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在人间 十四、发扬佛法以鼓铸世界之新文化▪P2

  ..续本文上一页。可是,正像文化古老的国家,每为古老的文化所束缚,而一些文化的毒素,已不断地 [P342] 在发酵,而使文化古老的国家,日渐衰退一样。人类在积极的「名言」「缘影」中过生活,分别越多,意言的熏染越深,每为名言分别所拘蔽,而一些不良的心理因素,也不断地扩展,使人类活埋在这名言分别的堆积层中,忘失了自己的本心。人类的知识愈进步,为什么世故越深?越是好话说尽,坏事做尽?便是这个缘故。由于佛的悟入缘起,彻了那念念分别,不能通达真相,不是自心固有的(所以叫做客尘)。所以在定慧的熏修中,通达「名义互为客」,「名言无实性」,脱落「名言分别」──「缘影」,到达心光明性,也就是不曾受过名言熏染的纯粹觉性。这是不能与动物的低级心识并论,因为一切众生,都是不能离开熏习的。到达这,称为「根本智」,超越了主观与客观的相对性,前后起灭的变异性,而只能称之为本净本明的觉性。到达这,与空平等性无二无别,不过从两方面来说明吧了!在佛的如实正觉中,原是不曾有智与理的隔别的。佛以心光明性的体现,透出名言而重起名言分别时(称为后得智),不再如众生那样的以名言分别为表达事实真相,不再为语文、思想、制度等所束缚。名言熏习中的一切不良 [P343] 因素,脱落无遗,如日出而黑暗消失一样。也正像在固有文化中,咀嚼精英,而吐弃那糟粕一样。佛的正觉,就与法界性相应,所以能不偏蔽,不固执,通达了:一、心色(物)平等中的心为主导性:佛说「三界唯心」,大中观者的见地,这是针对世间的迷妄,说明非自然有,非神造,非物集的「由心论」。依众生心识的倾向,而缘成世间;人欲的自由意识,也依此而发见了究极的根据。太虚大师对此,曾称之为「无元心枢」。二、自他相依中的心识相通性:人类的意识,如发报收报机一样,不断的收入外来的,也不断的放射出去。虽然自心为分别熏习,业熏习所障蔽,不一定能无碍的交流;但如能透过「名言无实」的关隘,便能随分随力,息息相通。这也就是人类──众生慈爱的根据,佛法的「同体大悲」,「无缘大慈」,都依此而确立。三、息息流变中的心体完整性:分别熏习的世俗活动中,意识是不断的变化着。然由于通达「名言无实」,所以知道念念的本来无碍,无限错综变化中的统一性。到究极时,就是佛的心智圆满性,与一切佛平等平等。 [P344]

  

  

  

  三 佛教的世界性事例

  从佛自觉法界性而流出的佛教,显示了世界性的文化。现在想举几项事例来证成:

  

  一、语文:人类的思想与情感交流,语文是重要的工具。在人类习用的语文中,没有不觉得自己的好,容易学。当然,在民族精神衰落时,有些人会咒诅自己的语文,而以能使用外国语文为光荣的。有些宗教,神化他自己使用的语文,看作神的语言;有的严格采用某一语文,以图宗教的扩展与统一。由于佛的深入语言无实性,所以使用一切语言。佛世,有人向佛建议,用印度的雅语(梵文)来统一佛说,但佛却不同意说:「听用国俗言音学习佛说」。每一语文,都有他的传统与长处,也许都有缺点,加上民族感情,更为难说,这是不能取一而废其余的。有些人在语文上固执,是此非彼;有些专在推求原始意义,以为这才是某字的本义,而不知语文是「习俗共许」,不断变化,从来就不能免于歧义的。所 [P345] 以佛说:「方域言辞,不应固执;世俗名想,不应深求」。不为语文所蔽,不偏不执,自由采用而自然交流。过去大陆的中国大寺院里,僧众来自各方,无形中产生一种混合语,什么人都说得不完全相同,可是大家都听得懂。这也许是世界性的语文无碍最好的事例。

  

  二、解行:佛法的世界性,表现在理解与实行方面,特点是:1.随机适应:以佛的慧眼来看,人类的个性、知能、兴趣、习惯,都是种种不同的。所以最好的教化,是「适化无方」,以不同的方法,来适应化导不同的众生。但内在有着关联性、一贯性,能不断的引导向上,而到达同一的究竟。这点,佛法表现为:「八万四千法门」,「五乘」,「三乘」,而又同归于「不二法门」,「一乘」,「一切众生皆成佛道」。佛从不以机械的,划一的解行来教导人;从不像神教那样的,划一简单的目标,使大家归于同一信行。人类界,无论是个人、种族、国家,都有个别的不同存在,所以弘传佛法,不但要「知法」,而且要「知时」、「知众」。万不能制定大小划一的帽子,不问人的头大头小,勉人以一致顶戴 [P346] 。所以佛法中说:小药师的药笼里,只有一样药,能治一种病。大药师有种种药,能治一切病。虽然在一般人看来,今日世界的佛教,每有出入;或者嫌他没有严密的世界性组织,如天主教一样。其实,佛法的多样性,真是佛法世界性的特征。真能在佛法中进修的,自会有同一的倾向,进入同一的至善境地。

  

