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以爲:本經梵本,是法顯(從師子國)攜來的(16)。因而或推論爲化地部Mahi^s/a^saka 的誦本(17)。『曆代叁寶記』,爲經錄中最蕪雜難信的。即使是法顯攜來,也不足以證明爲化地部本。漢譯『雜阿含經』,多數信認爲說一切有部的。現在再略舉文證,以確定其爲說一切有部的誦本。如『順正理論』說:
「贊學根本異門等經,說一切有部中不誦。拊掌喻等衆多契經,于余部中曾所未誦」(18)。 「(經部破有部說)非入結集,違總頌故。如說製造順別處經,立爲異品」(19)。 「如順別處等經,(經部)皆言非聖教攝,是對法者實愛自宗,製造安置阿笈摩內」(20)。
『拊掌喻經』與『順別處經』,是說一切有部阿毗達磨論者所誦的契經,而爲他部所不誦的。檢尋起來,這二經都見于『雜阿含經』。『拊掌喻經』,如『順正理論』卷一四(大正二九‧四一一下)說:
「如撫掌喻契經中言:苾刍!諸行如幻、如焰,暫時而住,速還謝滅」。
『雜阿含經』卷一一,有這樣的經(大正二‧七二下)說:
「比丘!譬如兩手和合相對作聲……諸行如幻、如炎,剎那時頃盡朽,不實來實去」。
「兩手和合相對」,正是拊掌的比喻。這一經,巴利『相應部』是沒有的。『順別處經』,『順正理論』曾兩處說到: [P98] 「各別處經:法謂外處,是十一處所不攝法,無見無對」(21)。 「順別處經,如彼經說:苾刍當知!法謂外處,是十一處所不攝法」(22)。
與此文相合的,如『雜阿含經』卷一叁(大正二‧九一下)說:
「佛告比丘:法外入處者,十一入所不攝,不可見無對,是名法外入處」。
『拊掌喻經』與『順別處經』(『相應部』缺),爲說一切有部,阿毗達磨論宗所特有的契經,都見于漢譯『雜阿含經』。漢譯『雜阿含經』,爲說一切有部論宗的誦本,是毫無可疑的!
漢譯有『別譯雜阿含經』,現作一六卷,分二誦;『大正藏』編目,共叁六四經。「失譯,今附秦錄」,爲『雜阿含經』的一部分。從譯文看來,比求那跋陀羅所譯爲早,所以「別譯」二字,應該是後人所加,不是原譯本所有的。這部經的部派問題,舊傳爲飲光部Ka^s/yapi^ya ,或推論爲化地部、法藏部。如從經說的特有教義去推論,化地、法藏、飲光,都是分別說系 Vibhajyava^din,思想相近,難于決定到底是那一派。然從經文的組織來說,與說一切有部本非常接近。據銅鍱部Ta^mras/a^t!i^ya傳說,飲光部從說一切有部中分出。在叁世有無問題上,分別說系各派,也惟有飲光部接近(承認過去未與果業是有)說一切有部。所以論爲化地部與法藏部,實不如說屬于飲光部的好!
注【16-001】『出叁藏記集』卷二(大正五五‧一0中)。隋法經『衆經目錄』卷叁(大正五五‧一二七下)。隋仁壽『 [P99] 衆經目錄』卷一(大正五五‧一五四上)。唐靜泰『衆經目錄』卷一(大正五五‧一八六中)。
注【16-002】『大唐內典錄』卷叁(大正五五‧二四六中)。『大周刊定衆經目錄』卷八(大正五五‧四二二上──中)。
注【16-003】『大唐內典錄』卷七(大正五五‧二九六下)。『大周刊定衆經目錄』卷一四(大正五五‧四六八中)。
注【16-004】『開元釋教錄』卷一叁(大正五五‧六一0下)。
注【16-005】『出叁藏記集』卷九(大正五五‧六四中)。
注【16-006】『出叁藏記集』卷一叁(大正五五‧九九下)。
注【16-007】前田惠學『原始佛教聖典之成立史研究』(六六九──六七0)。
注【16-008】『出叁藏記集』卷二(大正五五‧六上)。
注【16-009】『出叁藏記集』卷二(大正五五‧五下)。
注【16-010】福原亮嚴『有部阿毗達磨論書之發達』(八九、九0)。
注【16-011】『分別功德論』卷一(大正二五‧叁二中)。
注【16-012】前田惠學『原始佛教聖典之成立史研究』(六四叁──六四四)。
注【16-013】福原亮嚴『有部阿毗達磨論書之發達』(九一──九二)。
注【16-014】『出叁藏記集』卷九(大正五五‧六叁下)。
注【16-015】呂澄『雜阿含經刊定記』(『內學』第一輯二二七)。
注【16-016】『曆代叁寶紀』卷一0(大正四九、九一上)。 [P100]
