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华雨集第五册 七、论三谛三智与赖耶通真妄

  七、论三谛三智与赖耶通真妄

  ──读『佛性与般若』──

  三年前,杨君惠南寄赠一部牟宗三先生着的『佛性与般若』,并说书中有论到我的地方,问我有什么意见。我的体力衰弱,正专心于某一论题的探讨,所以一直搁下来。最近在妙云兰若小住,才读完了这部书。我直觉得,这是一部难得的佳作!一、传统的中国学者,从前的理学大师,论衡佛法,大都只是受到些禅宗的影响。近代的『新唯识论』,进一步的学习唯识宗,所以批评唯识,也依唯识宗的见地而说空说有。现在,『佛性与般若』,更广泛的论到地论师、摄论师、天台学与贤首学。在「讲中国哲学之立场」,「展示其教义发展之关节,即为南北朝隋唐一阶段佛教哲学史之主要课题」。在更深广的理解佛学来说,即使我 [P108] 不同意作者的方法,也不能不表示我由衷的赞叹!二、全书以般若与佛性为纲领,大概的说,般若(实相)与佛性,代表了印度的初期大乘(西元二00年以前)与后期大乘(西元二00──五00)。佛法传来中国,通过中国学者的思想方式,形成中国独到的佛学,如天台与贤首宗(禅宗重于行)。天台学为『法华经』圆义,贤首学为『华严经』圆义。其实,『法华』与『华严』,是初期大乘经(『华严经』少分属于后期),而天台与贤首的圆义,是西元七世纪,中国学者的卓越成就!三、作者「欣赏天台宗」,自称「主观的感受,不能不与个人的生命气质有关」。欣赏天台学,所以依天台的义例来衡量佛法。但对于通教,有他自己的一番看法。在别教中,赖耶缘起为「始别教」,如来藏缘起为「终别教」,调和了天台与贤首的意见。法界缘起为「别教一乘圆教」,表示『法华经』,应该说天台法华义的纯圆独妙。我以为,「别教一乘圆教」,到底也是圆教。「圆」,正是古代中国佛学者的理想,从出入经论,统贯该综而形成的中国佛学。读了这部书,觉得可讨论的地方很多;但这里,只想对有关论到我的部分,略 [P109] 作说明。

  『摄大乘论讲记』,『中观论颂讲记』,是我四十年前的讲录,该书作者见到了而有所论列。我以为,『中论』但明二谛,说『中论』明三谛,是「违明文」,「违颂义」的。该书说:「天台宗根据因缘所生法偈,说空假中三谛,虽不合偈文之原义,……无不合佛意处,甚至亦无不合龙树之意处」(原书二六页)。「焉能一见三谛,便觉其与中论相违!说其违原文语势可,不能说其违义也。说违二谛明文亦可,然二谛三谛相函,并不相冲突,故义亦无相违也」(九七页)。「说违原文语势可」,「说违二谛明文亦可」,那末我说三谛说违反『中论』的明文,应该是可以这样说的。我说「违颂义」,该书也说「虽不合偈文之原义」,似乎也没有什么不同的意见。我讲『中论』,只是说明『中论』的原义。如依天台(博涉经论)所立的义例,拿来讲『中论』,如说「五种三谛」等,那又当别论。这是古(『中论』)为今(天台)用;如依『中论』,我想是不可能悟出「五种三谛」等妙义的。 [P110]

  关于三智一心中得,我说:「天台宗说三智一心中得,以为是龙树智度论说,真是欺尽天下人!龙树的智论还在世间,何不去反省一下」!我既没有说明理由,话也似乎重了一点!该书广引论文,结论说:「今查智论明文如此,何故欺尽天下人」(一八──三七页)!我想,如论意义的可通或不可通,讨论是很难结果的。既然是重在「智论明文」,我也不妨再引论文,让读者自己去论断。『大智度论』是解释『大品般若经』的。(初品)经上(以下经论文,并见『智论』卷二七)说:

  「菩萨摩诃萨欲得道慧,当习行般若波罗蜜。菩萨摩诃萨欲以道慧具足道种慧,当习行般若波罗蜜」。

  「欲以道种慧具足一切智,当习行般若波罗蜜。欲以一切智具足一切种智,当习行般若波罗蜜」。

  「欲以一切种智断烦恼习,当习行般若波罗蜜」。

  经文是连续的,论文分为三段。第一段,解说道慧,道种慧:「道」,论举 [P111] 一道……一百六十二道,「无量道门」。论文没有明确的分别道慧与道种慧,但道慧与道种慧,总之是菩萨的二慧。第二段论说:

   「问曰:一切智、一切种智,有何差别」?

