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佛理要略
第一节 世间
佛法无他事,「净化世间以进趣出世之寂灭」而已。
世间者,本无今有,有已还无,时劫之迁流变坏谓之「世」。十方器界无边际,在成、住、坏中;一切有情无数量,在生、老、死中。有情与器界,起灭于三世之流,莫知其终始,此之谓「世间」。世间唯有情与器界,而有情则又为其本。何者?有有情,而后往返彼此知器界,前后延续有时劫。若离有情,此器界之与时劫,不必论亦无可论也。
言有情者:「自体爱」则内我之贪染,「境界爱」则外境之执取,「后有爱」则无限生存之意欲;有情者,有此情爱也。外书之释此,为喜,为动,为情,为光明;内典之释此,为大心,快心,勇心,如金刚心。生存意志跃跃然,热烈 [P38] 冲动奔放而靡止;有情者,有此情识也。有情爱与有情识者,其缘起之和合边,名之曰有情。从其缘起之种种边,则曰名色,曰五蕴(色、受、想、行、识),曰六处(眼处、耳、鼻、舌、身、意处),曰六界(地、水、火、风、空、识)。盖心色不一不异之和合,而以爱取营为个性之活动者也。何由知世间以有情为本乎?世间之存在曰「有」,世间之显现曰「生」,此生之与有,佛法并约有情为论。有情即世间生死死生,生生不已之存在,此可于圣典知之。自有情之种类言;分别有情之体类者,曰「五有」:天有、人有、旁生有、鬼有、地狱有。以人有为本、为中心,旁摄于鬼、畜;此三者之胜进者为天,劣退者为地狱。若分别有情出生之相类者,曰「四生」:胎生、卵生、湿生、化生。前三生其常见,化生则其变也。即此「五有」、「四生」而论其延续于时劫:一期则生有、本有、死有,前后则本有、中有、后有。即现实之存在,以知未来之存在,相续非断灭者,名为「有」。曰前生,曰今生,曰后生,生灭不居非常住,名曰「生」。即此「五有」、「四生」而论其往返乎器界,有则欲有、色有、无色有,同因所 [P39] 爱所取以成世间之存在;生则欲界生、色界生、无色界生。世间以有情为本,存在者唯此,显现者唯此,不亦灼然可见乎!自因果言之:「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谓无明缘行,乃至纯大苦聚集」。世间以有情为本,有情不出惑、业、苦三杂染。此三者之因有曰「有支」,此生彼生曰「缘生」。有情之生死相续苦,非自、他、共、无因作,佛说为缘起:逐物流转,触境系心,心色依持。缘起如环之无端,以无始来不见真实谛,死生无边际,生生不已而众苦永在。自业报论之:业力所感为报,如「五有」,缘起之显在也。无有情而无色者,亦无有情而无心者;心色和合,不即不离,相依相持而相续存在。此有情,即世间之根本。即本而起末,山、河、大地、草木丛林曰无情,无情乃有情之外在,如焰之舒光明。即总以探别,曰情爱、情识。情爱、情识乃有情之中枢,如焰中之焦炷。有情,内不离情识,即外不离器界,依彼得存而为彼之本。世间之学者不达,外逐于物立唯物,内蔽于心谈唯心;别而碍总则多元,总而乖别明一本,人各一是非,孰知世间之实相哉!有情所起之动能曰「业」,不即色心亦不离,曰有、曰业 [P40] 有,缘起之潜在也。业感有情总别之报果,则即潜而至显;依心色活动而成业力,则即显而至潜。虽业之与报,并有并生,然据偏胜而言,则业为有而报为生。
如上所述,器界无边际,有情无数量,其起灭于时劫无始终,可谓广大、众多、悠久矣!若探其本,则有情之体有、相生而已。知此,乃知佛法所明世间之宗本,乃足以进言净化世间,以进趣出世之寂灭。
图片
内则情识─心(偏此堕唯心) ┌此有故彼有「有支」
炷 : ┌─约因果辨─┤
↑ : │ └此生故彼生「缘生」
焰 : │ ┌体类则「五有」
┌‧┐ │ ┌有情之自体─┤
│心│ │ │ └生相则「四生」
┌───‧‥‧─┐│ │ ┌存在则「四有」
│世间以有情为本├┼─约体类辨─┤有情之延续─┤
└───‧‥‧─┘│ │ └生生则「三生」
│色│ │ │ ┌得体则「三有」
└‧┘ │ └有情之往返─┤
焰 : │ └生起则「三界生」
↓ : │ ┌业「有」
光 : └─约业报辨─┤
外则器界─色(偏此立唯物) └报「生」
[P41]
第二节 世间之净化
