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結論
第一節 經律爲主的聖典結集
原始聖典──經與律的次第集成,上來已分別的加以論究。然聖典的集成,並沒有終了,這只是過程中的一大段落,聖典還在延續的發展成立中。所以再對過去(原始佛教聖典)的集成過程,作一番回顧,更瞻望未來的開展,以作爲結束。
佛法,是以佛陀的叁業德用爲根本;以僧伽爲中心,統攝七衆弟子,推動覺化的救世大業。在佛法的具體開展中,有佛與弟子的教說,佛與弟子的事迹,僧伽的集體生活製度。這些,通過佛弟子的領會,實行,用定形的文句表達出來;經當時的僧伽的共同審定,成爲佛教的聖典。佛教的原始聖典,綜合爲大部的集成過程,可分爲四個階段:
一、結集的佛法,分爲「法」與「律」,也就是後來所說的「經藏」與「律藏」。大衆部 Maha^sa^m!ghika的『僧祇律』(1),分別說部Vibhajyava^din中,化地部Mahi^s/a^saka 的『五分律』(2),銅鍱部Ta^mras/a^t!i^ya的『銅鍱律』(3),說一切有部Sarva^sti-vadin [P868] 系的說經部Su^trava^din,對于原始結集的聖典,保存了原始的二分說──「法」與「律」(經與律)。這是二大結集所公認的,一切部派共有的聖典。「法」,集成了「四部阿含」。「律」、「波羅提木叉經分別」,已經成立。僧伽其他規製,還是「摩得勒伽」,分二部或叁部,在開始類集的過程中。大衆部的「律藏」組織,代表了那時的形態。屬于「小部」的『義品』、『波羅延』、『優陀那』──『法句』、『本事』,都傳誦在佛教界。佛弟子說的偈頌,「本生」、「譬喻」,應已有多少共同的傳誦。這一階段,從佛入滅起,到西元前叁百年左右,部派沒有分立的時代。
二、大衆與上座Sthavira──二部,開始分立。上座部系的聖典中,「阿毗達磨藏」成立了。「阿毗達磨」的成立,就是「自相」、「共相」、「相攝」、「相應」、「因緣」── 五根本論的成立(4),應有原形的論部。「阿毗達磨」,傳說是佛說的,所以成爲「經」、「律」、「論」──叁藏。如銅鍱部的『島史』(5),分別說系法藏部Dharmaguptaka(6),說一切有部所說(7)。那時,「律」的「犍度」部分,上座部系的分類組織,接近完成階段;『十誦律』的組織,最近于那一時代的形態。「小部」中,「上座偈」及「上座尼偈」,已經成立;「本生」與「譬喻」,傳說也更見具體。西元前二五一年,華氏城Pa^t!aliputra舉行(被稱爲第叁)結集,那是上座部分化,分別說部成立的結集。所以根本二部對立,應爲西元前叁00年頃, [P869] 到西元前二五0年。
叁、部派的一再分化,成爲十八部,這是當時佛教界共傳的教派。各部派在不同的教區,不同的僧伽內部,對經律都有一番審定與編組──結集,而成爲自部的聖典(小部派,不一定有特殊的完整的叁藏,但也多少有些出入)。雨後春筍般的部派成立,是佛教大擴張,因不同傳承,不同地區所引起的。那時,經、律的主體,都已成立;律部更有自宗不同的附屬部分,如「增一律」等。論典,也成立自部不同的根本論。「雜藏」,本是附屬于「經藏」的。而有的把「雜藏」獨立起來,成爲「四藏」。「雜藏」中,「本生」與「譬喻」,多完成大部。波羅蜜多──菩薩譬喻所引起的菩薩法,附在裏面,如『增壹阿含經』「序品」所說(8)。立「小部」或「雜藏」而附屬于經藏的,仍用「叁藏」的分類。不立「雜藏」的說一切有部,部分(『法句』等)傳誦在「叁藏」外,部分──「本生」、「譬喻」,編入律部的『藥事』、『雜事』等。這一時代,從西元前二五0年起,約到前一00年止。
四、西元前一00年後,部派佛教有了多少變化:有的衰落而消失了。有的因地區,因時代,聖典方面也有了新的內容。如大衆部末流,將四藏中的菩薩大行,更有「方等大乘」,而成立第五「菩薩藏」(9)。法藏部也另立「咒藏」與「菩薩藏」,成爲「五藏」(10)。這不但有了「方等」,也暗示了「秘密大乘」的滋長。以保守著名的銅鍱部,也有「佛譬喻」、『佛種姓』中的「 [P870] 寶珠經行處品」,與時代的思潮相呼應。
這是部派佛教所傳的聖典的大類。原始佛教的聖典,就是第一、第二階段;但應除去「論藏」。
注【101-001】『摩诃僧祇律』卷叁二(大正二二‧四九一下──四九二中)。
注【101-002】『彌沙塞部和酰五分律』卷叁0(大正二二‧一九0下──一九一上)。
注【101-003】『銅鍱律』「小品」(南傳四‧四二九──四叁0)。