  2.自由抉择:佛法是适应不同的根性,或浅或深,或予(为人悉檀)或夺(对治悉檀)。对于不同的教说,佛弟子是尊重自由思考的。特别是「应理论者」,进展到但立现、比二量,不立圣教量以自拘蔽(圣教的真理,一定是合于现量比量的)。依义不依语──不受语文所困蔽,重视内含的意义,尤其是注意到为什么这样说。「依了义不依不了义」──在不同义理中,有批判抉择的自由,所以是「理长为宗」。自由思考与自由抉择,展开了小大,空有的深义。无论是佛说的随机性,或教义的自由抉择,都必然的是反教条的。反教条的宗教,也许有人觉得希奇,其实只是相应于世界性的特征。反教条的自由学风,在中国的天台、贤首宗,特别是禅宗里,到得最确实的证明。一般教学,不免受到翻译语文的 [P347] 拘蔽,或印度教派的局限。重于实践的禅者,从中透出而演为禅宗。不用固有的术语,固有的教说,号称「不立文字」,而照样学习佛法,传布佛法,成为千年来的中国佛教主流。

  

  3.兼容并蓄:不但佛教内部的无限众多而一致, 对于教外,也一向以「道并行而不相悖」的精神来处理。佛世,一位异教徒,信仰佛法以后,想断绝一向敬奉的外道们的供养,但佛劝他照常的供给他们。佛法没有一笔抹煞异教,觉得在人性净化的进修过程中,这只是程度低一些而已。佛不拒异教于善法之外,决不如异教那样的狭隘,对于不同的宗教,一律看作恶魔,认为非堕地狱不可。狭隘的排他性,也许真是恶魔的特质。相反的,以佛法看来,不同的宗教、学术,虽不是佛教,但尽有些是菩萨的教化。一切文化的发展,受到地区及时代的局限,不能不有偏蔽,甚至包含毒素,但在教化当时当地的人类来说,不能不说有着良善而积极的成分。这种宽容的立场(事实也确实如此),表达了佛教文化观的世界性。能与世界一切良善的文化共存,陶练一切偏蔽,而引向崇高完善的境地。 [P348] 佛法在中国,影响了中国的儒(理学),道(全真派);在印度,影响了后起的印度教学。传到希腊与埃及,也促成了西方神教的革新。虽然他们在固有传统文化的根柢上,融摄了佛法,或者反而诽毁佛法,然在佛法泛应的精神上,依然是满意的部分成功。佛法必须保存佛法的完整性与原则,不断的影响一切,而使世界文化,充满了佛教世界性的精神,共向于究竟的极则。

  

  三、制度:在佛教的制度中,可以说到两点:1.佛教是有僧团组织的,佛是实际的领导人,也是弟子们心目中的教主。但佛却说:「我不摄受众」;又说:「我亦是僧数」。出家僧众的组织,佛并不以领导者自居,而说:「以法摄僧」。法是真理与德行,大众是受了真理与德行的感召而集合起来的。人人可以解脱,人人可以成佛,平等平等,所以佛也是众僧的成员之一。僧团以会议而办事,佛真是典型的民主导师!2.适应时地需要,关于集体生活,佛是制有大众共遵的规律。但佛又说「随方毗尼」,这是说:衣食等事,凡佛所制,而余处觉得杆格难行的,可以不行。佛没有制订,而在他处却认为必要的,佛也认为是对的。这 [P349] 所以,佛教的僧制,不拘于印度的旧俗,而在中国、日本等,都演化为不尽相同的制度。总之,佛教是适应一切,遍入一切,而引令向上,并非打倒一切,而标榜死定的法制,向全世界去强力推行。

  

  

  

  四 结论

  佛教的世界性,是根源于法界现证的。从此而流出的「法界等流」──语文、思想、制度,无不表现了世界性,而充满平等、自由、民主、宽容、慈悲的内容。所以说「发扬佛法以鼓铸世界性的新文化」,不是以一套新的来取代旧的,也不是打倒其他宗教而推行佛教,而是从发扬佛法中,化除实体的世界观,销融自我中心的人生观;阐扬世界性原理,培养人类世界性的新意识:从世界性的思想中心,调整、改进,陶练现有一切的文化,而使其融合、进步,适应新的时代,成为新文化的内容。使每一国家、民族、个人,都能和乐善生于新的文化,新的时代里。说到这里,再扼要的指出:法界性的文化──佛教,可说是从文化核 [P350] 心──人类意识内容去革新,主要是从实体的事物,实体的自我执见上去革新。所以革新的有力工具,便是佛法的「空」、「无我」观了。惟有这样,才能有真正的平等,自由与慈悲。相反的,从实体而来的事事差别,自他敌对,就是反世界性的文化基础。从一切敌对去考察,这才会以矛盾为真理;才会觉得自己与一切人为敌;人人是恶人。这是人类的敌对性,残酷、仇恨的意识来源。虽有人能意识到事物自他的融和性,然由于实体性、自我感的固执,表现在宗教或哲学中,终于不能是平等的、民主的,而被看为一切从属于此实体的。如见于政治意识,那不外乎希忒勒式的公民表决,史达林式的民主领袖。在这种精神意识中,也没有真正的博爱,相反的是仇恨的惩罚。上帝爱世人,而结果是以洪水来淹没了一切人类。

  

《佛在人间 十四、发扬佛法以鼓铸世界之新文化》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