有情所依之器界有净秽,心识有愚智,触境生心而有情有苦乐。净化之者,化世间之秽者、愚者、苦者,为净、智、乐也。天乐、地狱苦,人、鬼、畜三苦乐杂。格其优降,则以天、人、鬼、畜、地狱为次第。离三恶趣生人中,舍人身生天上,此异学之世间净化。佛法则不然,求出三恶趣,不必生天上;所谓「人身难得」,「佛法难闻」,净化世间在人中。致人世和乐,阶梯出世之寂灭,此佛法之世间净化也。净化之道有三:曰施,曰戒,曰定。然施不如法或无戒,生大力鬼、畜中,非世间所贵。若不以进趣出世而修定,为定力所拘者,生长寿天中;不特乐极生悲,亦无以阶梯出世。施摄众而常杂恶,定离恶而多独善,施、定非不善,终不如净戒之处众不碍众,自他俱利而和乐善生也。释尊有云:吾为汝说过去、未来,不知汝信不信,且为谈现在。准此意以读释尊本教,则于十方世界谈此土,三世时劫重现在,一切有情详人类。即此土、此时之人类以明世间 [P42] 之净化可也,岂必动言十方世界、一切有情哉!人之生也,缘爱生,与爱俱。自体爱,境界爱,其所爱不必同,而求畅达其生存则一。爱以乐起,乐者爱之不欲离;苦者未得不欲得,已得求所去,意在爱未得之乐而欲得之。乐其乐,生其生,是为世人之情。我欲之,人亦欲之,即自情以通他人之情,「自通之法」,尽人之乐而遂人之生,谓之「善」;人生道德之十善基于此。
十善者,不杀生以绝内命,不偷盗以夺外命,而个人于是乎乐生。不邪淫以破室家之好,而家族于是乎乐生。不妄语乱是非,不两舌以破和合,不恶口以予人难堪,不唐言绮语以启人邪思,而社会、国家于是乎乐生。此七者,曰「善业」。身、语之动动于意,不贪而后能克己,不瞋而后能恕人。此二者,曰「善心」,善心者情意之善者也。正常之情意与行为,必因正确之认识,曰「善意」。善意者,信业报,明因果,知善恶,不邪见者而后知所以自处,知所以处人。十善行而仁政兴,灾难息,修、齐、治、平在十善。行十善而现生乐,后生乐,近涅槃乐,和乐善生在十善。人无贤不肖,莫不本乐生之情而动。不肖者虽常苦他 [P43] 、害他而遂己之乐生,然亦未尝不欲人之予以乐生,此乐生之十善所以为世之常道,释尊因而教之。又以化在世间,身、语为重,阶梯出世,禁醉乱之无知,乃别启五戒(不杀、不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之教。五戒、十善,本于自他共处,非一人之戒善;自行,教他行,赞叹行,随喜行,必自他共行,乃足以致人世之和乐善生。不欲此世之净化则已,求净化,欲以大同、和平、自由为鹄者,离五戒、十善,不可得也!
虽然,自他共处,世事繁多,离合存夺,不可名状。戒善重于止恶,净化世间不离此;然唯此,则乐个人之未来生而有余,乐群众现在之和谐共存则不足。释尊为在家众多说施、戒、慈定以处世,戒偏于止恶;为出家众多说戒、定、慧以出世,戒不仅止恶,和乐共处之法制,即寓于其中。种族无优劣,职业无贵贱,四姓出家同姓释。僧事者,众人之事也。众人事,非一人治,非少数人治。「我不摄受众」,佛灭无大师,一切决于僧羯磨(会议办事)。出家者,受同一教育,守同一戒律,其学而无成者曰哑羊,乱法纪者曰无羞,不使预羯磨。德学集 [P44] 团会议而主僧事,非少数人主,亦非侈言群主。彼无识无行者,如何能主!徒为狡黠者所利用欺骗而已。沓婆受谤,佛明知之而令自白于众,举道德之化而一一纳诸法轨之中也。论经济,有四方僧物,有现前僧物,众人共有共享之,亦随时随地而有别。如法受别施,受别请,此私有经济,制标准而或出入其中。超标准之私物,生则公诸众而不得隐,死则大分没为僧物。犯罪者,悔则服务以净罪,不悔则默摈不齿以为刑。凡此种种,莫非自他和乐共存之制。此自他和乐共存之制,唯限于出家众,白衣不许闻问,何哉?盖不能见容于封建阶级独善之当世,故不得不隐之以待时!即僧制以论自他共处之群制,而世间乃有和乐平等。思想正左右则「见和」,资生均贫富则「利和」,法制齐上下则「戒和」;此三,和之体。具和之体,必有和之相:情投意悦则「意和」,翔实雅正则「语和」,光明礼敬则「身和」。摄同行同愿六和之群众,…
《印度之佛教 第三章 佛理要略》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