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在唯識學者看來,認爲應該有所分別,因爲佛性有二種:一、理佛性:這是就真如法性而言的。真如──又名法界,此理佛性的圓滿清淨,故又名法身。二、行佛性;成佛與否,須視有無無漏種子而決定。因爲衆生的根性各各不一,有人是具有聲聞乘無漏種子的,有人是具足獨覺乘無漏種子的,有人具備成佛無漏種子的,也有人圓具叁乘聖法無漏種子的;也有人沒有叁乘聖法無漏種子,而祇有人天乘種子的,這便是所謂無性衆生,不能成佛的。從這一解說中,否認了一切衆生皆有佛性可以成佛的教說。唯識學者認爲,就有無無漏種子的立場言,確有一分衆生沒有佛性,不能成佛的。具二乘種子,不具成佛無漏種子的,還是不能成佛的,這是唯識與如來藏學者的诤論處 [P336] 。如來藏學者,是以「一乘爲究竟,叁乘爲方便」的,因爲一切衆生有如來藏,具足無量清淨功德,個個都可成佛。而唯識學者與此相反,以「叁乘爲究竟,一乘爲方便」,因爲佛說一乘,祗是一種方便教說,有些衆生根本不能成佛,怎能說一乘是究竟的?在唯識學者的眼中,『法華經』因此也成爲不了義的。
再就中觀學者的見解來說如來藏;唯識與真常論二家,就其講唯心的這一立場言,二者是共通的。中觀學者,對此有一不大同的見地:一、如來藏爲佛所說,是對的,但是不了義教。如佛在『楞伽經』中,明白地說過:我本說空、無相、無願、無我等法,但因一般印度宗教學者驚畏于無我句,不能信受,以爲無我不能建立生死涅槃,因此而說空性爲如來藏,使他們覺得有一似我的如來藏,這才信受佛法。其實,這如來藏即是法空性、法無我性的方便教說,所以說如來藏爲依是不了義的。二、唯識的阿賴耶識也是不了義的。因爲這又是如來藏的別名,如『密嚴經』中說:「我說如來藏,以爲阿賴耶,愚夫不能知,藏即賴耶識」。佛陀雖以法性、法空性等方便說爲如來藏,但有的衆生,不能信受這常住不變 [P337] 的如來藏爲所依。但不能深契無我無常,所以不能不稱如來藏爲阿賴耶,說爲相續不斷的心識爲所依。如來藏既是佛陀的方便教說,則依此而立阿賴耶,更是方便教說了。
依中觀學者說:一切法性本來是空寂的。衆生的生死輪回,是由無始以來的無明、業、生死,形成一個一個的個性,由無明起業,業感生死,造成一個前後相續不斷的個體。這如幻如化的生死,形成一個統一的體系,如五蘊的和合,成爲生命的統一體;前生後生,構成生死輪回的統一性。衆生的煩惱業果,以及一切精神與物質現象,都是無常無我本性空寂的。這一切,雖然是無常的,但因前後生的相續不斷,而又成爲相似的統一;雖然是無我的,但由五蘊的聚合,也成爲統一的相似的我(假我)。衆生即在這相似的假我上,而執常執我,其實這常我的當體,即是無常無我,當體空寂。在這無常無我的緣起法上,有些人引生出一個問題:一切法既然本性空寂的(他以爲沒有),無常的(他以爲間斷),爲何會有生死連續的現象?一切法既是無我的,爲何又有生命個體(我體)的現象 [P338] ?對于他們,無常無我的深義,完全不能理解,因此不能信受佛法,佛陀這才就本性空寂的法性,方便說爲如來藏,說有一常住不變的(似我)體性,所以衆生有業有果,有生死輪回。這樣,引他們信受入佛法,再次第引導,使了解如來藏即是法性空寂無我的別名。佛說阿賴耶識,也是如此。唯識學者,信受無常無我,所以不同意依常住不變的(我體)安立生死輪回,而在無常生滅法上安立生死輪回。但對無常生滅的生死延續,認爲是剎那剎那不能間斷的。在唯識學者研究起來,眼等六識是不能安立生死輪回的,因它有時會間斷,必須要一從未間斷的恒轉相續如瀑流的識,才能成立生死輪回。如衆生所造的善惡業種子,在相續識中,才會保藏不失。我們見了東西會憶念,造了業會感果,這一切都是由相續如流的識而成立。佛陀因這類衆生雖然信解無我無常,而對無常無我的深義,還有隔礙,所以不得不將不變常的如來藏,說爲相續常的阿賴耶識了。而這阿賴耶識,一般人還是容易認爲是我的。如『解深密經』說:「阿陀那識甚深細,一切種子如瀑流,我于凡愚不開演,恐彼分別執爲我」。一般人聽到阿賴耶、阿陀那, [P339] 即以爲是從前生延續到後生的生命主體,與常我相似。其實佛說的阿賴耶識,是指即本性空的生死延續中所表現的統一性;隨順衆生以心爲我的見解,說此爲識。此識即是本性空寂的,空性即是如來藏,也就稱此如來藏爲阿賴耶。唯識學者的這種生滅相續論,中觀學者是不能贊同的。如造業,是剎那滅的,業滅過去,並非沒有,而是存在的。如從過去到現在,從現在到未來,業是存在的,有用的,不過這種存在,只是過去有,非現在有,因爲有此業存在,才能感受生死苦果。