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以佛法研究佛法 十、如來藏之研究▪P6

  ..續本文上一頁于這一意義,是難以理解的。所以經說很多的比喻,如摩尼寶珠落在汙物之中,爲塵垢所蔽,不能見其清淨的自體;如虛空爲雲層所蔽,不清不明;如水爲泥土所混濁,汙穢不堪。但 [P344] 它們的清淨本體依然是存在的,如將摩尼寶珠的汙垢洗掉,現出它底本相,清淨光明,無比珍貴。如風將雲層吹散,現出蔚藍色的天空,極目萬裏,多麼清淨。如將水沈澱以後,或以蒸氣蒸溜一過,清淨無比,可照萬物。但這些清淨的自體,並非現在才有,而是本具的。所以,如來藏即如摩尼寶珠、虛空、水一樣,看起來雖不清淨,而在這不清淨的現象中,它底清淨的本體,本來如此。在如來藏的自性中,不特具足了清淨性,而且還具足不思議佛法──稱性功德。如祗就它底本性清淨來說,也許還不足以代表如來藏的特質。二、因緣:如來藏本性清淨的自體,應以何種方法才能使它顯發出來,這有四種因緣:1 信樂大乘:此即通常所說之發菩提心,對大乘佛法起深切的信願,激發至誠的要求,期能獲證大乘佛法,上求佛道,下化衆生。如來藏性的顯發,首先便有賴于發菩提心。菩提心如種子一樣,如人的出生,不但要有父母精血的和合(種子),而且還要有心識。所以發世俗菩提心,還祗是顯發如來藏性的外緣,而真正的主因,還是本淨心性──如來藏。2 叁昧:這如胎藏一樣,人的身體由父母的結合以後,必須在胎 [P345] 藏中慢慢的成長。3 智慧:這如母親,經十月懷孕成熟,而將孩子生下來。4 大悲:這如乳母,孩子出生以後,要有乳汁來資生長養,才能成人。如來藏性,以發菩提心爲先;具足了菩提心後,在大乘佛法之中,修習禅定,由定水的滋潤,使他成長;啓發智慧,由智慧體證而顯發如來藏性;更要成就大悲功德,化度衆生,才能成佛(如成人)。所以,從如來藏而能成佛,須具有這四種因緣。叁、得果:修習上面的四種因緣,才能將如來藏顯現,到達成佛的究竟果位。如來藏的果德有四:即四種波羅蜜多──常波羅蜜多,樂波羅蜜多,我波羅蜜多,淨波羅蜜多。常是無生老病死的,不變不異的;樂是沒有一切憂愁苦厄;我即大自在;淨是沒有煩惱染汙,離垢清淨。如『大涅槃經』說:涅槃具常、樂、我、淨四德。『勝鬘經』中,也隱約說到如來藏是常、樂、我、淨。這叁者,是說明如來藏自性,以什麼爲因才能顯發?而顯發後的情形又是怎樣?四、業能(即功用):如來藏究竟有什麼妙用?依一般說,如來藏有成佛的妙用。在衆生位上,如來藏又具足什麼業用,即對吾人生活在世間,能有一種引導向上──真、善、美的 [P346] 功能。如吾人遇到苦痛時,有一種自發的厭苦的情緒,同時也有一種向樂的情緒,希望自己能夠得到安樂、究竟。爲何會有此種厭離生死趣向涅槃的厭苦求樂的心理,這即是如來藏的業能,也即是如來藏在衆生位上的妙用。雖然在衆生位,如來藏還不能顯發出來,但卻能發生一種無比的影響。如每人都具有一種希求光明、向上進取、求自由、求安樂的心理,即因爲有如來藏在。五、相應(或名相攝):這說明如來藏有種種功德與之相應的。如不空如來藏,有不離不脫不異不思議佛法與之相應。這在經論中,也有叁種比喻說明:如大海、摩尼寶珠、水。大海,喻如來藏本具的法身功德性,是遍滿而無差別的,如遼闊的海洋一樣。在與如來藏相應的功德中,是具有佛的智慧德性的,這如摩尼寶珠,能引發種種的珍寶來。水比喻如來藏中,有悲心的德性。水的特性是能潤澤,如枯旱了的樹木,經水灌澤後,而能發出嫩芽,繁榮茂盛。如來慈悲利益衆生之心,與如來藏相應,而産生種種不思議佛法。所以無論是如來的智德或悲德,都是遍滿一切法性的。而這法性,爲無始以來本來具足的。以上五義,是就如來藏因位而說的。六 [P347] 、分別:這說明如來藏性有清淨的、究竟清淨的、顛倒不清淨的叁類。七、階位:如來藏的叁種分別,亦即叁種階位。在衆生位上的顛倒不清淨,即名衆生位;大地菩薩,對如來藏的功德性,雖能如實了知,但還未到達究竟清淨,即名菩薩位;到如來藏成爲究竟最勝清淨法界時,即名如來位。這衆生、菩薩、如來叁位,即說明如來藏,在衆生位名衆生,在菩薩位名菩薩,在如來位名如來。所以,經中說如來藏即是衆生,或名衆生界。八、遍滿:如來藏雖有這叁位的不同,而如來藏性,確如虛空而遍滿一切的。如來藏在衆生位是如此,在菩薩位與如來位也是如此。如進一步說,在衆生位上的如來藏,是遍滿菩薩位與如來位的;在如來位上的如來藏,也是遍滿一切菩薩的身心,遍滿一切衆生的身心的。因它遍凡遍聖,遍滿一切,所以『無上依經』喻之如虛空。九、無變異:這說明如來藏在凡聖位上是無變異的。如最初是凡夫,而後成佛,看起來,這中間是有凡有聖的,但就如來藏在凡聖位上都是如此說,也確無凡聖變異的。從凡夫經十地修行成佛,這中間似有先後之次第,然就如來藏說,並無先後之變異。如衆生是雜染的 [P348] )成佛是清淨的,就如來藏說,這染淨也無變異的。所以如來藏是無凡聖、先後、染淨變異的。如來藏在衆生位中名本性清淨,在如來位上名離垢清淨,這本性清淨與離垢清淨,仍然是一樣的,無二無別。所以『法界無差別論』說:「法性遍無差」。這從如來藏法性無差別的特殊體驗中,說明如來藏是超越一切時空的。十、一性:如來藏是融貫一切的。如來藏有時名法身、勝義谛、涅槃、如來,這些名字雖然各各差異,其實都是同一如來藏性。天臺學者講經,先要出體,即將各種不同的名字而說成一樣。如約果上說,名菩提、涅槃、法身等;約因上說,名叁昧、般若等;約境上說,名真如、法性、勝義谛等。各式各樣的名字,其實即是同一如來藏的不同說明。

