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法的根本,而與唯識學者所說完全不同。至于說到什麼是如來藏的清淨因,即是空性──心性上所具足的無漏的清淨功德,亦即『起信論』所說的「稱性功德」。由心(法)性的統一上,具足一切無漏聖功德性。所謂清淨因。亦即真如功德性的異名。因此。真如又名「法界」。法界爲叁乘聖法之因──一切清淨聖功德因,即聖果位上的無漏功德,無一不在真如法性中本來具足。其次說到如來藏爲雜染依;雜染因即有漏煩惱習氣,吾人無始以來的煩惱習氣,是不離真如的,但這煩惱習氣,並非爲如來藏所有的,而是寄附在如來藏的。真常經中,將它稱爲「客塵」煩惱。所以真常學者,講一如來藏,而一切生死涅槃問題都得安立。衆生無始以來的一切清淨功德與煩惱雜染,都依如來藏而存在,一切問題可說都由如來藏而獲致解決。在真常系的『勝鬘經』與『起信論』中,因此將如來藏說爲空如來藏與不空如來藏(天臺演變成叁種)。不空如來藏,是因真如法體上具足一切無量清淨功德,所以名不空如來藏。空如來藏,是說明真如法性不爲雜染煩惱所汙,故名空如來藏。『勝 [P328] 鬘經』說:「如來藏是依是持是建立,世尊!不離不脫不異不思議佛法。世尊!斷脫離異,外有爲法依持建立者,是如來藏」。這說明清淨因,即佛果的一切清淨功德,是與如來藏分不開的;而能與如來藏分開的,便是一切雜染法。又經中說:「依如來藏說有生死,依如來藏說有涅槃」。這說明如來藏即是一切生死涅槃法的所依處,沒有如來藏,則一切生死涅槃法便無從說起,這即是如來藏的根本思想。所以,『華嚴經』中,稱如來藏法門爲「性起」法門。據『華嚴經』的「性起品」說:佛的一切無邊功德,都是由真如法性而起的,因此如來藏爲一切清淨法的根本,依之而建立空不空如來藏。如來藏的清淨法即是性具,雜染法是外礫,這說明了雜染法與如來藏本身並無關系,而一切的清淨法,才是如來藏所本具的。由此可知,般若智是由如來藏的不思議佛法中來的,無明是由依附如來藏無始以來的雜染法而有的。
再依唯識宗來說如來藏;唯識學者,在初期的無著、世親時代,本來還多少說到如來藏,但到了護法他們,幾乎沒有談它,所以如來藏與阿賴耶識的關系, [P329] 在一般唯識學者中似乎不甚熟悉。唯識與真常的根本不同,即在空性與心識的關系上。真常學者認爲:心識與真如的關系,是不一不異的,然而著重在不異,所以從心性不二的立場,在衆生心中,說有真心或清淨心、法性心等。依唯識學者說,真如與心識的不一不異,是對的,因爲法性遍一切處,阿賴耶識等一切法,是不離真如的。雖然一切法不離真如,但也不能說心識與真如即是不異的。因此,真如與心識有其不同:真如是不生不滅的、常住的、無變化的,而心識是有生有滅的、無常的、有變化的。唯識學者,在說明一切法時,從未說到真如的如何如何,因爲真如法性的平等,無二無別,我們不能從真如說明千差萬別的現象;世間的無限差別,有凡有聖,有業有果,有此有彼,這一切應在有爲的生滅法上說明,不能在真如法性上說,這就與真常論者完全不同了。依唯識學者說,有漏的雜染法,是阿賴耶識中無始以來的有漏習氣,在阿賴耶識中不斷的展轉熏生,從種子生現行,現行熏種子,而成爲有情的生死流轉。真如是不生不滅的清淨法性,不能從真如法性中說明有漏的雜染差別,也即不依如來藏有生死了。至于阿 [P330] 羅漢、辟支佛、菩薩、佛的慈悲、智慧、大定等一切無漏法,不像真常學者所說。是如來藏心中本來具足的。唯識學者說,這無漏法是由阿賴耶識中的無漏種子而來的。因阿賴耶識中有這無漏種子,所以由此才現起戒定慧等一切無漏功德。這無漏種子,並非常住不變的,而是有生滅的;因爲有生滅,才能生一切功德。如無漏種子無生無滅,則就不會生起現行,不會有無漏功德了。所以無漏功德現行,也不能從真如去說明。不過,唯識學者所說的無漏種子,也有其不圓滿處。阿賴耶識是有漏的,有漏的阿賴耶識中有無漏種子,性質各別,這似乎非常費解。這與真常論者,將有漏的雜染種子,寄附在如來藏中,一樣的不圓滿。唯識宗以阿賴耶識爲依處,統攝了一切有漏無漏種子,所以不要如來藏爲依止。中國的真常學者,批評唯識說的不圓滿,沒有知道如來藏性中具足無量功德。依唯識者說,無量功德,是由修行而有,由無漏種子所生,因此才能說明得涅槃與成佛。所以不是不知道,而是不以如來藏爲建立因。有人因此而稱唯識爲阿賴耶緣起,真常者爲如來藏緣起。唯識宗對有爲生滅與無爲不生滅,分得最清楚;有漏無漏 [P331] 種子的現行,都在有爲生滅法上說。中國的『起信論』與『楞嚴經』學者,天臺、賢首宗等,聽到有爲與生滅,均認爲是不圓滿的,不究竟的。但在唯識宗說,不但衆生是有爲的,即佛果上的一切功德現行,也還是有爲的,生滅的。這一解說,很難爲中國佛教的傳統(真常)學者所諒解,其實只是學派的解說不同。真如與識,唯識宗著重在不一,真常者卻偏重在不異,由此唯識是側重在差別的現象,真常是側重在統一的本性。至于如來藏究竟是什麼?唯識宗說,如來藏即是真如,即是圓成實性,法性,法空性,法無我性。因爲衆生未能證悟真如,真如爲煩惱所遮蔽,不能顯發出來,所以名如來藏。一切法依阿賴耶識而現起,所以如來藏即阿賴耶識性──心性。約這一意義說,唯識與真常所解說的並無多大差別,所不同的,真常說真如具足無量稱性功德,而唯識卻將此清淨功德,說爲有爲的無漏種子。
