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原始佛教聖典之集成 第十二章 結論▪P2

  ..續本文上一頁派不同而已。『筏第遮經』,傳說天(神)授與的(4),來曆更難說了。這些,都是不屬于「叁藏」的。

  

  『瑜伽師地論』中,抉擇聲聞的伽陀,有「勝義伽陀」、「意趣義伽陀」、「體義伽陀」(5) 。「意趣義伽陀」五一頌,是大梵天王請問而佛說的(6)。這部伽陀,不知道名稱,也沒有其他的傳譯。「勝義伽陀」,全部四四頌。初四頌,是「佛爲婆柁梨婆羅門」說,與『別譯雜阿含經』(一五一經)相合(7)。「諸色如聚沫」等六句,出于『雜阿含經』「蘊誦」(8)「染汙意恒時, [P874] 諸惑俱生滅,若解脫諸惑,非先亦非後」頌(9),據『成唯識論』說,出于『解脫經』(10),還有「頌釋」。依『瑜伽論』引文,此下「非彼法生已……何得有能淨」八句,也是與上文相貫連的。這部『解脫經』,也出于「叁藏」以外(『瑜伽論』所引聲聞經,大都與說一切有部經相合)。北傳的說一切有部,在漢譯中,所知道的最多;不屬于「叁藏」的經典,說一切有部是爲數不少的!

  

  部派佛教時代,聖典的不斷傳誦出來,決不限于說一切有部。如『法住經』、『入大乘論』曾提到了他的內容:「尊者賓頭盧、尊者羅!7畝羅,如是等十六人諸大聲聞」(11)。這似乎是佛教共傳共信的,玄奘譯有『大阿羅漢難提密多羅所說法住記』,是依據『法住經』的。所說的聲聞叁藏,如「毗奈耶藏中,有苾刍戒經、苾刍尼戒經、分別戒本、諸蘊(犍度)差別及增一律;阿毗達磨藏中,有攝,六問、相應、發趣等衆多部類」(12),與錫蘭佛教中,容認大乘的部派有關。又漢譯有『那先比丘經』(『大正藏』「論集部」);銅鍱部所傳,名『彌蘭陀問』Milindapan~ha ,受到學者重視。這也是南北共傳,而誦本不同的一部。此外,如『舍利弗問(經)』,屬于大衆部Maha^sa^m!ghika。『入大乘論』說:「僧祇中說:青眼如來等,爲化菩薩故,在光音天,與諸聲聞衆,無量百千億那由他劫住」(13),這又是大衆部的另一部聖典。特別是元魏瞿昙般若流支Prajn~a^ruci,所譯的『正法念處經』(『大正藏』「經集部」四),共七0 [P875] 卷,是說一切有部與正量部Sam!mati^ya等,共同重視的。這部經,馬鳴As/vaghos!a 曾有關系。在漢譯的大藏經中,如審細地考查起來,屬于聲聞部派,而出于叁藏外的聖典,一定是衆多而又龐雜的。所以,聲聞的叁藏聖典,不是聲聞聖典的全部。「叁藏」,只是部派初分時代所結集的,爲衆所周知的聖典。而一地區,一部派,在佛教的開展中,從佛弟子心中表達出來,成爲聖典,代表了這一地區,一部派,時代佛教的共同意識。不過在另一地區,另一部派,或不受重視而已。總之,早期集成的「叁藏」聖典以外,部派佛教的聖典,一直在不斷的成立而傳誦出來。

  

  

  注【102-001】『十誦律』卷五七(大正二叁‧四二0上)。

  注【102-002】『阿毗達磨順正理論』卷一(大正二九‧叁叁0中──下)。

  注【102-003】『大智度論』卷二(大正二五‧六七上)。

  注【102-004】『阿毗達磨順正理論』卷一五(大正二九‧四一六中)。

  注【102-005】『瑜伽師地論』卷一六(大正叁0‧叁六叁上)。

  注【102-006】『瑜伽師地論』卷一六(大正叁0‧叁六五下──叁六七上)。

  注【102-007】『別譯雜阿含經』卷八(大正二‧四叁一上)。

  注【102-008】『雜阿含經』卷一0(大正二‧六九上)。 [P876]

  注【102-009】『瑜伽師地論』卷一六(大正叁0‧叁六四上)。

  注【102-010】『成唯識論』卷五(大正叁一‧二四下)。

  注【102-011】『入大乘論』卷上(大正叁二‧叁九中)。

  注【102-012】『大阿羅漢難提密多羅所說法住記』(大正四九‧一四中)。

  注【102-013】『入大乘論』卷下(大正叁二‧四六上)。

  

  

  

  第叁節 一切聖典概觀

  原始佛教聖典──經與律,與一般公認的「叁藏」,在聲聞弟子的傳授宏通中,並非聖典的全部,而只是初期集成傳誦的,聖典集成史的一大段落。佛教聖典的原始部分,有時、有地、有人、有事,充滿現實感。離佛的時代漸遠,聖典的現實性漸淡,而理想的成分漸濃。佛法的開展,在印度文化的領域中,有印度宗教的特性。以佛法來說,是具體的,活躍的,在不同地區,不同文化,不同時代的適應中,進行覺化,淨化大業的宗教。卓越的聖者們,經內心的體證而流露出來,集成定形文句而傳誦于佛教界,就是聖典。佛教每一階段的聖典,都是代表著時代佛教,成爲時代佛教的指導方針。佛教聖典,不是別的,是佛法在活躍的進行中,適應人類,而迸出智慧的光明,留下了時代佛教的遺迹。 [P877]

