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原始佛教圣典之集成 第十章 四部阿含▪P10

  ..续本文上一页31;三二五──三二七)。

  注【80-074】『中部』(八九)『法庄严经』(南传一一上‧一六0──一六六)。

  注【80-075】『中部』(九一)『梵摩经』(南传一一上‧一七九──一九一)。

  注【80-076】『中部』(一二)『师子吼大经』(南传九‧一一0──一三七)。

  注【80-077】『长部』(一六)『大般涅槃经』(南传七‧三四──三五、三九)。

  注【80-078】『长部』(二九)『清净经』(南传八‧一五六──一七0)。

  注【80-079】『长部』(三三)『等诵经』(南传八‧三五二)。

  注【80-080】『长部』(二四)『波梨经』(南传八‧七──二七)。

  注【80-081】『长部』(三)『阿摩昼经』(南传六‧一三七──一四四)。

  注【80-082】『长部』(二)『沙门果经』(南传六‧七九──八九)。

  注【80-083】『长部』(一)『梵网经』(南传六‧一五──六六)。

  注【80-084】『长部』(二九)『清净经』(南传八‧一七四──一八0)。

  注【80-085】『长部』(二四)『波梨经』(南传八‧四──五)。

  注【80-086】『长部』(一六)『大般涅槃经』:Ⅰ(南传七‧四九──五0)。Ⅱ(五二──五三)。Ⅲ(七一──七二)。Ⅳ(七六)。Ⅴ(七八──七九)。Ⅵ(一0七──一0八)。Ⅶ(一一五)。Ⅷ(一二三)。Ⅸ(一三五── 一三六)。Ⅹ(一四六)。 [P755]

  

  第三节 增壹阿含

  第一项 现存经本的内容

  「增壹阿含」,现存汉译的『增壹阿含经』,巴梨文的『增支部』。此外,还有汉译与藏译的少分别译(1)。

  

  『增壹阿含经』,是秦昙摩难提Dharmanandi所出,经过僧伽提婆San%ghadeva 的校译,是大众部Maha^sa^m!ghika诵本;但不是本大众部,而是末派。说一切有部 Sarva^stiva^din的诵本,没有传译过来。在比对同异,以探求「增一」原形的研究中,资料不充分,难有精确的定论!

  

  「增壹阿含」,部派的诵本不同中,1.梵语Ekottarikagama ,译为「增壹阿含」;在汉译中,这是完全一致的。铜鍱部Ta^mras/a^t!i^ya诵本作An%guttaranika^ya,译为「增支部」。「增一」与「增支」,这是名目上的不同。然铜鍱部所传的Milindapan~ha(与『那先比丘经』同本),引用本经,称为Ekuttara-nika^ya(2),可见在巴梨文中,也有称为「增一」的。「增一」是一般的;称为「增支」,那是铜鍱部一派的传说。2.大众部末派的诵本,前有「序 [P756] 品」。『分别功德论』卷一说:「萨婆多家无序」(3)。『增支部』也没有序,可见上座部Sthavira 系的诵本,是没有序的;这是有序与没有序的差别。『增壹阿含经』「序品第一」,先明结集,次明传授。在结集中,立四藏。说到菩萨的「六度」,「甚深论空理」;「方等大乘义玄邃,及诸契经为杂藏」。在四阿含中,以「增壹阿含」为最上,以为「如是增壹阿含法,三乘教化无差别」。这是明确的容忍大乘,但大乘还没有独立而自成一藏(4)。又说:「若有书写经卷者,缯彩华盖持供养」(5),这已到了书写渐盛的时代。供养经卷,与『大般若经』相同。在书写与大乘渐盛的时代,流行于北方的大众部的学派,成立「序品」,约为西元前后。3.『增支部』与『增壹阿含经』,都是一法,二法,到十一法。化地部Mahi^s/a^saka的『五分律』,法藏部Dharmaguptaka的『四分律』,也是这样(6)。说一切有部的诵本,虽没有传来,但知道以十法为止,没有十一法,如『大毗婆沙论』卷一六(大正二七‧七九中)说:

  

   「曾闻增一阿笈摩经,从一法增乃至百法,今唯有一乃至十在,余皆隐没」。

  

  『顺正理论』所说(7),也与上说相合。从一法增至百法的传说,与『僧祇律』、『分别功德论』说相合(8),但这只是世俗的传说。「增壹阿含」的原形,相信是称为「增一」的;没有「序品」的;从一增到十的。

  

