將菜配成各式各樣,但其真正材料,不過只有幾樣而已。生死涅槃的依因,也是如此,由于學者的所見不同,而形成各種不同的解說,其實問題還是這些。 [P326]

  

  六 如來藏說之叁系不同解說

  現依大乘叁系,對(生死涅槃的因依)如來藏作一分別解說。

  

  真常學者對于如來藏的看法,是肯定如來藏爲真實圓滿的究竟教說。如來藏,是空性與心識的融成一片。所以從空性方面說,名爲心性;從心的方面說,說爲真心、自性清淨心等。我們的心識,雖然有虛妄顛倒分別,有煩惱雜染,但這心識與真如並非二物,是無二無別的。真常者的這種解說,是以證悟爲根據的。從證悟真如時的境界說,心與真如,無二無別,並不能去分別它底能證與所證。這在真常學者看來,認爲心體即是真如。但因衆生心爲煩惱所覆,從未證悟真如,所以對此本具的覺性──真如沒有發見罷了。而這衆生本具的覺性,並非過去沒有而現在才有的,是超越過現未叁世時空永恒而常在的。如『華嚴經』說:「無有如外智,無有智外如」。這說明真如與智的合一,離開真如另無智可求,離開智也另無真如可得。在吾人證悟真如或未證悟時,真如仍然如此,常住不變, [P327] 所以真常學者,將真如(與如如智不二)說爲一切…

《以佛法研究佛法 十、如來藏之研究》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