  

  四義中第二──菩提,即佛果。經論的解說,共有八義,即:自性、因緣、得果、業能、相應、分別、行、常。這八義,前六種與如來藏十義中之前六種名字完全相同。此八義中,除了因緣、業能、分別、行、常五義,與如來藏有不同解說外,其他叁義(自性,得果,相應),與如來藏完全一致。現將此不同解說 [P349] 之五義,略述于下:因緣:不單是顯發如來藏的自體,而是就菩提心──如來藏的由因緣而漸顯清淨,即經十地而修習十波羅蜜,廣積種種功德,爲圓成菩提的因緣。業能:這是說,如來有後得智與根本智,以及自利利他的功德。分別、行、常:這叁者,是說明從如來藏性到成佛時,如來現出法、報、化叁身(這也可說分別),而這佛果的叁身,是常恒而不思議的。四義中的第叁---功德:即如來有十力、四無所畏、十八不共法、叁十二相、八十種好等一切功德。第四義─ ─業:這是一切大乘所共通的,可以「無思普應,隨機應現」來說明。如來的一切業用,不與常人相同,毋須先作准備,說法是出乎自然而然,「無思普應」的,有如「天鼓自鳴」。另一方面,如來化度衆生,是「隨機應現」的,對高級的衆生,而示現高級的身相說法,對低級的衆生,即現低級的身相說法。所以佛身是常住遍在的,于一切時說一切法。衆生內心清淨,而能見到如來;衆生內心不清淨,即見不到如來。衆生見佛與否,全依衆生內心的淨與不淨而定。以上諸義,是從成佛之因,以至佛果、功德、業用,都歸結于如來藏中。如來藏爲一切清 [P350] 淨因,在這些經論中,說的非常有條理。

  

  現在,說到佛爲何要說如來藏性(或佛性)。這在上面「說如來藏之意趣」中,已經說過,即是要在衆生位上點出如來藏的本淨因來。佛說如來藏,是爲對治五種衆生的;一、怯弱心:有些衆生,感到自己的業力深厚,無有成佛的希望與信心,而生起怯弱的退墮心。佛陀對之說如來藏佛性爲人人本具,個個圓成的,只要自己能將如來藏佛性顯發,當下即是佛。這與禅宗的「直下擔當,自心即佛」一樣,消除衆生的怯弱退墮心。二、憍慢心:這特別是學佛的人,每有我是發菩提心的,持戒的,了解佛法的,有修行的,而對他人的一切,生起輕視的憍慢心來。這在學佛來說,根本與佛法不相應。佛對之說:人人都有如來藏、菩提心,現在雖不及你,將來一旦他底菩提心發起來,也許會超過你的。叁、虛诳(妄)心:因爲有類衆生,專在一切虛妄的世間法上起執見,窮追不舍,佛對其說如來藏,說明在這虛妄法中有一真實的佛性,如棉花中藏有黃金而不自知,現在只要將黃金取出,即可成佛的。四、謗真實:有些人是不信真實的,這特別是對 [P351] 真理,每起誤會,認爲口裏說的真理,不能有具體的事相見到。其實,真理即是一切事物的本來真相,是不能離開事物本身而見到的。佛對其說如來藏,說明真實不是從外面求的,不是最初沒有而後求得的。真實是人人都有,本來具足的,只要能靜心反觀,就可得到。特別是對學空的人,說一切法如幻如化,虛妄不實,都是空的;佛說這話本來是對的,但一般人即以爲什麼都沒有,執著空見,而不知佛說緣起無自性的空義,是顯示法的本性空寂。說真實,空性即是真實。說實相,空性即是實相。五、執我:這如『楞伽經』說:有類衆生「畏無我句」的,認爲無我不能安立生死涅槃,不能歸向佛法,佛爲他說如來藏,爲生死涅槃所依,消除其內心的恐懼,而歸信佛法。

  

  佛說如來藏,具有以上五種因緣的。這五種因緣,依現世一般衆生的心境來說,對于引導趨入佛法,如來藏是有其獨到妙用的。

  

  八 如來藏爲生死依

  [P352]

  再說如來藏爲生死依:由于各家的解說不同,彼此的差別很大,問題也最難解說。如說如來藏是空性、法性,生死是不離法性的,則唯識與中觀,也都是作如此解說的。生死不離真如法性,依之而說生死,但僅說不離,還未能說明這一問題的…

《以佛法研究佛法 十、如來藏之研究》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