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结论
第一节 经律为主的圣典结集
原始圣典──经与律的次第集成,上来已分别的加以论究。然圣典的集成,并没有终了,这只是过程中的一大段落,圣典还在延续的发展成立中。所以再对过去(原始佛教圣典)的集成过程,作一番回顾,更瞻望未来的开展,以作为结束。
佛法,是以佛陀的三业德用为根本;以僧伽为中心,统摄七众弟子,推动觉化的救世大业。在佛法的具体开展中,有佛与弟子的教说,佛与弟子的事迹,僧伽的集体生活制度。这些,通过佛弟子的领会,实行,用定形的文句表达出来;经当时的僧伽的共同审定,成为佛教的圣典。佛教的原始圣典,综合为大部的集成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
一、结集的佛法,分为「法」与「律」,也就是后来所说的「经藏」与「律藏」。大众部 Maha^sa^m!ghika的『僧祇律』(1),分别说部Vibhajyava^din中,化地部Mahi^s/a^saka 的『五分律』(2),铜鍱部Ta^mras/a^t!i^ya的『铜鍱律』(3),说一切有部Sarva^sti-vadin [P868] 系的说经部Su^trava^din,对于原始结集的圣典,保存了原始的二分说──「法」与「律」(经与律)。这是二大结集所公认的,一切部派共有的圣典。「法」,集成了「四部阿含」。「律」、「波罗提木叉经分别」,已经成立。僧伽其他规制,还是「摩得勒伽」,分二部或三部,在开始类集的过程中。大众部的「律藏」组织,代表了那时的形态。属于「小部」的『义品』、『波罗延』、『优陀那』──『法句』、『本事』,都传诵在佛教界。佛弟子说的偈颂,「本生」、「譬喻」,应已有多少共同的传诵。这一阶段,从佛入灭起,到西元前三百年左右,部派没有分立的时代。
二、大众与上座Sthavira──二部,开始分立。上座部系的圣典中,「阿毗达磨藏」成立了。「阿毗达磨」的成立,就是「自相」、「共相」、「相摄」、「相应」、「因缘」── 五根本论的成立(4),应有原形的论部。「阿毗达磨」,传说是佛说的,所以成为「经」、「律」、「论」──三藏。如铜鍱部的『岛史』(5),分别说系法藏部Dharmaguptaka(6),说一切有部所说(7)。那时,「律」的「犍度」部分,上座部系的分类组织,接近完成阶段;『十诵律』的组织,最近于那一时代的形态。「小部」中,「上座偈」及「上座尼偈」,已经成立;「本生」与「譬喻」,传说也更见具体。西元前二五一年,华氏城Pa^t!aliputra举行(被称为第三)结集,那是上座部分化,分别说部成立的结集。所以根本二部对立,应为西元前三00年顷, [P869] 到西元前二五0年。
三、部派的一再分化,成为十八部,这是当时佛教界共传的教派。各部派在不同的教区,不同的僧伽内部,对经律都有一番审定与编组──结集,而成为自部的圣典(小部派,不一定有特殊的完整的三藏,但也多少有些出入)。雨后春笋般的部派成立,是佛教大扩张,因不同传承,不同地区所引起的。那时,经、律的主体,都已成立;律部更有自宗不同的附属部分,如「增一律」等。论典,也成立自部不同的根本论。「杂藏」,本是附属于「经藏」的。而有的把「杂藏」独立起来,成为「四藏」。「杂藏」中,「本生」与「譬喻」,多完成大部。波罗蜜多──菩萨譬喻所引起的菩萨法,附在里面,如『增壹阿含经』「序品」所说(8)。立「小部」或「杂藏」而附属于经藏的,仍用「三藏」的分类。不立「杂藏」的说一切有部,部分(『法句』等)传诵在「三藏」外,部分──「本生」、「譬喻」,编入律部的『药事』、『杂事』等。这一时代,从西元前二五0年起,约到前一00年止。
四、西元前一00年后,部派佛教有了多少变化:有的衰落而消失了。有的因地区,因时代,圣典方面也有了新的内容。如大众部末流,将四藏中的菩萨大行,更有「方等大乘」,而成立第五「菩萨藏」(9)。法藏部也另立「咒藏」与「菩萨藏」,成为「五藏」(10)。这不但有了「方等」,也暗示了「秘密大乘」的滋长。以保守著名的铜鍱部,也有「佛譬喻」、『佛种姓』中的「 [P870] 宝珠经行处品」,与时代的思潮相呼应。
这是部派佛教所传的圣典的大类。原始佛教的圣典,就是第一、第二阶段;但应除去「论藏」。
注【101-001】『摩诃僧祇律』卷三二(大正二二‧四九一下──四九二中)。
注【101-002】『弥沙塞部和酰五分律』卷三0(大正二二‧一九0下──一九一上)。
