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印度之佛教 第叁章 佛理要略

  第叁章 佛理要略

  第一節 世間

  佛法無他事,「淨化世間以進趣出世之寂滅」而已。

  

  世間者,本無今有,有已還無,時劫之遷流變壞謂之「世」。十方器界無邊際,在成、住、壞中;一切有情無數量,在生、老、死中。有情與器界,起滅于叁世之流,莫知其終始,此之謂「世間」。世間唯有情與器界,而有情則又爲其本。何者?有有情,而後往返彼此知器界,前後延續有時劫。若離有情,此器界之與時劫,不必論亦無可論也。

  

  言有情者:「自體愛」則內我之貪染,「境界愛」則外境之執取,「後有愛」則無限生存之意欲;有情者,有此情愛也。外書之釋此,爲喜,爲動,爲情,爲光明;內典之釋此,爲大心,快心,勇心,如金剛心。生存意志躍躍然,熱烈 [P38] 沖動奔放而靡止;有情者,有此情識也。有情愛與有情識者,其緣起之和合邊,名之曰有情。從其緣起之種種邊,則曰名色,曰五蘊(色、受、想、行、識),曰六處(眼處、耳、鼻、舌、身、意處),曰六界(地、水、火、風、空、識)。蓋心色不一不異之和合,而以愛取營爲個性之活動者也。何由知世間以有情爲本乎?世間之存在曰「有」,世間之顯現曰「生」,此生之與有,佛法並約有情爲論。有情即世間生死死生,生生不已之存在,此可于聖典知之。自有情之種類言;分別有情之體類者,曰「五有」:天有、人有、旁生有、鬼有、地獄有。以人有爲本、爲中心,旁攝于鬼、畜;此叁者之勝進者爲天,劣退者爲地獄。若分別有情出生之相類者,曰「四生」:胎生、卵生、濕生、化生。前叁生其常見,化生則其變也。即此「五有」、「四生」而論其延續于時劫:一期則生有、本有、死有,前後則本有、中有、後有。即現實之存在,以知未來之存在,相續非斷滅者,名爲「有」。曰前生,曰今生,曰後生,生滅不居非常住,名曰「生」。即此「五有」、「四生」而論其往返乎器界,有則欲有、色有、無色有,同因所 [P39] 愛所取以成世間之存在;生則欲界生、色界生、無色界生。世間以有情爲本,存在者唯此,顯現者唯此,不亦灼然可見乎!自因果言之:「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謂無明緣行,乃至純大苦聚集」。世間以有情爲本,有情不出惑、業、苦叁雜染。此叁者之因有曰「有支」,此生彼生曰「緣生」。有情之生死相續苦,非自、他、共、無因作,佛說爲緣起:逐物流轉,觸境系心,心色依持。緣起如環之無端,以無始來不見真實谛,死生無邊際,生生不已而衆苦永在。自業報論之:業力所感爲報,如「五有」,緣起之顯在也。無有情而無色者,亦無有情而無心者;心色和合,不即不離,相依相持而相續存在。此有情,即世間之根本。即本而起末,山、河、大地、草木叢林曰無情,無情乃有情之外在,如焰之舒光明。即總以探別,曰情愛、情識。情愛、情識乃有情之中樞,如焰中之焦炷。有情,內不離情識,即外不離器界,依彼得存而爲彼之本。世間之學者不達,外逐于物立唯物,內蔽于心談唯心;別而礙總則多元,總而乖別明一本,人各一是非,孰知世間之實相哉!有情所起之動能曰「業」,不即色心亦不離,曰有、曰業 [P40] 有,緣起之潛在也。業感有情總別之報果,則即潛而至顯;依心色活動而成業力,則即顯而至潛。雖業之與報,並有並生,然據偏勝而言,則業爲有而報爲生。

  

  如上所述,器界無邊際,有情無數量,其起滅于時劫無始終,可謂廣大、衆多、悠久矣!若探其本,則有情之體有、相生而已。知此,乃知佛法所明世間之宗本,乃足以進言淨化世間,以進趣出世之寂滅。

  

  圖片

   內則情識─心(偏此墮唯心) ┌此有故彼有「有支」

   炷 : ┌─約因果辨─┤

   ↑ : │ └此生故彼生「緣生」

   焰 : │ ┌體類則「五有」

   ┌‧┐ │ ┌有情之自體─┤

   │心│ │ │ └生相則「四生」

   ┌───‧‥‧─┐│ │ ┌存在則「四有」

   │世間以有情爲本├┼─約體類辨─┤有情之延續─┤

   └───‧‥‧─┘│ │ └生生則「叁生」

   │色│ │ │ ┌得體則「叁有」

   └‧┘ │ └有情之往返─┤

   焰 : │ └生起則「叁界生」

   ↓ : │ ┌業「有」

   光 : └─約業報辨─┤

   外則器界─色(偏此立唯物) └報「生」

  

  

  [P41]

  

  