注【101-004】拙作『說一切有部爲主的論書與論師之研究』(八六──八九)。
注【101-005】『島史』(南傳六0‧二八)。
注【101-006】『四分律』卷五四(大正二二‧九六八中)。
注【101-007】『十誦律』卷六0(大正二叁‧四四八上──四四九中)。
注【101-008】『增壹阿含經』卷一(大正二‧五五0下)。
注【101-009】『分別功德論』卷一(大正二五‧叁二中)。
注【101-010】『叁論玄義檢幽集』卷六(大正七0‧四六五中)。
第二節 不斷傳出的部派佛教聖典
[P871]
佛教聖典,經二大結集所集成的部類,是佛教界所公認的。此後一再分化,成立種種部派。凡經一次分化,大抵有屬于這對立派系的僧伽大會,各自對聖典作一番審定與改組。經律間的彼此差別,代表了部派間的實質對立。部派成立後,聖典還是在不斷的傳誦、成立,但沒有經過共同審定的,雖傳誦流行,卻沒有編入固有的聖典──「經藏」與「律藏」中去,因爲經律已凝定而被(自部所)公認了。在「叁藏」或「四藏」以外傳誦的聖典,是相當多的。這一事實,這裏想略爲敘列。
銅鍱部Ta^mras/a^t!i^ya的成立,是分別說部Vibhajyava^din再分化,屬于第叁階段。當時審定了「叁藏」的具體內容,但此後還是不斷的傳出。長部師Di^ghabha^n!aka 以爲:『譬喻』、『佛種姓』、『所行藏』、『小誦』──四部,是不屬于「經藏」「小部」的,就說明了這一事實。這種內部的意見出入,如關系重大,或法義上有嚴重的歧異,就可能引起部派的再分化。
說一切有部Sarva^stiva^din不立「雜藏」,所以(部分編入律藏,而)傳誦于「藏」外的,數量特別多。『義品』、『波羅延』、『法句』、『本事』等古典,不必再說;部派特有的聖典,在漢譯的「論」書中,有部分的資料可考。堅慧Sa^ramati曾在『入大乘論』卷上(大正叁二‧叁六下)說: [P872] 「舍頭羅經、胎經、谏王、本生、辟支佛因緣,如是八萬四千法藏,尊者阿難從佛受持者,如是一切皆有非佛語過」。
堅慧所提到的幾部,在對方都是承認佛說,卻是不屬于「叁藏」的。1.「舍頭羅經」,現在漢譯大藏(『大正藏』「密教部」四)中,有吳支謙與竺律炎共譯(西元二叁0年前後譯出)的『摩登伽經』叁卷;西晉竺法護譯『舍頭谏太子二十八宿經』 (或名『虎耳意經』)一卷。這二部,是同一部類的別誦本。以摩登伽女Ma^tan%ga咒術惑亂阿難A^nanda爲因緣,有咒語,說二十八宿,並占蔔星宿等。據『十誦律』,近聚落住比丘,「讀誦星宿經」(1)。這本是世俗的占星術,經佛教的應用而演化爲本經。這可能是說一切有部本;或是同在北方的,法藏部 Dharmaguptaka「咒藏」的一部。2.「胎經」:這是「入胎經」,明胎兒的生長過程,並「四種入胎」的不同。在大藏經中,編入『大寶積經』。現有二部:一、『佛爲阿難說處胎經』,唐菩提流志Bodhiruci譯,編入『大寶積經』第一叁會。二、唐義淨譯『佛爲難陀說出家入胎經』,二卷,編入『大寶積經』第一四會。這二部的實質相近;義淨所譯,與難陀Nanda貪欲譬喻相結合,與『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雜事』(卷一一──一二)所說相同。3.「谏王」:現大藏經(大正藏「經集部」一)有劉宋沮渠京聲所譯:『佛說谏王經』一卷。異譯本有唐玄奘譯的『如來示教勝軍王經』;趙宋施護譯的『佛說勝軍王所問經』。4.「本生」,即種種「本生」。 [P873] 5.「辟支佛因緣」:大藏(大正藏「論集部」)有『辟支佛因緣論』,失譯,或與這一部相近。
又在說一切有部的論書中,還發現『正法滅經』(2);『集法契經』、『筏第遮經』。『集法契經』,如『阿毗達磨顯宗論』卷一(大正二九‧七七八中──下)說:
「又見集法契經中言:于我法中,當有異說,所謂有說唯金剛喻定能頓斷煩惱;……或說眼識能見,或說和合能見;……諸如是等差別诤論,各述所執,數越多千。師弟相承,度百千衆,爲諸道俗解說稱揚。我佛法中,于未來世,當有如是诤論不同。爲利爲名,惡說惡受,不證法實,顛倒顯示」。
這是部派紛爭極盛的現象。這是說一切有部,集法藏經的一類;現存『結集叁藏及雜藏傳』,『迦葉诘經』 (編入『大正藏』「史傳部」一);『大智度論』所說的『集法經』(3),都屬于這一類,只是部…
《原始佛教聖典之集成 第十二章 結論》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