法性空中無礙,過去雖然過去,或者很久了,仍然可起用,不必要相續才能成立因果,所以中觀者不必立阿賴耶識。如釋尊在『阿含經』中,以及極多的大乘經中,並未說到阿賴耶識,難道就不能安立生死輪回嗎?只要真正理解緣起性空的真義,無常無我而能成立生死與涅槃,何必再說如來藏與阿賴耶識?只因衆生根鈍,所以爲說如來藏或阿賴耶識法門,使其確立生死輪回與涅槃還滅的信念,能在佛法中前進,這是極好的妙方便了。所以,中觀學者從不如唯識學者那樣,反對『起信』與『楞嚴』,也不說唯識非佛法,只說是方便說而已。如對佛法─ [P340] ─法性空寂而緣起宛然的認識進步了,知道什麼是如來藏,什麼是阿賴耶識,自然會進入佛法的究竟法門。所以佛說各種法門,都是有用的,並非說六識的不圓滿,說八識才圓滿;也不是說如來藏不空才究竟,說真如空就不究竟。中觀學者依于性空緣起的深義,所以是確信一乘的,一切衆生皆可成佛的。但不像真常學者一樣,說如來藏本具一切無量稱性功德。也不像唯識學者,說阿賴耶本有一切無漏種子。因爲中觀者信解因果如幻的叁世觀,染淨無實的隨緣觀,不會落入非先有自性不可的見地。
七 如來藏爲涅槃因
如來藏雖有各家的解說,但如來藏畢竟爲真常唯心論者的核心論題,所以現在依如來藏學派的根本立場來解說。如來藏爲清淨涅槃因,如來藏又爲雜染生死因。然從如來藏的主要意義看,如來藏是特重于涅槃因的。所以中國的傳統佛教,特重于說如來藏即是佛性,爲一切衆生成佛的因依。 [P341]
如來藏爲涅槃因,這在經的方面,如『勝鬘經』、『不增不減經』、『無上依經』、『法鼓經』、『央掘魔羅經』、『涅槃經』等。在論的方面,如堅慧的『法界無差別論』,及(一說爲無著所造的)『究竟一乘寶性論』,以及真谛譯的『佛性論』(傳說爲世親所造)。這叁論。對如來藏爲清淨涅槃因的意義。加以有體系的說明,與真谛譯的『無上依經』,幾乎同一形態。這些經論,雖內容的組織相近,但在論說的主題,卻有所不同。『法界無差別論』,是以菩提心爲主而說明的。『究竟一乘寶性論』,是以叁寶的寶性爲主,這寶性亦即通常所說的一體叁寶與常住叁寶。『佛性論』,是以佛性爲主。『無上依經』,是以如來界(即如來藏)爲主而說明一切的。
依據這些經論,來說明如來藏爲涅槃因,分作四部分來說明:一、如來藏(佛性、寶性、如來界等),二、菩提,叁、功德,四、業。依如來藏學說,要將這四部分說到,才能圓滿的說明如來藏爲涅槃因的所以。因爲一切衆生本具「如來藏」,依之修行成就,即是「菩提」,佛果菩提,是有種種「功德」相應,才 [P342] 能發揮利益衆生的廣大「業」用。菩提、功德、業,也即等于如來藏出纏所有的體、相、用叁者。如來藏是一切法的本依,有情的成佛,以及種種功德妙用,都依如來藏而有的,所以如來藏也即成爲衆生成佛及涅槃的清淨因了。在『法界無差別論』中,以菩提心爲清淨法本,有情以苦提心爲因,才能達到成佛之果。菩提心有二種:一、世俗菩提心:如對大乘佛法有深切信解,發起上求佛道下化衆生的四弘誓願,這是屬于世俗的菩提心。二、勝義菩提心:這不但是上求下化的信願,而要能夠體悟到本性清淨的佛性──如來藏性。如『大日經』說:「菩提心爲本」,而說菩提心爲:「如實知自心」,即對自己的自性清淨心,能如實覺知。此亦近于禅宗所說的「明心見性」。大藏中有『發菩提心論』,說明在五蘊身心中,體解性空,而悟到本性清淨,不生不滅的,即是發菩提心──勝義菩提心。如實了知此心性本淨,才能向佛果位邁進,才是真實發菩提心。所以,如來藏又名菩提心、佛性。一分大乘經,對發菩提心特別重視,如『華嚴經』等。由初地至十地的階位,即是發菩提心的一步步的增進,而獲得一分一分的清淨。可 [P343] 以說,凡是開示發菩提心的經論,大都與如來藏說相近。
根據上面所說的幾種經論,對四義中的第一──如來藏作一綜合簡要的解說。如『佛性論』,『究竟一乘寶性論』,『無上依經』,均用十義來解說的。一、自性:如來藏究竟是什麼?如來藏的自體,即是如來,也就是諸法如義──真如法(如)性。爲一切衆生本來所具足的。這在真常學派,覺得如來即如如如如智。如如如如智,故名法身。『華嚴經』也說:「無有如外智,無有智外如」。基于這一意義,不論說如來藏或佛性,都是從衆生位上點出清淨的因性。雖然衆生位上的五蘊、十二處、十八界,以及貪瞋癡等,是一切不清淨法,但在這不清淨的衆生心性,各各具足了清淨性,這並不因衆生的雜染顛倒而顛倒。所以『勝鬘經』說:衆生自性清淨,而有染汙,爲客塵所染,就是自性清淨。雖爲煩惱雜染所染汙,而衆生本具的如性,仍然不失其自性清淨。關…
《以佛法研究佛法 十、如來藏之研究》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