  答曰:「佛一切智、一切种智,皆是真实。……佛是实一切智、一切种智。有如是无量名字,或时名佛为一切智人,或时名为一切种智人」。

  第二段所论的,是一切智与一切种智,这二智是佛智。或说声闻得一切智,那是「但有名字一切智」,其实佛才是一切智,佛才是一切智人,一切种智人。成佛,应该一念心中具足一切的,但经上说:「欲以道种慧(或简称「道智」)具足一切智」,「以一切智具足一切种智」,「以一切种智断烦恼习」,似乎有先后的意义,所以论文在第二段末,第三段初说:

   「问曰:如佛得佛道(菩提)时,以道智得具足一切智、一切种智,今何以言以一切智得具足一切种智?答曰:以道智虽具足得一切智、一切种智 [P112] ,而未用一切种智」(约用有先后说)。「问曰:一心中得一切智、一切种智,断烦恼习,今何以言以一切智具足得一切种智,以一切种智断烦恼习?答曰:实一切一时得,此中为令信般若波罗蜜故,次第差别说。先说一切种智,即是一切智。道智名金刚三昧,佛初心即是一切智、一切种智」。

  「一心中得一切智、一切种智」,「佛初心即是一切智、一切种智」。一切智与一切种智,是佛智,「一心中得」。上文说:「道智名金刚三昧」,金刚三昧是菩萨最后心,下一念就是「佛初心,即是一切智、一切种智」。所以一切智与一切种智,是佛智;道(种)智是菩萨智,是先后而不能说「一心中得」的。道,无论是道慧、道种慧,或道智、道种智,总之是菩萨的智慧,论文说得非常明白,如说:

   「初发心乃至坐道场,于其中间一切善法,尽名为道。此道中思惟分别而行,是名道智,如此经后说:道智是菩萨事」。 [P113] 「问曰:佛,道事已备故,不名道智;阿罗汉,辟支佛诸功德未备,何以不名道智?答曰:阿罗汉,辟支佛道,自于所行亦办,是故不名道智,道是行相故。……(菩萨所修成)佛(之)道,大故,名为道智;声闻辟支佛(所修之)道,小故,不名道智」。

  道智是菩萨智,「道是行相」,也就是修行的道。佛已修行圆满,更无可修,所以不名道智,名为一切智与一切种智。二乘中,阿罗汉与辟支佛,也是「所作已办」,与佛同样的称为「无学」,所以二乘不名为道智。本来,二乘的因行,也是可以名为道的,但比佛的因行──菩萨遍学一切道来说,微不足道,所以不名为道智,而道智与道种智,成为菩萨智的专称。总之,在『智论』卷二七中,「一心中得」的,是一切智与一切种智──佛智;道智或道种智是菩萨智,论文是非常明白的!

  天台学者的「三智一心中得」,应该是取『大品经』『三慧品』的三智,附合于初品的「一心中得」。『三慧品』的三智是:「萨婆若(一切智)是一切声 [P114] 闻,辟支佛智;道种智是菩萨摩诃萨智,一切种智是诸佛智」。这是将二乘、菩萨、佛的智慧,约义浅深而给以不同的名称。一切智是佛智,从『小品般若』以来,为大乘经所通用。『大毗婆沙论』(卷一五)正义,也说一切智是佛智。佛才是一切智者,二乘那里能说是一切智!『智论』引『三慧品』,也说:「佛一切智、一切种智,皆是真实,声闻,辟支佛但有名字一切智,譬如画灯,但有灯名,无有灯用」。所以『三慧品』的三智,只是「一途方便」,显示智慧的浅深次第而已。以二乘、菩萨、佛智的浅深次第,与「一心中得一切智、一切种智」相糅合,而说「三智一心中得」,是天台宗学而不是『智度论』义。论说「一心中得一切智、一切种智」,是二智一心中得,论文是这样的明白!

  我的『摄大乘论讲记』,提到真谛的思想。真谛的『摄大乘论释』,比对隋达磨笈多、唐玄奘的译本,无疑是有所增附的。该书说:「真谛本人的思想,是向往真心派的。……他之解释摄论,不合摄论原义,乃是事实」(三一0页)。但依我的理解,真谛将如来藏学糅入瑜伽学,如『摄论释』;将瑜伽学糅入如来藏学 [P115] ,如『佛性论』:真谛存有调和二系的意图。调和二系的基本原理,是出于『摄大乘论』的,真谛是将『摄大乘论』的微言,引申而充分表显出来。所以不能说真谛「两派的混扰」,应该说是站在瑜伽学的立场,而进行二大系的调和。

  论到无漏从何而生,我说唯识学有二系:『瑜伽论』与『大乘庄严论』,立「本性住种性」与「习所成种性」;『摄大乘论』但立新熏──「闻熏习」。不同意但立新熏的,如护法回复瑜伽学的古说,立本有与新熏二类;或立理性佛性。该书对我所说立理性佛性一段,认为「有相刺谬处」(三一三──三二0页)。我说得简单了一点,没有说明「原是一个」,所以引起重重的疑难。『瑜伽论』(卷三五)所说无漏本性住种,是:「本性住种性者,谓诸菩萨六处殊胜有如是相,从无始世展转传来,法尔所得,是名本性住种性」。『瑜伽论』『菩萨地』的古译,『菩萨善戒经』(卷一)这样说:

   「言本性者,阴界六入,次第相续,无始无终,法性自尔,是名本性」。

  『瑜伽论』的「六处」,只是「阴界六入」的略译。『善戒经』的本性(住 [P116] 种性),与如来藏说对比如下:

   「一切众生有阴界入胜相种类,内外所现,无始时节相续流来,法尔所得至明妙善」(『无上依经』上)。 「如来法性,在有情蕴处界中,从无始来展转相续,烦恼所染,本性清净」(『大般若经』卷五六九)。 「如来藏自性清净,转三十二相入于…

《华雨集第五册 七、论三谛三智与赖耶通真妄》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