  汉译的『增壹阿含经』,依道安的译经序,当时作「四十一卷」;「分为上下部:上部二十 [P757] 六卷,全无遗忘;下部十五卷,失其录偈」;全部共「四百七十二经」(9)。后来分卷,每每不同;现存本(依『大正藏』)作五十一卷‧四百七十二经。依经序,这是昙摩难提所诵出,「佛念译传,昙嵩笔受」。当时全凭记忆,并没有梵本,所以可能有错失的。现存本分五二品:「序品第一」;第二品以下,是一法增到十一法。全经的组织如下:

  

  图片

  Ⅰ序品

  Ⅱ一法 一三品‧一0九经

  (一0‧一0‧一0‧五‧四‧三‧一0‧一0‧一0‧一0‧一0‧七‧一0)

  Ⅲ二法 六品‧六五经

  (一0‧一0‧一一‧一0‧一一‧一三)

  Ⅳ三法 四品‧四0经

  (各品一0经)

  Ⅴ四法 七品‧六一经

  (一0‧一0‧一0‧七‧一0‧三‧一一)

  Ⅵ五法 五品‧四七经

  (一二‧一0‧一0‧一0‧五)

  [P758]

  

  Ⅶ六法 二品‧二二经

  (一0‧一二)

  Ⅷ七法 三品‧二五经

  (一0‧一0‧五)

  Ⅸ八法 二品‧二0经

  (各品一0经)

  Ⅹ九法 。 二品‧一八经

  (一一‧七)

  ⅩⅠ十法 三品‧二六经

  (一0‧一0‧六)

  ⅩⅡ十一法 四品‧三九经

  (一0‧一0‧一0‧九)

  

  

  

  『增壹阿含经』各品,有的有「录偈」(结集文),有的遗忘了。依仅存的「录偈」,而为经典自身的研究,就发现多少不合。也可以证明:昙摩难提的诵出,是有遗忘与次第倒乱的。例如「壹入道品第十二」,一0经,没有「录偈」。「利养品第十三」,七经,有「录偈」说:「 [P759] 调达及二经,皮及利师罗,竹膊孙陀利,善业释提桓」(10)。依「录偈」来勘对经文,「调达(及)二经,皮及利师罗」,是「壹入道品」的七‧八‧九‧一0──四经。「竹膊、孙陀利、善业、释提桓」,是「利养品」的四‧五‧六‧七──四经。如依「录偈」,那是化一品而成二品了。又如「安般品第十七」,一一经,没有「录偈」。「惭愧品第十八」,一0经,没有「录偈」。「劝请品第十九」,一一经;在第二经下,有「录偈」说:「罗云龙迦叶,二难大爱道,诽谤非梵请,二事最在后」(11)。据「录偈」来勘对,那「罗云」是「安般品」第一经(其余十经,应另为一品)。「迦叶……诽谤非」,是「惭愧品」的四‧五‧六‧七‧八‧九‧一0──七经。「梵请,二事」,是「劝请品」的一‧二──二经(第三经以下,别有「录偈」)。又如「声闻品第二十八」,七经,有「录偈」说:「修陀修摩均,宾头卢翳手,鹿头广演义,后乐柔软经」 (12)。「宾头卢」以下,是「声闻品」的七经;「修陀修摩均」一句,却没有着落。然「须陀品第三十」,只有三经,这三经就是「修(须)陀须摩均」。可见「须陀品」的别立,是不对的;应提前到「声闻品」以上,合为一品,一0经。从部分的「录偈」去研究,可见昙摩难提的诵出,是多有遗忘错失的!此外,如卷四六──五一,共六卷,四品,三九经,论次第是末后的「十一法」。然除「放牛品」的一‧二‧三‧四‧六‧七‧一0──七经,「礼三宝品」的一‧二‧三 ──三经外,其余的二九经,都与「十一法」不合。这显然是诵出者遗忘了次第,而将忆持所及 [P760] 的,诵出而杂乱的集在末后了!『撰集三藏及杂藏传』说:「十一处经,名放牛儿,慈经断后,增一经终」(13)。在『增壹阿含经』中,这是「放牛品」:放牛十一法为初,慈心十一福为后(「放牛品」的五‧八‧九经,不是十一数。如与「礼三宝品」的一‧二‧三经相合,恰好是十经),这也许是汉译『增壹阿含经』本十一法的原形了。在宋、元、明藏本末后,附记说:『增一阿含,十一法竟。二十五万首卢,具有八十万言,五百五十五闻如是一时也」(14)。首卢s/loka 是数经法,三十二字为一首卢偈。二万…

《原始佛教圣典之集成 第十章 四部阿含》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