  第二節 世間之淨化

  有情所依之器界有淨穢,心識有愚智,觸境生心而有情有苦樂。淨化之者,化世間之穢者、愚者、苦者,爲淨、智、樂也。天樂、地獄苦,人、鬼、畜叁苦樂雜。格其優降,則以天、人、鬼、畜、地獄爲次第。離叁惡趣生人中,舍人身生天上,此異學之世間淨化。佛法則不然,求出叁惡趣,不必生天上;所謂「人身難得」,「佛法難聞」,淨化世間在人中。致人世和樂,階梯出世之寂滅,此佛法之世間淨化也。淨化之道有叁:曰施,曰戒,曰定。然施不如法或無戒,生大力鬼、畜中,非世間所貴。若不以進趣出世而修定,爲定力所拘者,生長壽天中;不特樂極生悲,亦無以階梯出世。施攝衆而常雜惡,定離惡而多獨善,施、定非不善,終不如淨戒之處衆不礙衆,自他俱利而和樂善生也。釋尊有雲:吾爲汝說過去、未來,不知汝信不信,且爲談現在。准此意以讀釋尊本教,則于十方世界談此土,叁世時劫重現在,一切有情詳人類。即此土、此時之人類以明世間 [P42] 之淨化可也,豈必動言十方世界、一切有情哉!人之生也,緣愛生,與愛俱。自體愛,境界愛,其所愛不必同,而求暢達其生存則一。愛以樂起,樂者愛之不欲離;苦者未得不欲得,已得求所去,意在愛未得之樂而欲得之。樂其樂,生其生,是爲世人之情。我欲之,人亦欲之,即自情以通他人之情,「自通之法」,盡人之樂而遂人之生,謂之「善」;人生道德之十善基于此。

  

  十善者,不殺生以絕內命,不偷盜以奪外命,而個人于是乎樂生。不邪淫以破室家之好,而家族于是乎樂生。不妄語亂是非,不兩舌以破和合,不惡口以予人難堪,不唐言绮語以啓人邪思,而社會、國家于是乎樂生。此七者,曰「善業」。身、語之動動于意,不貪而後能克己,不瞋而後能恕人。此二者,曰「善心」,善心者情意之善者也。正常之情意與行爲,必因正確之認識,曰「善意」。善意者,信業報,明因果,知善惡,不邪見者而後知所以自處,知所以處人。十善行而仁政興,災難息,修、齊、治、平在十善。行十善而現生樂,後生樂,近涅槃樂,和樂善生在十善。人無賢不肖,莫不本樂生之情而動。不肖者雖常苦他 [P43] 、害他而遂己之樂生,然亦未嘗不欲人之予以樂生,此樂生之十善所以爲世之常道,釋尊因而教之。又以化在世間,身、語爲重,階梯出世,禁醉亂之無知,乃別啓五戒(不殺、不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之教。五戒、十善,本于自他共處,非一人之戒善;自行,教他行,贊歎行,隨喜行,必自他共行,乃足以致人世之和樂善生。不欲此世之淨化則已,求淨化,欲以大同、和平、自由爲鹄者,離五戒、十善,不可得也!

  

  雖然,自他共處,世事繁多,離合存奪,不可名狀。戒善重于止惡,淨化世間不離此;然唯此,則樂個人之未來生而有余,樂群衆現在之和諧共存則不足。釋尊爲在家衆多說施、戒、慈定以處世,戒偏于止惡;爲出家衆多說戒、定、慧以出世,戒不僅止惡,和樂共處之法製,即寓于其中。種族無優劣,職業無貴賤,四姓出家同姓釋。僧事者,衆人之事也。衆人事,非一人治,非少數人治。「我不攝受衆」,佛滅無大師,一切決于僧羯磨(會議辦事)。出家者,受同一教育,守同一戒律,其學而無成者曰啞羊,亂法紀者曰無羞,不使預羯磨。德學集 [P44] 團會議而主僧事,非少數人主,亦非侈言群主。彼無識無行者,如何能主!徒爲狡黠者所利用欺騙而已。沓婆受謗,佛明知之而令自白于衆,舉道德之化而一一納諸法軌之中也。論經濟,有四方僧物,有現前僧物,衆人共有共享之,亦隨時隨地而有別。如法受別施,受別請,此私有經濟,製標准而或出入其中。超標准之私物,生則公諸衆而不得隱,死則大分沒爲僧物。犯罪者,悔則服務以淨罪,不悔則默擯不齒以爲刑。凡此種種,莫非自他和樂共存之製。此自他和樂共存之製,唯限于出家衆,白衣不許聞問,何哉?蓋不能見容于封建階級獨善之當世,故不得不隱之以待時!即僧製以論自他共處之群製,而世間乃有和樂平等。思想正左右則「見和」,資生均貧富則「利和」,法製齊上下則「戒和」;此叁,和之體。具和之體,必有和之相:情投意悅則「意和」,翔實雅正則「語和」,光明禮敬則「身和」。攝同行同願六和之群衆,…

《印度之佛教 第叁章 佛理要略》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