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以为:本经梵本,是法显(从师子国)携来的(16)。因而或推论为化地部Mahi^s/a^saka 的诵本(17)。『历代三宝记』,为经录中最芜杂难信的。即使是法显携来,也不足以证明为化地部本。汉译『杂阿含经』,多数信认为说一切有部的。现在再略举文证,以确定其为说一切有部的诵本。如『顺正理论』说:
「赞学根本异门等经,说一切有部中不诵。拊掌喻等众多契经,于余部中曾所未诵」(18)。 「(经部破有部说)非入结集,违总颂故。如说制造顺别处经,立为异品」(19)。 「如顺别处等经,(经部)皆言非圣教摄,是对法者实爱自宗,制造安置阿笈摩内」(20)。
『拊掌喻经』与『顺别处经』,是说一切有部阿毗达磨论者所诵的契经,而为他部所不诵的。检寻起来,这二经都见于『杂阿含经』。『拊掌喻经』,如『顺正理论』卷一四(大正二九‧四一一下)说:
「如抚掌喻契经中言:苾刍!诸行如幻、如焰,暂时而住,速还谢灭」。
『杂阿含经』卷一一,有这样的经(大正二‧七二下)说:
「比丘!譬如两手和合相对作声……诸行如幻、如炎,剎那时顷尽朽,不实来实去」。
「两手和合相对」,正是拊掌的比喻。这一经,巴利『相应部』是没有的。『顺别处经』,『顺正理论』曾两处说到: [P98] 「各别处经:法谓外处,是十一处所不摄法,无见无对」(21)。 「顺别处经,如彼经说:苾刍当知!法谓外处,是十一处所不摄法」(22)。
与此文相合的,如『杂阿含经』卷一三(大正二‧九一下)说:
「佛告比丘:法外入处者,十一入所不摄,不可见无对,是名法外入处」。
『拊掌喻经』与『顺别处经』(『相应部』缺),为说一切有部,阿毗达磨论宗所特有的契经,都见于汉译『杂阿含经』。汉译『杂阿含经』,为说一切有部论宗的诵本,是毫无可疑的!
汉译有『别译杂阿含经』,现作一六卷,分二诵;『大正藏』编目,共三六四经。「失译,今附秦录」,为『杂阿含经』的一部分。从译文看来,比求那跋陀罗所译为早,所以「别译」二字,应该是后人所加,不是原译本所有的。这部经的部派问题,旧传为饮光部Ka^s/yapi^ya ,或推论为化地部、法藏部。如从经说的特有教义去推论,化地、法藏、饮光,都是分别说系 Vibhajyava^din,思想相近,难于决定到底是那一派。然从经文的组织来说,与说一切有部本非常接近。据铜鍱部Ta^mras/a^t!i^ya传说,饮光部从说一切有部中分出。在三世有无问题上,分别说系各派,也惟有饮光部接近(承认过去未与果业是有)说一切有部。所以论为化地部与法藏部,实不如说属于饮光部的好!
注【16-001】『出三藏记集』卷二(大正五五‧一0中)。隋法经『众经目录』卷三(大正五五‧一二七下)。隋仁寿『 [P99] 众经目录』卷一(大正五五‧一五四上)。唐静泰『众经目录』卷一(大正五五‧一八六中)。
注【16-002】『大唐内典录』卷三(大正五五‧二四六中)。『大周刊定众经目录』卷八(大正五五‧四二二上──中)。
注【16-003】『大唐内典录』卷七(大正五五‧二九六下)。『大周刊定众经目录』卷一四(大正五五‧四六八中)。
注【16-004】『开元释教录』卷一三(大正五五‧六一0下)。
注【16-005】『出三藏记集』卷九(大正五五‧六四中)。
注【16-006】『出三藏记集』卷一三(大正五五‧九九下)。
注【16-007】前田惠学『原始佛教圣典之成立史研究』(六六九──六七0)。
注【16-008】『出三藏记集』卷二(大正五五‧六上)。
注【16-009】『出三藏记集』卷二(大正五五‧五下)。
注【16-010】福原亮严『有部阿毗达磨论书之发达』(八九、九0)。
注【16-011】『分别功德论』卷一(大正二五‧三二中)。
注【16-012】前田惠学『原始佛教圣典之成立史研究』(六四三──六四四)。
注【16-013】福原亮严『有部阿毗达磨论书之发达』(九一──九二)。
注【16-014】『出三藏记集』卷九(大正五五‧六三下)。
注【16-015】吕澄『杂阿含经刊定记』(『内学』第一辑二二七)。
注【16-016】『历代三宝纪』卷一0(大正四九、九一上)。 [P100]