注【101-003】『铜鍱律』「小品」(南传四‧四二九──四三0)。
注【101-004】拙作『说一切有部为主的论书与论师之研究』(八六──八九)。
注【101-005】『岛史』(南传六0‧二八)。
注【101-006】『四分律』卷五四(大正二二‧九六八中)。
注【101-007】『十诵律』卷六0(大正二三‧四四八上──四四九中)。
注【101-008】『增壹阿含经』卷一(大正二‧五五0下)。
注【101-009】『分别功德论』卷一(大正二五‧三二中)。
注【101-010】『三论玄义检幽集』卷六(大正七0‧四六五中)。
第二节 不断传出的部派佛教圣典
[P871]
佛教圣典,经二大结集所集成的部类,是佛教界所公认的。此后一再分化,成立种种部派。凡经一次分化,大抵有属于这对立派系的僧伽大会,各自对圣典作一番审定与改组。经律间的彼此差别,代表了部派间的实质对立。部派成立后,圣典还是在不断的传诵、成立,但没有经过共同审定的,虽传诵流行,却没有编入固有的圣典──「经藏」与「律藏」中去,因为经律已凝定而被(自部所)公认了。在「三藏」或「四藏」以外传诵的圣典,是相当多的。这一事实,这里想略为叙列。
铜鍱部Ta^mras/a^t!i^ya的成立,是分别说部Vibhajyava^din再分化,属于第三阶段。当时审定了「三藏」的具体内容,但此后还是不断的传出。长部师Di^ghabha^n!aka 以为:『譬喻』、『佛种姓』、『所行藏』、『小诵』──四部,是不属于「经藏」「小部」的,就说明了这一事实。这种内部的意见出入,如关系重大,或法义上有严重的歧异,就可能引起部派的再分化。
说一切有部Sarva^stiva^din不立「杂藏」,所以(部分编入律藏,而)传诵于「藏」外的,数量特别多。『义品』、『波罗延』、『法句』、『本事』等古典,不必再说;部派特有的圣典,在汉译的「论」书中,有部分的资料可考。坚慧Sa^ramati曾在『入大乘论』卷上(大正三二‧三六下)说: [P872] 「舍头罗经、胎经、谏王、本生、辟支佛因缘,如是八万四千法藏,尊者阿难从佛受持者,如是一切皆有非佛语过」。
坚慧所提到的几部,在对方都是承认佛说,却是不属于「三藏」的。1.「舍头罗经」,现在汉译大藏(『大正藏』「密教部」四)中,有吴支谦与竺律炎共译(西元二三0年前后译出)的『摩登伽经』三卷;西晋竺法护译『舍头谏太子二十八宿经』 (或名『虎耳意经』)一卷。这二部,是同一部类的别诵本。以摩登伽女Ma^tan%ga咒术惑乱阿难A^nanda为因缘,有咒语,说二十八宿,并占卜星宿等。据『十诵律』,近聚落住比丘,「读诵星宿经」(1)。这本是世俗的占星术,经佛教的应用而演化为本经。这可能是说一切有部本;或是同在北方的,法藏部 Dharmaguptaka「咒藏」的一部。2.「胎经」:这是「入胎经」,明胎儿的生长过程,并「四种入胎」的不同。在大藏经中,编入『大宝积经』。现有二部:一、『佛为阿难说处胎经』,唐菩提流志Bodhiruci译,编入『大宝积经』第一三会。二、唐义净译『佛为难陀说出家入胎经』,二卷,编入『大宝积经』第一四会。这二部的实质相近;义净所译,与难陀Nanda贪欲譬喻相结合,与『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杂事』(卷一一──一二)所说相同。3.「谏王」:现大藏经(大正藏「经集部」一)有刘宋沮渠京声所译:『佛说谏王经』一卷。异译本有唐玄奘译的『如来示教胜军王经』;赵宋施护译的『佛说胜军王所问经』。4.「本生」,即种种「本生」。 [P873] 5.「辟支佛因缘」:大藏(大正藏「论集部」)有『辟支佛因缘论』,失译,或与这一部相近。
又在说一切有部的论书中,还发现『正法灭经』(2);『集法契经』、『筏第遮经』。『集法契经』,如『阿毗达磨显宗论』卷一(大正二九‧七七八中──下)说:
「又见集法契经中言:于我法中,当有异说,所谓有说唯金刚喻定能顿断烦恼;……或说眼识能见,或说和合能见;……诸如是等差别诤论,各述所执,数越多千。师弟相承,度百千众,为诸道俗解说称扬。我佛法中,于未来世,当有如是诤论不同。为利为名,恶说恶受,不证法实,颠倒显示」。
这是部派纷争极盛的现象。这是说一切有部,集法藏经的一类;现存『结集三藏及杂藏传』,『迦叶诘经』 (编入『大正藏』「史传部」一);『大智度论』所说的『集法经』(3),都属于这一类,只是部…
《原始佛教圣典之集成 第十二章 结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