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如来藏之研究 第三章 心性本净说之发展▪P2

  ..续本文上一页人为善的意趣;不是第一义悉檀(显扬真义),当然是「非了义说」了。『成实论』卷三(大正三二‧二五八中)说:

  

   「心性非是本净,客尘故不净,但佛为众生谓心常在,故说客尘所染则心不净。又佛为懈怠众生,若闻心本不净,便谓性不可改,则不发净心,故说本净」。

  

  『成实论』的思想,近于经部Su^trava^din『成实论』是不同意「心性本净」的,但对「心性本净」的教说,从应机设教──对治的为人意义,加以解说。有些人以为心是常在(住 [P74] )的;在「原始佛教」中,常心是愚痴的邪见。对治常心的邪执,所以说心是可以成为不净的。可以不净,可见心是非常了。有些人自觉得心地不净,烦恼重重,所以因循懈怠,不能勇猛的发心修行。为启发这些懈怠人的善心,所以说:自心本来是清净的,暂时为烦恼所染,为什么不自勉而发净心呢!为什么为众生说如来藏?『宝性论』举出了五项理由,第一项就是「以有怯弱心」(13),与『成实论』「为懈怠者」说相合;也与『增支部』的「各各为人生善」相合,这应该就是说「心性本净」的根本意趣。

  

  「心性本净」论者,并不是从义理的论究中,得出「心净」的结论;也不是大乘那样,以自己修持的体验为依据。古代的「心性本净论」者,如「分别论者」,「一心相续论者」,主要是应用世俗的譬喻,以譬喻来说明「心性本净」。如上文所引的,「一心相续论者」,举浣衣、磨镜、炼金等譬喻;「分别论者」,以铜器(垢或除垢)、日月为五事所覆、颇胝迦等譬喻。这些譬喻,如浣衣、磨镜、炼金、除铜器垢,比喻了性本清净,只是染上些尘垢,可以用浣、磨等方法来恢复本净;这是转染还净的说明。这些譬喻,有自体与外铄的「主」、「客」意义。日月为五事所覆,五事是烟、云、尘、雾、罗!7亩罗手。虽譬喻的意义相近,但以日光与阴暗相关涉,说明心与烦恼的「相应相杂」(14),可以引申出「道与烦恼同在」的理论。颇胝迦宝sphat!ika,是「莹净通明」的,与红色等物品在一起,就会成红色等。这一譬喻,本是数论Sa^m!khya外 [P75] 道用来比喻自我与觉的(15)。『顺正理论』引用了颇胝迦喻,早一些的唯识学要典『解深密经』,也用来比喻三性的染净(16)。「心性本净」论者专凭譬喻来说明的学风,使我们想到了『如来藏经』、『大般涅槃经』(前分)的风格。古代的正理Nya^ya学派,立譬喻量upama^na-prama^n!a 、以为譬喻有成立正理的力量。在后起的论理学中,譬喻量没有成立正理的力量而被取消了,然古代以为是可以成立的,所以部分佛经广泛的应用。成立「心性本净」的譬喻,是通俗的,合于常情的,在佛法普及化的过程中,容易为人接受而日渐光大起来。然佛法立二谛,依世俗而引向胜义;立四悉檀,方便诱化,而以第一义悉檀为究极。『瑜伽师地论』立四真实,在悟入的真实以外,立「世间极成真实」,「道理极成真实」。「道理极成真实」,是从睿智的观察研究而来,与「世间极成真实」不同(17)。这犹如科学的理论,与常识的见解不同一样。「心性本净」说,始终以常识的譬喻为依据,是平易近人的,但决不是深彻的!这所以阿毗达磨论师要一再的说:「世俗法异,贤圣法异」。

  

  心、意、识,一般是看作同名而异实的,所以综合为「心意识」一词。在经典的应用中,虽然并不严格、却也表示出每一名字的特性;这在古代阿毗达磨论师,早就注意到了。那末「心性本净」的心,有什么特殊的意义呢?心citta的特义、如古师说(18):

  

   1.「心是种族义。……彩画是心业。……滋长是心业」。 [P76] 2.「集起故名心。……净不净界种种差别故名为心」。

  

  滋长、集起、种族,这些「心」的意义,都是种种的积集,依积集而有所生起。「彩画」的譬喻,也是以种种色彩,画成种种图像的意思。所以,对于种种的统一,不离种种而起的心,并不表示单一性。如三增上学中,称定学为心学。由于「定」是持心不动乱,使散乱的归于平静,于一境上,心心相续不乱,名为「心一境性」,定也就名为「心」了。后代大乘唯识学者,以心为阿赖耶识,正因为:「此识,色声香味触等积集滋长故」;「种种法熏习种子所积集故」;「由种种法熏习种子所积集故」(19)。由于这一特性,除有关认识的、执取的名为「识」,引发行为,发生诸识的名为「意」而外,经中都泛称为心,心是通泛的、总略的名词。在经中,比起意与识来,心的应用不少,但都是不加分析的。如与身相对的心,身行与心行,身受与心受,身精进与心精进,身轻安与心轻安,身远离与心远离,都是内心的通称。由于心为通称,所以『杂阿含经』卷一0(大正二‧六九下)说:

  

   「比丘!心恼故众生恼,心净故众生净。比丘!我不见一色种种如斑色鸟,心复过是。所以者何?彼畜生心种种故色种种」。

  

  众生的恼──杂染与清净,是以心为主导的,因心的杂染而成为杂染,心的清净而成为清净。心是种种心,一切内心作用,都是可以称为心的。如『相应部』等立十六心(他心智所知的心 [P77] ):有贪心,离贪心,有瞋心,离瞋心、有痴心,离痴心,摄心,散心,广大心,非广大心,有上心,无上心,定心,不定心,解脱心,不解脱心(20)。十六心的前六心,也许会被想象为:有贪心、离贪心等,似乎在贪、瞋、痴以外,别有心体的存在。然从摄心、散心、广大心、非广大心等而论,十六心的被称为心,到底不外乎通称。所以圣教所说的心,是表示集中的,积聚的,总略的,是种种的统一,纯属于现象论的立场。

  

  「心」有种种统一的意义,所以在佛法的发展中,学者的解说,倾向于心的统一。一、如阿毗达磨论者的「心王」说:人心有或善或恶,或受或想或思等无数的作用,在分别的论究中,受、想等被分离出来,称为「从心而有」,「依心而起」的「心所有法」。「心所」以外的,称为心(王)──六识。分离了「心所有法」的心,近于现代心理学上的统觉作用。从种种心所而论到所依的一心(六识中的一识),也会被误解为心体与心用。好在阿毗达磨论者不这么说、认为心与心所是同样的,只是总相知(是心)与种种别相知(是心所)的差别。二、如一心论者,引用「心遍行独行」,而以为不同的六识,只是一心的差别。三、如心性本净论者:经上说:「心极光净,客尘所染」,依世俗的譬喻,而解说为「性净而相染」。心是内在的一心,杂染或离染,而心体是清净的。佛教界倾于内在的统一,是与世间心境相应的。一般人的见解,总是这样的:说到死生相续,就想到有一贯通前死后生者的存在,否则就不能说前后延续。说到从杂染到清 [P78] 净,从系缚到解脱,就设想为必有一贯通染与净,贯通缚与脱的存在。这是世间的知见,为成立一心,或神我的意识根源。心净而有烦恼,烦恼除了而心还清净,「心」就是贯通染净的所依自体,正如洗衣的衣,磨镜的镜,炼金的金一样。以世俗譬喻而成立的「心性本净」,确是适合于世间一般的见识,而富有启发人心向善的作用。

  

  

  注【8-001】『增支部』「三集」(南传一七‧四一六──四二一)。

  注【8-002】『杂阿含经』卷四七(大正二‧三四二上)。「增支部」「三集」(南传一七‧四二一──四二四)。

  注【8-003】『增支部』「五集」(南传一九‧二二──二六)。「相应部」「觉支相应」(南传一六上‧二八五──二八七)。

  注【8-004】『增支部』「五集」(南传一九‧三二0──三二七)。『相应部』「觉支相应」(南传一六上‧三二四─ ─三三一)。

  注【8-005】『增支部』「三集」(南传一七‧三三六──三四一)。

  注【8-006】『随相论』(大正三二‧一六三中)。

  注【8-007】『成实论』卷三(大正三二‧二五八中)。

  注【8-008】『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卷一一(大正二七‧五五中)。

  注【8-009】『舍利弗阿毗昙论』卷二七(大正二八‧六九七中)。

  注【8-010】拙作『原始佛教圣典之集成』(四八八──四九一)。 [P79]

  注【8-011】拙作『原始佛教圣典之集成』(六七六──六八三)。

  注【8-012】拙作『原始佛教圣典之集成』(七六四──七八七)。

  注【8-013】『究竟一乘宝性论』卷四(大正三一‧八四0下)『佛性论』卷一(大正三一‧七八七上)。

  注【8-014】『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卷二七(大正二七‧一四一上)。

  注【8-015】!2劫本幸男『心性论展开的一断面』(「印度学佛教学研究」二卷一号)。

  注【8-016】『解深密经』卷二(大正一六‧六九三中)。

  注【8-017】『瑜伽师地论』卷三六(大正三0‧四八六中)。

  注【8-018】1.『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卷七二(大正二七‧三七一中)。2.『阿毗达磨俱舍论』卷四(大正二九‧二一下)。

  注【8-019】『解深密经』卷一(大正一六‧六九二中)。『摄大乘论本』卷上(大正三一‧一三四上)。『成唯识论』卷三(大正三一R…

《如来藏之研究 第三章 心性本净说之发展》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