  

  原始佛教聖典,是佛法進展中的一大段落,以後又怎樣呢!在適應廣大人心的機宜中,又不斷的傳誦出聖典。不過,佛法的化導世間,是有原則的;雖多姿多釆,而有一貫方針的。試論佛教聖典開展中,每一階段的特性,也可說是一種教判,一種史觀。

  

  「佛法」,佛陀初期的教化,是正法中心的。到後來,爲了「依法攝僧」,而逐漸成立僧伽製度(律),而樹立「導之以法,齊之以律」的佛法。繼承這一趨勢而開展的原始佛教,法與律並重。等到部派分立,上座們有了偏重律製的傾向。律──毗尼「是世間中實」(1),有時地的適應性。時代變了,區域文化也不同了,爲律製所局限的佛法,難以適應,而有偏重形迹,忽視根本的情況。一分重法者,適應佛教的時代要求,而展開了正法中心,複歸于佛陀的運動:這就是「大乘佛法」。原始佛教傳下來的經與律的數量,約爲四與一之比。而「大乘佛法」中,部類龐大,可說沒有律部。即使附帶的有一部分,與大乘的「契經」,不成比例,百分不及一,千分也不及一。「大乘佛法」是重法的,是不容懷疑的事實。從佛陀化世的根本原則說,這都是各得佛法的一體。

  

  以「法」來說,原始結集只是「四部阿含」,而這又源于「相應阿含」。「相應阿含」的根本,是「修多羅」,甚深法義的結晶。通過一般民間的神教意識,成立「祇夜」。分別抉擇「修多羅」與「祇夜」的「弟子所說」,普化社會的「如來所說」,就是「記說」。這叁部的總合, [P878] 稱爲「相應阿含」。依這叁部分而開展集成的,爲「中」、「長」、「增一」,共爲「四部」。依古人的傳承解說:以「修多羅」根本部分爲主的『相應部』,是「顯揚真義」──「第一義悉檀」。以分別抉擇爲主的「中部」,是「破斥猶疑」──「對治悉檀」。以教化弟子啓發世出世善的,是「滿足希求」──「爲人(生善)悉檀」。以佛陀超越天魔梵爲主的,是「吉祥悅意」──「世間悉檀」。這是佛法適應世間,化導世間的四大宗趣,也是學者所能得的,或淺或深的四類利益。佛法的四大宗趣,從「四部」聖典的特性中表現出來。

  

  「佛法」──「根本佛教」、「原始佛教」、「部派佛教」的次第開展,又次第有「大乘佛法」、「秘密大乘佛法」的流行。從長期發展的觀點來看,每一階段聖典的特色,是:一、以『相應部』爲主的「四部阿含」,是「佛法」的「第一義悉檀」。無邊的甚深法義,都從此根源而流衍出來。二、「大乘佛法」初期的「大乘空相應教」,以遣除一切情執,契入無我空性爲主,重在「對治悉檀」。叁、「大乘佛法」後期,爲真常不空的如來藏(佛性)教,點出衆生心自性清淨,而爲生善解脫成佛的本因,重在爲人生善悉檀(心性本淨,見于『增支部』)。接著,「秘密大乘佛教」流行,「劣慧諸衆生,以癡愛自蔽,唯依于有著……爲度彼等故,隨順說是法」 (2)。這是重在「世間悉檀」。佛法一切聖典的集成,只是四大宗趣的重點開展。在不同適應的底裏,直接于佛陀自證的真實。佛教聖典的不斷傳出,一直就是這樣的。所以佛教聖典,不應該 [P879] 有真僞問題,而只是了義與不了義,方便與真實的問題。

  

  南本『大般涅槃經』,有一譬喻,如卷九(大正一二‧六六叁上)說:

  

   「如牧牛女,爲欲賣乳,貪多利故,加二分水,轉賣與余牧牛女人。彼女得已,複加二分,轉複賣與近城女人。彼女得已,複加二分,轉複賣與城中女人。彼女得已,複加二分,詣市賣之。……取已還家,煮用作糜,無複乳味,雖無乳味,于苦味中猶勝千倍」。

  

  活用這一譬喻,來說明佛法的長期流傳,集成不同聖典,倒是非常適合的。佛法,如牛乳一樣。爲了多多利益衆生,不能不求適應,不能沒有方便,如想多賣幾個錢,而加上水一樣。這樣的不斷適應,不斷的安立方便,四階段的集成聖典,如四度加水去賣一樣。終于佛法的真味淡了,印度的佛教也不見了!雖然這樣,佛法的「世間悉檀」,還是勝于世間的神教,因爲這還有傾向于解脫的成分。佛法在流傳中,一直不斷的集成聖典,一切都是適應衆生的佛法。

  

  

  注【103-001】『大智度論』卷二(大正二五‧六六上)。

  注【103-002】『大毗盧遮那成佛神變加持經』卷一(大正一八‧五上)。

  

《原始佛教聖典之集成 第十二章 結論》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