注【16-017】福原亮嚴『有部阿毗達磨論書之發達』(九五)。
注【16-018】『阿毗達磨順正理論』卷一(大正二九‧叁叁0上──中)。
注【16-019】『阿毗達磨順正理論』卷四(大正二九‧叁五二下)。
注【16-020】『阿毗達磨順正理論』卷一(大正二九‧叁叁二上)。
注【16-021】『阿毗達磨順正理論』卷叁五(大正二九‧五四0中)。
注【16-022】『阿毗達磨順正理論』卷叁(大正二九‧叁四四中)。
第四節 小部──雜藏
「小部」,起初是屬于「經藏」的一分,所以合稱「五部」、「五阿含」。但佛教界的一般趨勢,是別立爲「雜藏」的;性質也與「阿含」不同,所以作爲別部來說明。銅鍱部Ta^mras/a^ti^ya 所傳,有很完整的「小部」。漢譯的部分不多,所以漢譯部分,就附列在「小部」下。「小部」的內容,錫蘭所傳的,共一五部。
A Khuddakapa^t!ha,譯爲『小誦』。
B Dhammapada,譯爲『法句』。漢譯的現存四部:1.吳天竺沙門維祇難等所譯的,名『法句經』,二卷。2.西晉法炬、法立等譯的,名『法句譬喻經』,四卷。3.姚秦僧伽跋澄Sam!ghabhu^ti [P101] 執梵本,竺佛念譯出的,名『出曜經』,叁0卷。4.趙宋天息!6蛲譯出的,名『法集要頌經』,四卷。後二部,是說一切有部Sarva^stiva^din的誦本。2.與3.──二部,都是附有譬喻解說的。
C uda^na,譯爲『自說』。
D Itivuttaka,譯爲『如是語』。漢譯有唐玄奘所譯的『本事經』,七卷。
E Suttanipa^ta,譯爲『經集』。內分五品:「蛇品」、「小品」、「大品」、「義品」、「波羅延」(彼岸道)。漢譯有『佛說義足經』,二卷,是吳支謙譯的。『義足經』附有說偈的因緣;與銅鍱部所傳,是同一系而是別派的誦本。
F Vima^navatthu,譯爲『天宮事』。
G Petavatthu,譯爲『餓鬼事』。與餓鬼事相當的,漢譯有叁部:傳爲漢安世高譯的『佛說鬼問目連經』;晉法顯譯的『佛說雜藏經』;東晉失譯的『餓鬼報應經』。這叁部都是長行,部派不明。
H Theraga^tha^,譯爲『長老偈』。
I Theri^ga^tha^^,譯爲『長老尼偈』。
J Ja^taka,譯爲『本生』。銅鍱部所傳的『本生』,搜羅極廣,是部類最大的一部。北傳 [P102] 的佛教,『本生』都附在經律中,沒有那麼完備的部類。集錄部分而流傳的,有吳康僧會譯的『六度集經』,八卷;晉竺法護譯的『生經』,五卷;東晉失譯的『菩薩本行經』,叁卷等。
K Niddesa,譯爲『義釋』,有『大義釋』、『小義釋』二部分。
L Pat!isambhida^magga,譯爲『無礙解道』。
M Apada^na,譯爲『譬喻』。『譬喻』分四部分:「佛譬喻」、「辟支佛譬喻」、「長老譬喻」、「長老尼譬喻」。「長老譬喻」,漢譯有相當的部類,那是西晉竺法護譯的『五百弟子自說本起經』。『根有律藥事』(1),也有這一部分。
N Buddhavam!s/a,譯爲『佛種姓』。
O Cariya^pit!aka,譯爲『所行藏』。
注【17-001】『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藥事』卷一六──一七(大正二四‧七八上──九四上)。
第五節 其他的參考書
上面所舉列的「律」、「經」、「雜部」,爲研究的資料,也就是主要的參考書。此外,如: 鸠摩羅什譯:『大智度論』 [P103] 玄奘譯:『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玄奘譯:『瑜伽師地論』
這叁部大論,對「九分教」(十二分教)與「四部阿含」的關系,給以有力的啓發。近人的著作,有: 呂澄:『雜阿含經刊定記』(『內學』年刊第一輯)宇井伯壽:『印度哲學研究』(卷二、卷叁)平川彰:『律藏之研究』前田惠學:『原始佛教聖典之成立史研究』
後二書,爲日本學界最近的名著。雖然,在原始佛教聖典集成的研究中,不能隨和二書的見解。但在資料上,可說得到了最多的幫助! [P105]
《原始佛教聖典之集成 第二章 研究的資料與參考書》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