注【16-017】福原亮严『有部阿毗达磨论书之发达』(九五)。
注【16-018】『阿毗达磨顺正理论』卷一(大正二九‧三三0上──中)。
注【16-019】『阿毗达磨顺正理论』卷四(大正二九‧三五二下)。
注【16-020】『阿毗达磨顺正理论』卷一(大正二九‧三三二上)。
注【16-021】『阿毗达磨顺正理论』卷三五(大正二九‧五四0中)。
注【16-022】『阿毗达磨顺正理论』卷三(大正二九‧三四四中)。
第四节 小部──杂藏
「小部」,起初是属于「经藏」的一分,所以合称「五部」、「五阿含」。但佛教界的一般趋势,是别立为「杂藏」的;性质也与「阿含」不同,所以作为别部来说明。铜鍱部Ta^mras/a^ti^ya 所传,有很完整的「小部」。汉译的部分不多,所以汉译部分,就附列在「小部」下。「小部」的内容,锡兰所传的,共一五部。
A Khuddakapa^t!ha,译为『小诵』。
B Dhammapada,译为『法句』。汉译的现存四部:1.吴天竺沙门维祇难等所译的,名『法句经』,二卷。2.西晋法炬、法立等译的,名『法句譬喻经』,四卷。3.姚秦僧伽跋澄Sam!ghabhu^ti [P101] 执梵本,竺佛念译出的,名『出曜经』,三0卷。4.赵宋天息!6蛲译出的,名『法集要颂经』,四卷。后二部,是说一切有部Sarva^stiva^din的诵本。2.与3.──二部,都是附有譬喻解说的。
C uda^na,译为『自说』。
D Itivuttaka,译为『如是语』。汉译有唐玄奘所译的『本事经』,七卷。
E Suttanipa^ta,译为『经集』。内分五品:「蛇品」、「小品」、「大品」、「义品」、「波罗延」(彼岸道)。汉译有『佛说义足经』,二卷,是吴支谦译的。『义足经』附有说偈的因缘;与铜鍱部所传,是同一系而是别派的诵本。
F Vima^navatthu,译为『天宫事』。
G Petavatthu,译为『饿鬼事』。与饿鬼事相当的,汉译有三部:传为汉安世高译的『佛说鬼问目连经』;晋法显译的『佛说杂藏经』;东晋失译的『饿鬼报应经』。这三部都是长行,部派不明。
H Theraga^tha^,译为『长老偈』。
I Theri^ga^tha^^,译为『长老尼偈』。
J Ja^taka,译为『本生』。铜鍱部所传的『本生』,搜罗极广,是部类最大的一部。北传 [P102] 的佛教,『本生』都附在经律中,没有那么完备的部类。集录部分而流传的,有吴康僧会译的『六度集经』,八卷;晋竺法护译的『生经』,五卷;东晋失译的『菩萨本行经』,三卷等。
K Niddesa,译为『义释』,有『大义释』、『小义释』二部分。
L Pat!isambhida^magga,译为『无碍解道』。
M Apada^na,译为『譬喻』。『譬喻』分四部分:「佛譬喻」、「辟支佛譬喻」、「长老譬喻」、「长老尼譬喻」。「长老譬喻」,汉译有相当的部类,那是西晋竺法护译的『五百弟子自说本起经』。『根有律药事』(1),也有这一部分。
N Buddhavam!s/a,译为『佛种姓』。
O Cariya^pit!aka,译为『所行藏』。
注【17-001】『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药事』卷一六──一七(大正二四‧七八上──九四上)。
第五节 其他的参考书
上面所举列的「律」、「经」、「杂部」,为研究的资料,也就是主要的参考书。此外,如: 鸠摩罗什译:『大智度论』 [P103] 玄奘译:『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玄奘译:『瑜伽师地论』
这三部大论,对「九分教」(十二分教)与「四部阿含」的关系,给以有力的启发。近人的著作,有: 吕澄:『杂阿含经刊定记』(『内学』年刊第一辑)宇井伯寿:『印度哲学研究』(卷二、卷三)平川彰:『律藏之研究』前田惠学:『原始佛教圣典之成立史研究』
后二书,为日本学界最近的名著。虽然,在原始佛教圣典集成的研究中,不能随和二书的见解。但在资料上,可说得到了最多的帮助! [P105]
《原始佛教圣典之集成 第二章 研究的资料与参考书》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