現在來說明一些诤論。真常學者說,如來藏既然不是心,經中爲何說如來藏即是真心、自性清淨心、法性心呢?唯識學者的解答說,這些,都是就心(法) [P332] 的性而說的。如阿賴耶識是有爲的生滅法相,而阿賴耶識的識性,即是真如,所以就名爲真心與自性清淨心。這真心與清淨心,並非有爲有生滅的心,而是約心的不生不滅性說的,並非衆生已有無漏清淨的心。至于說如來藏即是法性,而不是心,這是有經教根據的,如『楞伽經』中說(如上引文)。又『解深密經』的「勝義谛相品」,說勝義谛有無二相,離言相,超過尋思相,超過一異相,遍一切一味相的五相。『無上依經』說如來界也有五相,與『解深密經』五相一樣。所以說如來藏即是真如,在經教中是無異義的。真常學者說,真如又名法界,法界即叁乘聖法之因,這是因如來藏具足無量稱性功德。如如來藏不具足此等功德,又怎麼可以稱爲法界?唯識學者說,界是依義,並非因義,一切聖者,均以證悟真如斷卻煩惱而成聖者的,叁乘聖法是依真如法性而成就的,所以名爲法界。如『金剛經』說:「一切賢聖皆以無爲法而有差別」。真常學者又說:『勝鬘經』中有空如來藏與不空如來藏,這不空如來藏,即是不離不脫不異不思議佛法,具足無量清淨功德。若如來藏不具足這些功德,何以經中稱爲不空如來藏?唯識 [P333] 學者說:所謂功德,有有爲與無爲的二種,如來成就的,是有爲與無爲的一切功德。但如來的大智、大悲、大定,以及十力、四無所畏、十八不共法等,這些都是有爲功德,是有作用的;無爲功德,即是真如法性本身所具有的功德,如真如的不生不滅、常住不變、(勝義)善的、清淨的、光明的,這些都是真如法性自身所具足的,並非有爲功德。有爲的聖法,是從無漏種子而生起的無漏現行,所以真如的不離不脫不異不思議佛法,是約無爲功德說的。若如真常學者所說,那佛陀只有無爲功德,而無有爲功德了。最後說到,唯識學者否定如來藏爲緣起的問題,這也是真常與唯識所诤論的一個中心問題。依真常學者說,如來藏緣起,是依據論典(起信論)而說的。唯識學者說,釋尊的經教,我們還可以分別它底了義與不了義,論典根本不足以爲據的。『無上依經』說:「一切衆生有陰入界,勝相種類,內外所現,無始時節相續流來,法爾所得至明妙善。此處若心意識不能緣起,覺觀分別不能緣起,不正思惟不能緣起。若與不正思惟相離,是法不起無明,若不起無明,是法非十二有分緣起」。這說明如來藏不能爲生死之緣起 [P334] 的。一般所謂生死,是由惑起業,由業感果,從惑業苦的流轉不息,而有生死。約這一意義說,只能說生死沒有離開真如法性,或說迷于真如法性而有生死,不能說真如法性爲生死底緣起。因爲雜染法根本不能以清淨法爲緣起,也不能從無漏的清淨心生起,所以『無上依經』說,真如非無明所能緣起。一般說如來藏的,都以爲真心爲染法所汙,從真心而起妄心,由妄心再起顛倒,熏習真如,形成生死流轉。如滅去顛倒的妄心,則真心即能顯發出來,而成涅槃解脫。地論宗學者,舉喻來說明這一意義:如我們作夢時的顛倒夢心,是由夢中意識而來,而夢中意識,又是來自明了心的。因我們明了時所見的一切現象,等到睡夢時,心起模糊,而生顛倒。所以虛妄心是依真實心而起無明煩惱的。但依唯識學者說,夢中是夢中意識,平時爲明了意識。夢中意識是有夢中意識的種子,明了意識是有明了意識的種子,是各各不同的。無漏心,我們根本從未有過,我們向來即只有虛妄雜染心,怎能說虛妄心從無漏清淨心生起?所以唯識學者,不承認有一清淨心爲虛妄心之根本,更不承認如來藏爲生死法之緣起,只能說生死是依如來藏的 [P335] 。這樣,『起信論』中的真如熏無明,無明熏真如,唯識學者也是不承認了。因爲不生不滅的真如法體,是不可以(也不能)熏無明,及爲無明所熏的。依唯識學者說:經中說如來藏是對的,而一般所說的如來藏緣起是錯誤的。由于這一根本見地的不同,所以唯識與真常系的天臺、賢首、禅宗,另有很多诤論。如一切衆生皆有佛性,有如來藏,可以成佛。這…
《以佛法研究佛法 十、如來藏之研究》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