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华雨集第四册 三 中国佛教琐谈 五 经忏法事▪P2

  ..续本文上一页忏除障,飨鬼神与祭龙王等法事,是会有影响的,这可能是「水陆斋会」与「慈悲道场忏法」,都仰推梁武帝的理由吧!三、「瑜伽焰口」,是以超度饿鬼为主的。唐不空译的『救拔焰口饿鬼陀罗尼经』,是实叉难陀所译『救面然饿鬼陀罗尼神咒经』的再译。不空并译出『瑜伽集要救阿难陀罗尼仪轨经』;「明藏」有较广的『瑜伽集要焰口施食仪』,可能是元代「西番僧」所出的;明、清又有各种不同的改编本。「施食」──救济饿鬼,在我国的晚课中,有「蒙山施食仪」,近代有人扩编为「大蒙山施食仪」,也有作为「法事」的。「水陆斋会」、「瑜伽焰口」、「蒙山施食」,救度鬼魂的本质是相同的;在「秘密大乘」中 [P138] ,只是低级的「事续」。适应中国的「人死为鬼」,与「慎终追远」的孝思,这一超度鬼魂的法事,得到了异常的发展。七月──「鬼月」普度而施放(救济品)焰口,到处都在举行。流行的「水陆斋会」,「内坛」是主体,加上「大坛」的礼忏,「华严坛」、「净土坛」等的诵经、念佛,成为「经忏法事」中最具综合性的大法事。四、「大悲忏法」,宋知礼依『大悲心陀罗尼经』而编成的。本是修持的方便,但观世音与现生利益──消灾植福,西方净土有关,所以也成为一般的「经忏法事」。五、「慈悲三昧水忏」,是唐末知玄所辑成的,可以消释宿世的冤业,也相当的流行。六、「净土忏」──『往生净土忏愿仪』,是忏罪而往生西方净土的。七、「药师忏」,依『药师经』而造,作为消灾延寿的法事。八、「地藏忏」──『慈悲地藏忏法』,这当然是超度亡魂用的。此外,还有「血湖忏」、「金刚忏」、「壬申忏」等,流行的相当多。再说与称佛名有关的二部忏法,「万佛忏」与「千佛忏」。阴历年初,寺院中多数拜「万佛」与「千佛」,由出家人主持唱诵,在家信徒也随着礼拜。这是依『佛名经』及『三千佛 [P139] 名经』而来的。元魏菩提流支,译『佛名经』十二卷,是大乘经中佛名的集成。『大正藏』中有三十卷本的『佛名经』,每卷都列举佛名,经(法)名,菩萨、辟支佛、阿罗汉──僧名;称名礼敬三宝后,有忏文,末后附录伪经──『大乘莲华宝达问答报应沙门经』一段。称『法显传』为『法显传经』,分宾头卢颇罗堕为二人,这部『佛名经』的编集者,对佛法的理解,显然是幼!7怮的。三十卷本的『佛名经』,唐『开元释教录』(卷十八),列入「伪妄乱真录」,并且说:「群愚仿习,邪党共传,若不指明,恐稽圣教」,似乎当时已流传民间了。「丽藏」本在卷一末的校勘记说:「然此三十卷经,本朝盛行。行来日久,国俗多有倚此而作福者,今忽删之,彼必众怒」。「作福」,就是作功德。知道是「伪妄」而不敢删去,可以想见流行的盛况了!这部经的后二卷,与『三千佛名经』中的『现在千佛名经』相合,也是称佛名与忏悔的(过去、未来千佛,有佛名而没有忏法)。「万佛忏」与「千佛忏」,就是依此而来的。在现在流行的经忏中,「万佛忏」与「千佛忏」,及「大悲忏法」,还有集众礼诵忏的,其他忏法,都成 [P140] 为僧众代人礼诵的「经忏法事」,也就是「瑜伽」──应赴僧的专职了。

  「经忏法事」,本出于大乘的方便道,演化为应赴世俗的法事,从适应世间来说,是有相当意义的。任何宗教,普及社会,对信徒都会有一定的宗教义务。如结婚,生孩子,弟兄分家,丧葬,基督教也会为信徒举行「礼拜」;天主教,伊斯兰教等,都各有不同的宗教仪式。中国佛教的「经忏法事」,可说是普及民间,满足信众要求而形成的。在佛教国家中,中国是「经忏法事」最兴盛的;唐、宋时代,日、韩僧侣来中国求学佛法,也有为信徒诵经等行仪。代表原始佛教的「律部」中,信徒如生孩子,造新房,外出远行(去经商),丧葬等,都会请僧众去受午供。吃好了饭,施主在下方坐,听上座略说法要,说偈颂回向功德(「呗!2塱者」由此而来);如上座不会说法,就背诵一则佛经。这就是「应赴」受供,为信众作功德,为信众诵经的起源。初期「大乘佛法」兴起,诵经,礼佛称名忏悔等方便,自力而含他力的思想。中国式的「经忏法事」虽多少中国化了,而实受后期「秘密大乘」的影响。如『大灌顶神咒经』(第十二卷是『药师经』 [P141] 的古译),是晋人编集的,也有印度传来的内容。第十一卷『佛说灌顶随愿往生十方净土经』,也是地狱、饿鬼不分的;对临终及已经死亡的,一再说要为他「转读」(经)、「修福」。为人诵经礼忏,以救度亡者,在中国「人死为鬼」,「慎终追远」的民俗中,是需要的。如明洪武二十四年的圣旨说:「率众熟演显密之教应供,是方足孝子顺孙报祖父母劬劳之恩」。适应中国民俗,不妨有「经忏法事」,但对中国「经忏法事」的泛滥,总觉得是佛法衰落的现象。因为一:中国的经忏多,主要是人死了,都要做功德。有的逢七举行,有的四十九日不断,满百日,周年,也要做功德,而七月普度,到处在放焰口。举行法事,需要的人也多,如「梁皇忏」(七天)十三人或二十五人,「水陆大斋」是四十九人,五人、七人的是小佛事。人数多,次数多,时间长,这多少是受到儒家厚丧厚葬的影响。应赴经忏,实在太忙了,如僧数不足,就邀在家的(穿起海青袈裟)凑数。大家为这样的法事而忙,胜解佛法、实行佛法、体悟佛法的,当然是少了!二、「经忏法事」,应该是对信众的义务。现代日本佛教,遇信徒家有人丧亡, [P142] 会自动的按时去诵经,人不多,时间不长,可能就是我国唐、宋时代的情形。民国四十一年,我到台湾来,台湾佛教也还是这样的。但大陆佛教(在家出家)来了,做法事是要讲定多少钱的。从前上海的寺院,有的设有「账房」,负责接洽经忏。严格说,这已失去宗教的意义,变成交易的商业行为。依『释氏稽古略续集』(卷二),明洪武年间的「申明佛榜册」,说到「应赴世俗,所酬之资,验日验僧,每一日一僧钱五百文。主罄,写疏,召请──三执事,每僧各一千文」,可见由来已久。国家明定价格,免瑜伽僧的贪得无厌,但从此,应赴经忏每天多少钱,僧众也觉得理所当然。多数人为此而忙,专在临终、度亡上用力,难怪太虚大师要提倡「人生佛教」。在家出家的佛弟子,为佛法着想,的确应该多多反省了。

  

《华雨集第四册 三 中国佛教琐谈 五 经忏法事》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